傳記
徐世恒,新一代音效調音師,出生于廣東省深圳市,畢業于美國艾默生學院,主修聲音。畢業後,他定居在洛杉磯,並加入後期製作公司This is Sound Design,Salt Audio和Summit Post,擔任聲音編輯和混音師。他與著名的混音師Rick Van der Hoist和Nathan Ruil密切合作,并憑借短片Drift赢得了洛杉矶電影獎和最佳短片電影節最佳聲音設計獎。他的作品還在Disney+,iHeartRadio和主要電影節上放映。

左邊的第一位是徐世恒
媒體:聲音編輯和混音是所有電影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聲音比文字具有更豐富的表達和情感支援層次。徐先生,作為一名專業處理聲音的影後工作者,您認為聲音編輯在當代電影中扮演什麼角色?
徐世恒:聲音是電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實際上應該消失在電影的畫面中,它應該與電影完全融為一體,直到你沒有意識到聲音的存在。人們經常把聲音和配樂混為一談,但實際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音樂主宰着情感,聲音承載着故事。聲音剪輯、聲音設計和混音都是為了創造特定的聲音空間,強化電影的畫面、故事、人物,進而給電影帶來更立體、更豐富的感覺。聲音編輯實際上與圖檔編輯非常相似,除了我們在不同的媒介下工作,最終目标是更好地講述故事。聲音雖然不是具象的,但卻是一種非常立體的創作,同時出現的聲音揭示了故事中的許多不同的細節,而這種混合恰恰是為打開這些聲音元素的層次所做的工作。
媒體:作為一名知名的音響工作者,你對音響事業的奉獻給你帶來了什麼榮譽?
徐世恒榮獲最佳短片電影節最佳音效設計獎
徐世恒:近年來,我有幸參與了許多極具挑戰性和趣味性的項目,包括為犯罪調查故事播客《狩獵》(Hunted)做聲音編輯,該播客由兩屆艾美獎得主迪克(Dick)執導。伍爾夫由好萊塢四大機構之一的Endeavor Content制作和發行。我還剪輯了短片《漂流》的聲音,彙集了許多年輕有才華的電影人參與制作,并由著名演員韓三明主演,《漂流》獲得第67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提名,在雷克雅未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國際短片獎, 并入選新奧爾良電影節。我參演的另一部短片《黃振珍的演講》獲得了第68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榮譽獎,入圍棕榈泉國際電影節,并被提名為新時代青年季最佳短片。
我參與過的其他項目包括編輯和混音虛拟時尚部落客Lil Miquela的MV Hard Feelings,該作品目前在Youtube上有252萬次觀看。我還擔任過Oakley與NFL廣告合作的聲音編輯和混音師。最近,我一直在與耐克合作制作一系列短紀錄片,這些紀錄片也将在不久的将來在主要平台上播出。
我在愛默生學院教學生如何編輯聲音和混音,并且是艾默生電視台的常駐混音師。去年,我在深圳的錄音音庫——《深圳》,在國際頂級音庫網站上出售,希望能為影視創作者貢獻優質的國産音效。
媒體:從事聲音工作可能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需要格外小心,因為使用的每一個聲音既不能讓觀衆感受到人造色,而且可以最有效地發揮其藝術作用。你認為繼續投資聲音工作的最大收獲是什麼,看似無聊的工作讓你堅持下去的動機是什麼?
徐世恒:可以說,除了技術要求之外,聲音作品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情感上的,很大程度上需要你用自己的感性和了解力去創作。我從小就對人類行為特别感興趣,我喜歡觀察每個人不同的行為、言語、表情和背後的意義,是以我喜歡思考這些事情。因為我參與的每個項目都非常獨特,我喜歡沉浸在這些故事中,而聲音制作是我在這些故事中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同時,聲音其實比其他方面更自由,因為它不那麼具體,我可以在合理的前提下用我的想象力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我喜歡與其他職位的不同導演或藝術家合作,當你們一起工作時,你經常通過靈感創造有趣的東西,這對我來說實際上非常有吸引力。
傳媒:徐先生曾與多位好萊塢知名影視藝人密切合作,他們合作過哪些,您有哪些難忘的經曆?
徐世恒:我一直與《這就是聲音設計》的創始人兼混音師内森·魯伊爾(Nathan Ruyle)密切合作,幾乎所有内森的電影都在美國頂級電影節上赢得了一些名額。内森其實是我的第一個師傅,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他對今天的技術特别熟悉。好萊塢的大多數聲音導演和混音師都比較老,不熟悉,并且對新技術和工作方式有些抗拒。但 Nathan 是我見過的為數不多的處于時代最前沿的混音器之一,現在 Avid S6 混音器已成為專業混音室的标準配置,而 Nathan 是第一批開始使用它的混音器之一。他也知道并購買了最多的插件,是以我也從音頻知識中受益匪淺。
我與美國學院成員兼混音師德裡克·範德霍斯特(Derek Vanderhorst)合作拍攝了短片《無辜的再見》(Innocent Goodbye)。Derek 在 90 年代開始制作聲音,他是最早開始使用聲音數字工作站的人之一。他非常有經驗,有很好的直覺,僅僅通過看圖檔和故事,他就已經非常了解這部電影需要什麼。除了他的技巧,Derek也是一個非常幽默和随意的人,經常告訴我他在福克斯混音中的過去,以及他過去如何從樂隊切換到後聲音。他讓我意識到氣質的重要性,有時甚至比聲音的知識儲備更重要。他向我解釋說,他的受歡迎程度也很好,因為他随和的天性,他的受歡迎程度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合作機會。
我最近還與一家名為Brud的公司合作,該公司是Lil Miquela背後的跨媒體工作室。事實上,Lil Miquela是一個虛拟的化身,被稱為曆史上第一個CGI時尚偶像。我很榮幸能與Brud合作Lil Miquela的最新MV,Hard Feelings。這個過程也非常特别,用CG憑空制作,使畫面與聲音相比對。這個時候,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是以也很有挑戰性,但我最喜歡的部分也是能夠與新一代藝術家一起站在技術和藝術的最前沿。
Media:你認為你的聲音編輯和混音風格是什麼?
徐世恒:我參與的每一個項目,其實在風格、内容、類型上都大不相同,是以劇本和視訊類型每次都對我的風格有很大的影響,我覺得每部電影的音效風格都應該符合電影本身的氣質。無論哪個項目,我都試圖完全了解故事的背景,故事本身的叙事,角色的轉變,以及所有其他戲劇性的故事基礎。因為故事驅動着一切,包括聲音的風格,是以它對我每次的聲音的原則和标準都有決定性的影響。我覺得如果不充分研究它,聲音編輯和混音都不是沒有靈魂的。
同時,我想為每個項目創造一個不同的聲音空間,是以我在腦海中感受到它,并且提前對每部電影都有很多想象力。因為我覺得聲音創造的空間特别重要,它可以讓觀衆更多地參與到故事中來。在聲音的空間裡也會有焦點,通過混合和編輯來改變聲音的焦點,我可以控制觀衆在看電影時的體驗,進而吸引觀衆的注意力,有選擇地呈現帶有情感的資訊。聲音工作者經常故意用聲音來轉移觀衆的注意力,但有時聲音也是看不見的。我會通過"縮放"的聲音不斷讓觀衆沉浸在故事中,讓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不同的叙事點上。
Media:作為一名資深的音效混音老師,你對後浪潮的聲音愛好者和從業者有什麼話要說?
徐世恒:我認為,作為一名音響工作者,甚至是電影制作人,閱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質。因為在我們工作的過程中,作為創作者,你必須對電影有自己的想法和了解,隻有對電影有足夠深刻的了解,對電影的類型、曆史、類型、風格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開始有自己的創作觀。同時,你和導演或者制片人的溝通會比較順暢,因為通過讨論其他電影,可以不斷找到一種最接近對方想法的感覺,用文字形容一個聲音其實很難,但是當你以電影為例時, 其他人将很容易了解。此外,音樂感對于音響工作者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很多好萊塢混音師都會自己演奏音樂,雖然這并不意味着你必須具備很多音樂知識才能從事聲音後期制作工作,但聲音的剪輯和混音其實是與制作音樂融為一體的,節奏和旋律對于影視音效來說也是重中之重, 這些将要求你對音樂有很好的感覺。另一點是,實踐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也是無用的,那麼每天做一些聲音剪輯,練習不同的項目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須有實踐經驗,才能了解在不同情況下應用什麼不同的處理方法。當然,練習時可能會犯錯誤,這往往是最好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