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供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當晚演出現場
北京10月12日電(中國新聞網)11日晚,中國作曲家陳其剛的作品和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兩部小提琴作品在同一場音樂會上上演。第24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大師與紀念"為主題,開啟了北京國際音樂節以中外對話形式紀念衆多作曲家大師的系列計劃的前奏。
音樂會以陳其剛著名的《平劇時刻》拉開帷幕。雖然他在2000年創作的鋼琴曲以"平劇"命名,但它完全超出了觀衆對中國傳統藝術平劇的内在印象。陳啟剛在平劇中發展了個人的動機和聲音模式,用非常個人化的色彩和表達方式诠釋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意境。2014年,作曲家改編的《平劇時刻》從傳統劇場樂隊和交響樂團使用的打擊樂器,演繹了交響曲的前奏,巨大的交響樂質感大大豐富了原作的表現力,給觀衆帶來了多層次的聆聽體驗。
"像戲劇一樣的生活"作為音樂會的最後一首曲目出現。這部作品用一種非常現代的音樂語言來表達生活中的戲劇性,濃縮了作曲家的個人生活經驗和哲學。在活潑的節奏中,對生活的感覺和短暫的音樂動機一個接一個地爆發出來。作為國内一流的作曲家,陳其剛在這部作品中展現出極為精湛的創作技巧,以濃密交錯的音樂質感和作品編排的豐富變化,強弱樂章的對比與和諧,創造了音樂力量和色彩的不斷積累,表達了深刻的音樂哲學。
"這部作品中有5個音色,7個小節,已經重複了139次,一次又一次,但是在重複中卻有變化,真的像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指揮家景歡解釋道,"是以這是'像戲劇生活',他想表達生活而不是戲劇。"
小提琴家徐偉玲(右)和劉明(左)北京國際音樂節
在兩部中國作品的中間,廣州交響樂團與小提琴家徐偉玲、劉明共同演繹了聖桑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與更不受歡迎的後者相比,獨奏家徐偉玲被演奏。這首由聖三年輕時創作的作品直到2012年才首次在中國演出,當時演奏它的獨奏家是徐偉玲。11日晚,徐偉淩展現出驚人的技巧,尤其是第三樂章的表演技巧段落,舒适而充滿張力。
2021年,随着斯特拉文斯基、馬勒、聖桑等作曲家迎來生死之年,北京國際音樂節推出"大師與紀念"的主題,以中西對話的獨特方式紀念作曲家,為東西方音樂交流創造新空間, 為中國理念賦予新的内涵。今年,法國作曲家聖桑慶祝他逝世100周年。北京國際音樂節拉開了這場"如戲劇人生"聖桑、陳其剛交響樂音樂會的序幕。
聖桑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在衆多觀衆的印象中,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旋律深情而甜美,具有法蘭西民族獨有的美學詩意,而聖桑是這種音樂風格最偉大的诠釋者。他的創作方向非常豐富,在交響曲中,包括管風琴在内的《第三交響曲》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動物嘉年華在室内樂作品中有趣而生動。在歌劇創作領域,《參孫與達利拉》仍然是法國歌劇作品最多的作品之一。在創作協奏曲時,聖桑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受到獨奏家的喜愛。
作為一位開始與聖桑對話的中國作曲家,陳其剛在法國音樂中也有着深厚的根基。陳啟剛曾就讀于法國,師從作曲家彌賽安作曲。陳啟剛在音樂創作中将西方作曲技巧與中國音樂美學深度結合。當晚的音樂會上,陳其剛和兩部聖桑作品,充分展現了兩位作曲家不同的音樂風格,全景呈現出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中浪漫與詩歌的美妙回聲。(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