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由鈴木清順逝世想到日本新浪潮電影

由鈴木清順逝世想到日本新浪潮電影

·文化符号·總有一些不安的活力,在靜谧中逐漸醞釀。也許在某個時候,一切都會非常不同

文字/張斌璐

2月13日,日本導演鈴木清順在東京去世,享年93歲。

對于影迷來說,鈴木清順這個名字喚起了更遙遠的記憶,關于整整一代人的曆史電影記憶,甚至不僅僅是電影。這是日本電影最具戲劇性的時刻,木下圭介、溝口賢治等著名導演正在變老,黑澤明、小津康次郎等導演就像日本時代一樣,日本電影業隐藏着一股青春之力,正試圖以一群年輕有活力的導演為首,為日本電影開辟新局面。

20世紀60年代,随着大島淳《少年殘酷的故事》的發展和一系列社會運動,這場電影界的革命如火如荼地爆發,以力量、青春、叛逆等詞語為核心主題,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人物。随着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的文化熱潮逐漸穩定下來,運動及其相關角色各自在史冊上占據了應有的位置,稱這種變化為電影史上的"日本新浪潮"。即使鈴木清不是與這個故事相關的最後一個活着的角色,恐怕參與的人也不多。

這是曆史學家的頭疼問題,他們在1960年代陷入了一股反叛的狂熱中,年輕人普遍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血腥,但同樣對戰後建立的制度結構感到不滿,試圖依靠建立一種新的文化來重新點燃生活的内在激情。鈴木清順在這一時期執導的電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包括暴力和身體的渲染,其對鏡頭和光影的獨特使用當時被稱為"清順美學"。

而電影本身的風格甚至超越了電影,他和日光公司之間的工作沖突也逐漸放大成一場人人參與的社會運動,現在看來,這些運動幾乎和當時的電影本身一樣精彩,以至于每當人們提起那個時代, 似乎體内有一種年輕的血液在洶湧澎湃。

然而,相比之下,正是從那時起逐漸進入的激情時代,當技術開始全面主宰世界時,世界似乎變得更加豐富,但這種豐富背後卻隐藏着高科技精神中不可動搖的冷酷理性。如果一個來自"新浪潮"時代的人看到今天的年輕人在網絡遊戲中釋放他們的激情,他可能會哀歎整個技術系統的衰落。

盡管鈴木此後執導了許多傑作,包括1981年柏林電影節的"流浪者之歌",但他的名字不可避免地與1960年代的整個新浪潮運動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不僅是電影史學家刻意建構的,更來自人們對激情時代的回憶,更深層次的,是人們内心深處被壓抑的生命力的躁動與不安。

然而,鈴木卻去世了,仿佛再次宣告告别了死去英雄的時代。同樣的悲慘故事,在曆史上不可能有兩次,即使會有重演,也一定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僅就電影而言,自廣志以來的日本電影變得更加精緻和精緻,但它們仍然與1960年代的繁榮不一樣。

鈴木清順去世的消息,就像他最著名的電影片名《暴力挽歌》一樣,似乎無情地強行切斷了這個時代與英雄時代的聯系,但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新的曙光,一種新的文化形式正在悄然出現,就像那一年的故事一樣, 總有一些不安的活力,在靜谧中逐漸醞釀。也許在某個時候,一切都會非常不同。

張斌璐,文學博士,目前從事文化文學批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