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系列法規的頒布,包括1964年的《民權法案》和1965年的《選舉權法案》,美國社會過去的種族隔離制度實際上已被廢除。黑人的選舉權不僅進一步擴大,而且越來越多的黑人開始上升到社會的頂端。
在此期間,有羅伯特·韋弗(Robert Weaver),第一位進入内閣的黑人,第一位黑人參議員愛德華·布魯克(Edward Brooke),以及最高法院的第一位黑人大法官瑟古德·馬歇爾(Thurgood Marshall)。
1962年,好萊塢用震耳欲聾的《殺死一隻知更鳥》來揭露社會歧視黑人的痛苦傷疤,而5年後的《猜猜誰來吃飯》則用一種更加溫暖、微妙的方式,聚焦于已經進入上層階級的黑人群體。
如果說《殺死一隻知更鳥》底層的黑人湯姆所遭受的歧視和羞辱更廣為人知,更是"常識",那麼《猜猜誰來吃飯》提出的問題更是發人深省——即便是用自己的教育和努力進入社會上層的黑人,也還難以避免習慣性歧視。

有一天,白人女孩喬伊帶着她像膠水一樣的男友約翰(西德尼·波希爾飾)回家,但當他們回到家時,喬伊的父母馬特(斯賓塞·庫賽飾)和克裡斯蒂娜(凱瑟琳·赫本飾)不知所措,因為約翰是一個皮膚黝黑的黑人青年。
約翰已經不同于通常的黑人形象——一個無所事事、不學無事的問題青年,甚至是一個不作惡的罪犯——在白人眼中已經是一個有前途的年輕人,有着高貴的職業(醫生)。
他和喬伊隻認識了兩個星期,就墜入愛河并決定結婚,當他們告訴馬特這個消息時,他們遭到了嚴厲的反對——不是因為兩人太魯莽、太荒謬而無法做出決定,而是因為約翰是黑人。
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馬特本人是一位自由派報紙編輯,一直主張反對種族歧視,但當他的女兒真的想嫁給一個黑人時,他過去的理論都被抛在了腦後,喬伊的決定在他看來是赤裸裸的背叛。
喬伊的母親克裡斯蒂娜(Christina)是一位經營畫廊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反對種族歧視的開明文化人士,面對目前形勢,她并沒有像馬特那樣堅定地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但也存在相當大的疑問。
與馬特夫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約翰的父母,他們被邀請參加"家庭聚餐"。約翰的父親,一個退休的郵差(一個典型的黑人,通常做藍領工作),他不僅不高興他的優秀兒子找到了一個真愛的家,而且他和馬特一樣反對約翰與喬伊的婚姻。種族地位的差異已經在他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他不再相信白人和黑人之間會有什麼幸福的婚姻。
這組性格對比凸顯了種族主義的尴尬,長期的偏見和歧視不僅讓白人無理地傲慢,也讓黑人潛意識裡自卑。
至此,影片中的沖突從"黑白對峙"演變為"青老對峙",為了說服父母,約翰和喬伊都開始私下與父母溝通。
喬伊正試圖用她與約翰的戀情給她的父母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時約翰的母親對馬特說:"男人怎麼了?"當他們變老時,他們忘記了什麼是愛?你隻能看到你所看到的,金錢,地位,膚色,你已經忘記了當時愛上一個女孩是什麼感覺?人老了,會變成什麼樣的怪物?難道你沒有看到這些年輕人如此熱切地戀愛嗎?他們如此需要彼此嗎?她媽媽和我通過看到他們一起看着對方的樣子就知道這一切,我們知道我們将站在這對年輕夫婦的身後并支援他們。但是你呢?"
在這些感人的話語下,馬特終于被感動了。另一方面,約翰告訴他的父親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尊嚴:"你把自己看作一個黑人,而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兩代人的交流和談話中,老與少,黑與白終于完成了彼此的了解與認同,主角們終于能夠像家人一樣享受家庭晚餐。
影評人稱贊《猜猜誰來吃晚飯》是一部"預言片",不僅跨越了種族主義的障礙,還提出了"人人有選擇選擇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權利"的命題,這是新時代獨立自主精神的展現。
約翰的角色由第一位黑人奧斯卡獎得主西德尼·波蒂埃(Sidney Portier)扮演,最恰當地說,他自己就是一個成功的黑人,就像約翰一樣,已經進入了社會的上層,并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即便如此,這部電影似乎還是超前于時代,大膽無畏,大多數人還是很難接受波蒂埃親吻一個白人女孩。
這部電影的導演斯坦利·克萊默(Stanley Kramer)是美國最早的獨立電影制作人之一,也是一位具有先進思想和對真理與正義的奉獻精神的優秀導演。除了《猜猜誰來吃晚飯》之外,他的傑作還包括《挑釁者》(1958年)、《紐倫堡的審判》(1961年)和《繼承風》(1960年)。
他的作品經常關注緊迫的社會問題,包括時政(他是《正午》的制作人)、犯罪、司法、精神疾病、種族主義等,所有這些都是當年的社會焦點。克萊默甚至不止一次因為批評這些社會問題而受到死亡威脅,但他仍然在拍攝他想要的作品。美國電影學會後來将斯坦利·克萊默獎(Stanley Kramer Award)命名為斯坦利·克萊默獎(Stanley Kramer Award),這是一個反映社會問題的傑出電影的特别獎項,以表彰他對這一領域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