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咖啡,字面意思是"外國",在中國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這種原本離不開幹淨窗戶的高端咖啡廳、西裝筆直的商務人士的飲料,如今正逐漸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據統計,上海的咖啡店總數已超過7000家,位居世界第一,甚至比紐約還多三倍。

與咖啡一起,它也從各種西式甜點轉變為極其接地氣的油餅,肉三明治面包和面包。

2021年的中國咖啡市場比雀巢咖啡在1980年代首次進入中國時富裕得多,消費者的選擇也更多。

那麼,與海外國家一兩百年的咖啡飲用曆史相比,中國是如何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裡成長為今天蓬勃發展的咖啡品牌和咖啡産品呢?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作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咖啡早在17世紀就進入了歐洲,但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進入了中國。

20世紀40年代,上海開了不少獨特的咖啡館,但咖啡并沒有從上層階級傳播開來,直到1989年雀巢以速溶咖啡進入中國市場,咖啡文化在中國重新紮根。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無論是建國前"上層階級"享用的飲料,還是建國後進階知識分子都知道的洋産品,咖啡都離普通人很遠。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咖啡被稱為"小資産階級"。

在茶文化曆史悠久的中國,咖啡帶給普通人的不僅是陌生感,更是好奇心。在歐美影視劇中,咖啡作為日常必需品,經常出現,已經慢慢成為一種文化符号,吸引了新一代的年輕人去嘗試,也因為嘗試,他們喜歡咖啡不同于茶的獨特風味。

在咖啡飲用曆史較悠久的歐美,咖啡已經擁有成熟的供應鍊體系和産品分類。雖然中國的咖啡消費增長率正以每年15%的速度快速增長(根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的資料,全球平均增長率僅為2%),但中國的咖啡滲透率仍然很低。

2020年,中國大陸人均咖啡消費量為9杯/年,而日本為280杯/年,美國為329杯/年,南韓為367杯/年,中國大陸人均消費量遠低于主要國家的人均咖啡消費量。

而與以各種現磨咖啡為主要消費形式的海外咖啡市場不同,國内咖啡市場速溶咖啡占比超過68%。

在國内咖啡市場,咖啡大緻可分為三大類:速溶咖啡、現磨咖啡和即飲咖啡。

在國産咖啡品牌出現之前,雀巢作為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咖啡品牌,在速溶咖啡和即飲咖啡兩大類中處于領先地位,現磨咖啡被星巴克壟斷,星巴克于1999年進入中國。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造成這種情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不同的消費習慣和速溶咖啡的價格較低。

從雀巢平均1元/條的"1+2",到一杯30元左右的星巴克,中國人慢慢接觸到了咖啡,一種異國的飲料。這兩款咖啡也分别代表了價格實惠的快速速溶咖啡和高端現磨咖啡,塑造了中國市場的前兩個咖啡類别。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中國咖啡市場近年來一直處于快速增長期,從2014年的200億市場規模到2021年的1000億市場規模,同比增長30%。預計到2025年,中國咖啡消費市場規模将達到1萬億元。

咖啡市場的迅速擴張源于消費者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咖啡文化正在逐漸被接受。

目前,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相當數量的消費者已經形成了每天喝咖啡的習慣,包括返校留學生和忙于工作的白領。這部分消費者不僅對咖啡文化有高度的認可,而且具有很強的消費能力。

雀巢和星巴克不足以完美滿足每個人的咖啡消費需求,代表第三空間的速溶咖啡和現磨咖啡需要填補新的類别。

凍幹咖啡粉:速溶咖啡中最好的

速溶咖啡友善又便宜,但有點不好,味道不好。

這與咖啡的特性有關。新鮮研磨始終是保持咖啡風味的最佳方法,咖啡豆留在原位的時間越長,咖啡獨特的香氣和成分就越多。

另一方面,速溶咖啡是通過高溫幹燥技術從咖啡因溶液中提取的。一般情況下,速溶咖啡是先在鍋裡沖泡咖啡豆,通過連續提取得到濃縮液,然後用噴霧幹燥的方法蒸發咖啡液中的水分,最後得到加植物脂肪粉的粉,香精和一些添加劑,它已成為最常見的小"三合一"速溶咖啡。

在高溫下,咖啡豆中含有的芳香物質和營養物質已經大量揮發,味道和香氣中沒有任何殘留物,味道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

凍幹咖啡粉本質上是速溶咖啡的一種,但其生産方法與普通速溶咖啡的高溫幹燥技術不同,而是冷凍幹燥方法。

這種方法是利用冰晶升華的原理,将濃縮的咖啡液速凍,然後在真空中分解成顆粒冷凍幹燥,蒸發咖啡中的水,當水蒸氣被泵出時,形成顆粒狀凍幹咖啡粉。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凍幹咖啡粉可以更大程度地保留咖啡豆的香氣,減少各種芳香物質的流失,是以口感比普通速溶咖啡好得多。但相比之下,成本會更高。

Santo成立于2014年,基于其獨創的"冷萃取,智能凍幹"超級萃取技術,使凍幹咖啡粉比普通速溶咖啡具有較高的出口感。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Santo将他的産品定義為超級速溶咖啡,因為這款罐裝在标志性的小罐子裡的咖啡粉非常易溶,不僅溶于傳統的熱水,還可溶于冰水、牛奶、燕麥奶中的全溫。

這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好的消費咖啡選擇,在滿足便攜性要求的同時,他們還可以享受具有良好風味保留的凍幹咖啡粉。

挂耳咖啡:速溶咖啡的更新

挂耳式咖啡實際上相當于現磨咖啡手工沖泡滴濾器的簡化版。

每杯挂在耳朵上的咖啡都是一個單獨的挂耳袋,耳挂袋的包裝是濾紙,從新鮮的咖啡豆中預先研磨成合适大小的咖啡粉。但是,與速溶咖啡的咖啡粉不同,挂耳咖啡的咖啡粉不能全部融入水中,但沖泡後,過濾後留下的咖啡殘渣會殘留在耳袋中。

與現磨咖啡相比,挂耳咖啡更容易儲存和攜帶;與速溶咖啡相比,垂耳咖啡具有更豐富的風味保留,更好的口感,更麻煩。

這個新類别起源于日本,并通過隅田川咖啡在中國推廣。

墨田川咖啡成立于2015年,創始人赴日留學,回國後創立了墨田川品牌,将日本流行的"滴濾袋裝咖啡"引入中國,并重新定義為"挂耳咖啡",進而正式提出和推廣了中國垂耳咖啡的品類。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這個品類所打擊的痛點是現磨咖啡不夠友善,速溶咖啡的味道不夠好。面對那些對咖啡"上瘾"的人,每天喝咖啡對價格、便攜性、風味都有一定的要求,挂耳咖啡成了他們的好選擇。

Sumida Chuan的創始人提出,他希望自己品牌的挂耳咖啡能成為國内咖啡消費者的"配給咖啡"。

除了由田川,很多國内外品牌也紛紛推出挂耳咖啡,如新路、星巴克、UCC等。挂耳式咖啡形态還發展出飛碟式、側挂式等包裝形式。

優質現磨咖啡的下沉

在海外成熟的咖啡市場,咖啡已經以各種形式融入了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生活中的習慣。然而,我國咖啡市場仍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咖啡消費形式并不多元化。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除了星巴克之外,中國隻有一家獨立的精品咖啡店,你想在那裡享用一杯高品質的精品咖啡。

中國的線下咖啡連鎖店并不高,與美國78%的門店相比,中國的咖啡連鎖店數量隻有20%左右。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鍊度不高,很難形成完美的供應鍊,不能依靠規模效應對租金的影響,原材料成本獲得更多的議價能力,産品價格隻能維持在更高的價格。

這其實形成了一個門檻,移動三四十元的一杯精品咖啡,很難吸引到一大批新消費者,商業性強,高端飲酒場景有限,隻有下沉才能真正讓咖啡接觸到最廣泛的使用者。

至此,成功拉低優質現磨咖啡的價格,可以說是他們自己教育整個中國咖啡市場的努力之一。

國内網際網路咖啡品牌瑞宇成立于2017年,2018年1月才在北京和上海開店,将于2019年5月17日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雖然中間經曆了金融詐騙,但退市後瑞士人重新煥發了活力,如今已逐漸走出低谷。

在短短兩三年内,瑞宇在中國擁有5259家門店,星巴克進入中國已有二十年,至今門店數量剛剛超過5000家。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如此咄咄逼人的開店步伐,可以說是其他品牌一年後完成了十年的擴張。這伴随着大規模的燒錢補貼來拉新。僅在2018年,銳智就花費了1306萬元補貼新使用者。

在優惠券折扣下,一杯歡喜咖啡一般在15-25元之間,與一杯奶茶的價格相近,比競争對手星巴克是大砍,相差差不多三分之一。

便宜的咖啡,再加上偶爾的活動,顯然可以吸引更多的新使用者,更不用說瑞宇的味道也很不錯。在短短兩三個月内,新使用者就可以養成喝咖啡的習慣,成為中國咖啡市場的消費者。

這群消費者比星巴克的原始消費者更廣泛,他們不是那麼"生意",也不追求"第三空間",他們在咖啡消費中的社交需求還不如功能性需求。反映在店面上,就是提貨和外賣占據了主要的銷售管道。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可以說,瑞幸經濟實惠的現磨咖啡,真正讓咖啡走進了消費者的生活,"讓瑞幸咖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上海咖啡品牌Manner也秉承"讓咖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開店主要是20平方米以内的小店,顧客下單後買即走。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店面小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以耕地價格保持優質咖啡的口感和品質,以15-20元一杯的平價赢得了上海人民的喜愛。在過去的兩年裡,Manner已經成為資本的寵兒,開店的速度要快得多。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據統計,咖啡軌道在過去半年的融資項目上近20個,融資規模接近20億元。Capital對咖啡巡回賽的看漲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咖啡市場未來的押注。

與成熟的海外市場相比,中國的咖啡滲透率和人均咖啡消費量遠低于美國、日本等國的平均水準。這意味着咖啡市場仍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将達到萬億元。

如此龐大的市場自然吸引了許多不屬于咖啡行業的參與者。

首先是快餐店,如麥當勞和肯德基。

作為西方快餐品牌,麥當勞和肯德基在商店裡提供咖啡的時間比當今許多新興咖啡品牌都要長。

中國大陸第一家澳洲猕猴于2009年在上海開業,第一家K COFFEE于2014年開業。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梅斯咖啡(Mace Coffee)和K COFFEE長期以來一直在推廣自己的品牌咖啡,并且基于該品牌現有的受歡迎程度,毫不費力。然而,在早期,由于國内咖啡文化尚未普及,兩者的聲音有限。

但随着國内咖啡市場的進一步爆發,麥咖啡在中國大陸擁有1600多家門店,未來很可能成為市場上的強大競争對手。

其次,便利店也瞄準了咖啡業務。

家庭, 友善蜂, 7-11, 羅森...這些精簡,樸實無華的便利店咖啡并不像咖啡新貴那樣引人注目,但銷售增長相當不錯。

便宜、友善,是便利店咖啡的最大優勢,立刻可取,幾元到十幾元一杯,口感合理,這就使它成為普通上班族擷取咖啡因的重要管道。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也許那些忙于普及咖啡知識和咖啡文化,試圖教育消費者的精品咖啡,并沒有想到,便利店裡咖啡沉沒後的合作夥伴不是輕食或三明治,而是傳統到沒有想象力的包子。這些可以接受面包作為咖啡伴侶的消費者,可能是代表中國最大咖啡市場的普通使用者。

最後,除了快餐店和便利店,甚至茶葉店也加入了與咖啡品牌的競争。

在茶文化曆史悠久的中國,新式茶飲料無疑是比較受歡迎的民族飲料。同時,茶和咖啡在功能上具有高度的重疊,這注定會取代茶和咖啡,它們注定會讓消費者面臨"二選一"的選擇。

新的茶葉格局初步确定,在激烈的競争中,一些涵蓋低、中、高價格的連鎖品牌展開了争奪,為了保持品牌的競争力,從嘿茶、内雪茶,到可可,一點點,再到米雪冰城,茶葉品牌紛紛将咖啡融入到自己的菜單中。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咖啡品牌不容小觑,在中國人更接受奶茶的現實中,他們制作的咖啡越來越像奶茶。

今年夏天,在"生椰子拿鐵"在瑞幸咖啡成為暢銷産品後,各種咖啡品牌也緊跟潮流,生産了類似的産品。除了牛奶,茶、果汁、蘇打水都可以與咖啡搭配,風格創新越來越驚豔,咖啡原有的風味被迫褪色。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從中國咖啡市場的整體表現來看,咖啡産品細分為更多品類無疑是多元化的。然而,許多新品牌尚未完成洗牌,格局尚未形成,在尚未被關注的領域下仍隐藏着新的機遇。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

咖啡是世界上三大飲料之一。與茶葉不同,茶也是三大飲料之一,咖啡在中國是一種徹頭徹尾的進口産品。

目前,國内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已經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特别是在一線城市,根據德勤2021年4月釋出的調查資料,人均咖啡消費量已達到326杯/年。

這個數字接近海外成熟市場的水準,但在三四線城市和縣,咖啡的滲透率遠未達到這一水準。

然而,可以看出,如今的咖啡品牌和咖啡店都在努力使咖啡接地氣,無論是更低的價格、更好的咖啡品質,還是更友善快捷的飲用場景,都在不斷推動咖啡的普及。

也許當有一天喝咖啡和喝豆漿在中國人心中沒有什麼不同時,咖啡的沉淪之路可以認為已經走到了盡頭。(本文首次發表:Beagle App)

從“高品質”人群到普羅大衆,咖啡30年在中國的下沉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