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作者:追趕小天才

今天是中國志願軍反美援助北韓71周年。

2014年至2021年,中韓雙方本着人道主義原則,本着友好協商務實合作的精神,連續八年成功移交了825名韓中志願軍烈士遺體。老兵部牽頭軍隊和國土有關部門,為前七批被埋葬的北韓志願軍所有烈士建立了烈士遺體DNA資料庫,通過查找受控遺物、曆史檔案和生物資訊技術對比,确定了許多烈士的親屬。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9月1日,北韓中國志願軍第八批烈士在南韓仁川機場被移交。張越

本文通過對榮民、科研專家、學者、發掘經驗家、駐韓記者等的采訪,揭示了南韓烈士遺骸搜驗鑒定機構運作的制度機制和挖掘鑒定的幕後故事,講述了目前在中國搜尋鑒定烈士遺骸領域取得的努力和技術突破, 并期待中國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的發展方向,并提出一些工作啟示和建議。

南韓志願軍烈士遺體的轉移已成為慣例

22歲的劉斌正在南韓擔任軍事指揮官。記者電話聯系時,他剛剛參加了今年第八批北韓中國志願軍烈士遺骸的挖掘工作。

每年的6月25日,也就是北韓戰争爆發的周年紀念日,南韓都會發起為期兩個月的遺骸挖掘工作,自2013年以來一直在進行。除了考古學、曆史學、人類學、身份鑒定等領域的專家外,還有成千上萬的現役軍人像劉斌一樣參與了這個龐大的工程。

每年,挖掘任務都涉及挖掘區域周圍的部隊輪流進行,士兵可以在教育訓練計劃下自願申請。留學過中國,對中國有特殊感情的劉斌,在6月底與12名同志一起自願參加了挖掘工作。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南韓士兵在現場挖掘

"最多有2000多人同時在山上挖掘。劉斌告訴記者,所有參與挖掘的士兵在開始工作之前,必須接受現場保護,遺骸識别和使用考古工具的教育訓練。

南韓的年度挖掘工作由南韓國防部的人類遺骸挖掘任務上司。在挖掘之前,現場勘察隊根據戰争的曆史資料以及戰鬥人員和附近居民的記載,結合戰争遺迹,在向當地行政當局和土地所有者申請之前,在地圖上用經度和緯度标記了一個方形區域,以确定挖掘地點。随後,許多指定的挖掘機關将在專家的指導下按照分工進行。

2021年7月6日,劉斌和戰友們連續第九天工作後,終于挖出了一塊人腿骨。"在移交給現場的恢複小組之前,我們幾乎拼出了士兵骨骼的輪廓。但最吸引劉斌注意的是遺骸腳底留下的漢字和特殊圖案,他們确定是中國士兵。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南韓軍方出土的裝備殘骸

顯中閣,位于南韓首爾觀月山麓。三面環山,是南韓國家軍事公墓,也是南韓國防部挖掘任務的所在地。踏入挖掘任務的大門,右石上刻着團訓——"讓他們回到祖國的懷抱"。劉斌出土的遺骸和遺骸最終被送到這裡進行後續鑒定。

2000年,南韓國防部計劃對烈士遺體進行搜查和挖掘,根據軍事部榮民遺骸搜尋和鑒定中心的一項研究。2007年1月1日,國防部頒布了《挖掘遺骸令》,并正式成立了遺骸挖掘任務。在接下來的10年中,南韓修訂并頒布了一些法律或法規。記者了解到,法律賦予了北韓戰争遺骸挖掘任務制定和實施的挖掘,北韓軍方對北韓戰争遺骸的中長期計劃、調查、确認和挖掘遺骸,辨認遺骸和辨認遺骸,以及收集, 儲存和管理遺骸的挖掘資訊等責任。計劃業務科(辦公室)、調查和挖掘科(辦公室)、識别科(辦公室)、監測辦公室和支助旅下設五個部門。經過近20年的發展,該機構在挖掘和鑒定遺骸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工作體系和完整的制度機制,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9月1日上午,在南韓仁川軍站的臨時安置點,南韓《人民日報》記者張越有幸見證了北韓中國志願軍第八批烈士遺體和遺體的落地。

"南韓嚴謹的工作态度,專業的操作令人印象深刻!"張越告訴記者,從業人員小心翼翼地用棉花用每一塊烈士遺體,用優質紙精心包裹成木棺材,在棺材外擺放鮮花。每個遺物都經過精心清潔和編号。從業人員的每個流程和操作都有特定的要求。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南韓從業人員将中國志願烈士的遺體包裹起來,放在棺材裡。張越

南韓專家Im Nahyok博士參與了所有八批志願烈士遺體的辨認和移交。她的中央法醫研究所負責識别遺骸,由具有考古學,人類學和生物學碩士或以上學位的人員組成。

2014年至2021年,中韓雙方本着友好協商務實合作的精神,連續八年成功移交825名烈士遺體825人。"南韓的慣例是,未來繼續在南韓出土的中國平民志願者遺骸移交給中國。榮民事務部烈士遺體搜尋鑒定中心主任李忠水告訴記者,下一步将是繼續深化與南韓的合作與交流,積極推進南韓志願軍烈士遺體保護工作,繼續做好志願軍烈士遺體的例行交接工作,迎接相關工作。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在埋葬儀式現場,全體人員三次向中國民志願軍烈士遺體鞠躬。陶然照片

遼甯省社會科學院南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陸超表示,中韓兩國已連續八年合作移交北韓志願軍烈士遺體,顯示了南韓最大的善意和對志願軍烈士的充分尊重和禮儀。

人體遺骸鑒定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吳莊村是新才縣福閣寺鎮,位于河南省馬甸市東南135公裡處。

詹武莊村是南韓中國志願軍第七批烈士的故鄉。随着詹志忠遺體的歸還,刻有"張志忠"印章的chN-626。榮民事務部軍人事務部門和榮民事務部軍事醫學研究所通過查閱曆史資料和檔案記錄,結合烈士獻祭時間、行動地點、挖掘烈士遺體地點等,篩選出431名烈士名單, 市、自治區現役軍人部門聯合協助鑒定烈士親屬,組織333名烈士親屬參與DNA資訊采集鑒定比對,對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10餘名專家進行評價和驗證。最終,包括詹志忠在内的四位烈士的身份和親屬關系得到了确認。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烈士的遺物和印章

"利用DNA等技術手段識别烈士和親人,是殉道的新領域,是新的突破。李忠水告訴記者,這是榮民事務部烈士遺體搜驗鑒定中心成立以來首次承擔烈士遺體鑒定工作。辨認烈士遺體是一項極其複雜和嚴格的任務。專案組克服了時間長、資訊匮乏、血緣關系遠等困難,在短時間内成功确認烈士身份,驗證了辨認烈士遺體的可行性。

2020年4月16日,榮民事務部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CSC)正式成立,烈士遺體鑒定、收集和收集烈士事迹和遺物是其主要職責之一。

據記者介紹,目前榮民事務部牽頭的軍隊相關機關,已經完成了返還志願烈士遺骸DNA資訊采集,建立了志願烈士遺骸DNA資料庫,翻譯完成了烈士遺體外文資訊的轉移, 和數千名烈士遺骸清點和整理,全部建立電子檔案。

下一步是建立烈士遺體的DNA資料庫和烈士家屬的DNA資料庫,并比較兩個資料庫之間的DNA資訊,以便讓更多的烈士找到他們的親人。沒有比較是成功的,将在公安部的DNA資料庫中進一步比較。同時,通過遺物等線索,繼續開展其他不明身份的英國烈士的家屬搜尋活動。

2015年1月,國家啟動了"忠誠骨計劃",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勝奇及其團隊的任務是建立南韓志願軍烈士遺體的DNA資料庫。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南韓志願烈士遺骸的DNA資料庫

王勝奇告訴記者,志工烈士遺骸的鑒定需要克服兩大問題:一是烈士遺體由于年齡大和埋葬條件差,人類遺骸的降解程度非常嚴重,給DNA提取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其次,志願軍的烈士大多死時沒有後代,父母和兄弟姐妹還很少,主要依靠遠親DNA對比,進行複雜的親屬鑒定。這是世界上公認的兩個技術問題。

"整體水準國際先進,部分國際先進技術。經過多年的努力,王勝奇團隊突破了老遺骸DNA提取成功率低、抑制劑高、時間長等核心技術瓶頸,最快可能在6小時内完成遺骸的DNA提取工作,提取成功率可達到95%以上。

系統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完善

9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北京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所。在這裡,王勝奇和他的團隊正在前往沈陽,對南韓志願烈士遺體進行第八批DNA采樣。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來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所的王勝奇團隊正在進行DNA鑒定。軍事醫學研究所插圖

"聯合軍隊和國土優勢機關和資源組建民族烈士遺骸DNA鑒定等專門機構,系統地規範失蹤烈士和親屬的基本資訊庫,建構和識别親屬,盡最大努力'讓每一個不知名烈士出名'。王承志說,世界上的美國、南韓、日本、越南、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都成立了專門的遺骸挖掘和鑒定機構。為推動建立國家烈士遺體挖掘鑒定機構,有關部門多年來一直在努力。

"盡快向前邁進,建立親屬DNA資料庫并與時間賽跑,這是當務之急!"王勝奇表示,親屬DNA資料庫與烈士DNA資料庫一樣重要,他建議盡快搶救,收集MART近親DNA樣本,提高親屬鑒定的成功率、準确性和效率。他還建議,廣泛的社會力量,包括兵役、公安、醫療衛生系統等部門共同努力,讓更多的烈士幸存者、親屬進行抽樣。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王勝奇坦言,我國烈士DNA資料庫的大規模建設和親屬鑒定是第一次,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專門機構、專職人員、技術标準和法律法規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無法滿足烈士DNA資料庫建設和識别任務的系統化、規模化和正常化發展任務。

"烈士家屬是國家的姿态,是對軍隊的承諾,無論你身在何處,國家都有責任帶你回家。遼甯社會科學院南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陸超說,無論是在戰争時期還是在建設和平時期,人們對英利的尊重都不應該改變。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為70年前逝世的烈士尋找親人,尋找烈士遺骸,是人民群衆對烈士的崇敬和對烈士親人的尊重,也是一個大國和政黨的作用。

李顯龍告訴記者,南韓在挖掘和辨認烈士遺體方面有相對完整的法律制度。然而,南韓立法是基于搜尋和挖掘"國家功勳"的身份證明,志願烈士的遺骸是被動挖掘國家。

近年來,中韓兩國在志願軍烈士遺骸的挖掘、鑒定和移交方面開展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我國烈士遺骸的搜尋鑒定起步較晚,基數薄弱,挖掘鑒定工作經驗相對缺乏,需要加大交流合作,學習經驗,同時,要加強基礎研究,掌握先進經驗,增強工作能力,為長期搜尋鑒定烈士遺體打下良好的基礎。

獨家!大量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搜尋鑒定細節曝光

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從南韓士兵手中接管了南韓中國志願軍烈士的棺材。攝影:王偉

據了解,南韓的搜查和識别團隊主要依靠軍隊的組建,業務機關均隸屬于國防部,硬體先進,人員齊全,專業覆寫。在我國,在專門機構、專職人員、技術标準和法律法規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李中水建議,中國可以充分發揮國内軍事用地相關機關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優勢,用智慧推動形成搜尋挖掘識别等專業團隊平台。

李忠水說,我國可以按照總體設計和分步實施,逐漸制定和頒布關于搜尋鑒定烈士遺體的法律法規,積極争取盡快将烈士遺體搜尋挖掘納入系統建設總體架構,明确規劃, 遺骸搜尋和發掘任務的制度建設和工作标準,建立統一的國家标準化挖掘和保護程式體系,使更多的志願烈士能夠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

來源:《中國退役軍人》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