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漁業轉型更新 梁平奏響新版“漁光曲”

傳統漁業轉型更新 梁平奏響新版“漁光曲”

金龍(照片受訪人)

一個多月前,交通運輸部釋出2020年度"十大最美鄉村公路"榜單,梁平區漁稻路名列榜首,入選全國前十名。

"之是以能選出釣魚稻田路,是因為它連接配接了美麗的禮來鎮西村,成一個魚塘,串聯沿線5000畝楊梅藍莓、3000畝花生、1200畝梨園、800畝葡萄園、600畝草莓園等特色農業基地, 展現魚水之美,瓜果香味美得鄉間畫。梁坪區農鄉委副主任唐剛元向重慶日報解釋道。

但幾年前,以四川西村為核心的梁平漁園,隻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漁場基地,雖然全市擁有最集中的商業魚類生産基地和唯一的以漁業為主的農業科技園區,但來來往往的人,除了漁民還是漁民, 外面認識的人不多。

"現在,我們不僅賣魚,還賣風景。唐剛元表示,一方面,當地漁業要進行結構調整,發展生态漁業,另一方面,沿線分布漁業休閑、旅遊、露營和夏季項目沿線,采取漁業文化大隊融合發展現代漁業道路,一條新版的"漁燈"正在這裡上演。

結構調整:

南美白蝦"遊"進川西村

"來吧,等一下!"7月2日,勞工們在梁平區川西村一個繁忙的重慶蝦工場,從車裡擡出新鮮運來的南美白蝦苗苗。走進工廠中的房間,池子裡已經裝滿了水,水流歡快地湧動着,仿佛在歡迎蝦苗進入它的懷抱。

劉大偉是一個講國語的工廠中的房間的總經理,他來自湖北,一個淡水養殖的大省,有一個故事要講。

梁平水産園已建成10年,養殖規模12000畝,年産量15000噸,總産值7億元,發展率先取得成果。

然而,轉型也迫在眉睫。2019年,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水産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建設環境友好型水産養殖産業。

"我們計劃對漁業進行重組更新,解決水産養殖發展與生态保護之間的沖突。"梁平區農鄉委副主任唐剛元說。

2020年,華中農業大學水産學院兩平漁業專家顧問、教授梅傑将武漢康利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介紹給梁平。

公司由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員劉漢勤上司,其重要業務是循環水養殖系統的研發和推廣。雙方在接觸中找到了機會,梁平找到了園區綠色改造的科技支撐,劉漢勤發現可以在湖北以外的地方大放異彩。

于是,作為武漢的子公司,重慶蝦業工廠中的房間于去年11月在梁坪成立,劉大偉等人被派往梁平。

"我們是國内第一家使用循環水系統成功養殖南美白蝦的公司,不僅是為了節約能源和減少消耗,也是為了增加産量和收入。劉大偉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工廠中的房間南美白蝦日均産量約為500斤,年産量可達18萬斤,年産值720萬元,而其面積僅為25畝——與園區内其他養殖戶相比,其機關産量高出數倍, 和納米紫外線消毒、生物過濾池、動力泵清潔池等技術,代表了綠色生态水産養殖的發展方向。

良平漁場在結構調整中的作用遠不止于此。去年以來,園區抓好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後,市場供應優質魚品不足的重大機遇,積極引導養殖戶調整養殖結構,逐漸減少"四人魚"傳統高密度養殖區,引進鲭魚、螃蟹、南美白蝦、羅氏沼澤蝦等著名魚種, 推廣面積5000餘畝,名牌魚品比重近40%,商品魚價同比增長30%以上。

生态農業:

尾水處理池已成為養殖标準

與結構調整并行的是生态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特别是養殖尾水的管理。

梁平漁業發展過程中,養殖密度高,尾水處理差是一大養殖體的一種病症。

潘川是莉莉鎮和河村的一名村民,是第一批回到家鄉發展漁業的村民之一。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懂技術,損失了1億多元,然後政府繼續組織技術教育訓練,他慢慢摸索着門,漸漸轉為盈利。

為了迅速彌補損失,他增加了養殖密度,其次是餌料、魚藥的雙重使用。在尾部水處理不到位的情況下,水質就成了問題,一旦出現大雨或漏水,污水就會排入流經龍溪河的河流,造成污染。

我們該怎麼辦?梁平采取了三種方法:一是引導養殖戶降低養殖密度,減少魚塘污染物的産量;二是引導養殖戶降低養殖密度,減少魚塘污染物的産量;第二,引導養殖戶降低養殖密度,減少魚塘污染物的産量;第二,引導養殖戶降低養殖密度,減少魚塘污染物的産量;第二,引導養殖戶降低養殖密度,減少魚塘污染物的産量;第二,引導養殖戶

第一個需要時間,最後兩個立即開始。去年,梁平區拿出3000萬元用于公園的尾水處理,一條長約750米的生态溝渠,迅速建成并發揮了有效作用。

溝渠内有"三潭兩壩",即沉澱池、曝氣池、生态淨化池和兩座過濾壩。在沉澱池中,後尾集水區後,通過過濾壩到曝氣池,再通過過濾壩到生态淨化池,就可以達到排放标準。據測算,生态溝過濾尾水後,水質可以達到水面四種甚至三類水質。

對于養殖者,地方當局要求将養殖面積的6-10%用于建設生态池塘,"三池兩壩"等工程設施,用于池塘中上層養殖場尾部的處理。

為了縮小魚塘的大小,許多養殖者最初不願意。但短期經濟效益"減法"可以轉化為長期綜合效益的"加法":一方面,尾部水質的處理得到有效改善,保證了河水環境的安全穩定和池塘水環境的品質;"梁平區畜牧漁業發展中心主任唐仁軍說。

在養殖技術更新換代方面,依托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重慶市生态漁業産業技術體系,在村内建立了稻米捕撈綜合育種試驗示範基地,園牛刀小試驗開發稻田魚共生育種。"雖然養殖密度降低了,但水稻和魚的品質提高了,價格也提高了。農夫的士兵們用手指着帳單,笑着笑了。

去年10月以來,梁平區還依法三次非法排放養殖場尾水,這讓養殖戶明白,肥水養魚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誰負責排放"的觀念更加深深地紮根于人心。

行業融合:

生态釣魚公園與道路景觀關聯列入議事日程

記者發現,梁平漁園有130多個養殖主體,但很難找到生态漁屋:"難道大家都隻是養魚、賣魚嗎?"

"目前對我們來說,這真的是一個短闆。唐仁君并不害羞。

農夫羅曉紅對此有很多打趣:"雖然我們成功宣布這裡為3A級景區,但沒什麼可玩的,沒有吃飯的地方,很多人玩的隻是為了玩回家。"

延伸産業鍊,促進産業融合,是梁平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之一。

兩年多前,"川溪漁村"項目在龍溪河畔正式開業,歡迎遊客。

"川西漁村"覆寫了禮來鎮、明達鎮、仁賢街村的一部分,其核心區域位于川西鎮,面積12000多畝,年孵化各類魚苗10億尾,生産水産品15000噸,成為一種良好的養殖場, 養殖加工、休閑旅遊等休閑漁業示範公園。

禮來鎮黨委書記劉文洋介紹,"川溪漁村"分為釣魚閱讀-科普展示區、漁火-文化體驗區、釣魚興趣-旅遊開發區、漁民-度假區和休閑區等幾個主要闆塊,并包括龍溪河公園、漁業養殖觀光區、自動恒溫孵化中心、水稻漁民之家等景點。遊客可以了解漁業養殖,體驗魚塘的美景,參觀龍溪河公園,觀看大型、黃提、智能養殖等名魚的養殖過程。

一些農民也在搓搓手,渴望嘗試。劉大偉準備與養殖業主魏承陽合作,打造南美白蝦養殖場,實作池塘與餐桌的"無縫對接"。羅曉紅正計劃開一家農舍,通過餐飲讓自己的生态魚更加知名。

"獨特的尋路者"也很少。一次偶然的機會,明達鎮農民王濤發現,家裡有上萬顆灰黑色的泥漿,混雜着一條金龍,當時有人願意花200元的價格買。這使他發現了商機,有意識地收集金龍并配對繁殖。如今,王濤的金龍在網際網路上非常流行,稍大一點的兩款就能賣到88元。

政府也開始采取行動,劉文洋透露,該鎮正在建設30多英畝的生态釣魚公園項目,在兩三個月内可以向公衆開放,将安排一些體驗和互動項目,包括釣魚、魚療等,并通過釣魚比賽等活動來聚集人氣。

"接下來,我們還将重點圍繞現代漁業與旅遊、觀水、休閑釣魚、非遺文化的融合和發展,積極打造創意漁業、休閑漁業、體驗漁業、科普漁業,讓漁業文化得以生存。"劉文洋說。

行業觀察>>>

重慶自給率不足50%的漁業潛力待開發

生态漁業是重慶山區特色和高效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周邊有重慶、湖北、湖南、四川等主要漁業省份,競争壓力不小。市水産站副站長梅慧清告訴記者,目前全市漁業自給率不到50%,與上述因素密切相關。

一方面,受山地地形限制,重慶的池塘面積小而分散,尺度與沿海地區差距較大。一組資料顯示,湖北省漁業總面積2500萬畝,适宜養殖水面約1300萬畝,中國表,每7條淡水魚從湖北出口到歐美小龍蝦,每3條隻有一條來自湖北,再往東, 江西省漁業經濟總産值達1063億元,水産養殖面積穩定在612萬畝,水稻和漁業綜合養殖面積200萬畝;水産品總産值達到180萬噸,漁業經濟總産值達到560億元。相比之下,重慶的水産養殖面積為124萬畝,水産品産量為52.4萬噸。

另一方面,我市漁業基礎設施投資仍然不足,防災減災能力不強,生産經營組織、規模和專業化程度低,産品附加值低,生産、科研和內建不夠短闆。"幾場大雨可能會溢出池塘,對漁民造成巨大損害。五月會清除。

在品牌方面,目前,我市隻有長壽湖、大洪湖、玉湖等水産品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大多局限于行業。上司不突出,如何帶動其他企業叢集的發展?

另外,目前我市有300萬畝的冬季水域,但用來制作稻田的魚隻有100萬畝左右,使用差距巨大。

"無論是在提高自給自足、加快漁業技術創新,還是品牌更新方面,重慶生态漁業都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梅将青說,要走出重慶一條具有特色的山區高效漁業道路,無疑要長避短,克服短闆。

近日,市農委提出将"十項行動"作為漁業發展行動綱領,完成"十批"重大任務,促進重慶漁業綠色健康發展。

"十大行動"包括保護品質效益、川渝地區漁業協調發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科技等,"十批"重大任務包括完成一批産、科研綜合示範基地和水上科技産業園,做大做強一批知名漁業品牌, 建設了一批著名的經濟魚苗養殖場。這些舉措都是基于我市的地理資源禀賦,根據現有的不足和短闆舉措,高度針對性。

在品種方面,我市将重點實施漁業種子産業更新項目,加強水産苗種養殖場、苗種保護養殖場建設,促進水産苗種生産設施更新改造;

在品質方面,我市将推進池塘規範化改造,加強漁業園區建設,推廣綠色健康養殖模式,實施水産養殖尾礦綜合治理,調整品種結構,有序推進水庫養殖,推進大面積生态水産養殖,實施稻田标準化改造,加快發展水稻漁業綜合養殖。

在品牌方面,我市将以企業集團化和産業技術更新為基石,強化企業實力。以長江上遊特色優質魚類開發利用為突破口,充分利用資訊技術平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水産品品牌,争創知名商标和馳名商标,做大做強一批知名漁釣品牌。

一些行動已經生效。在大夫鐵山鎮,當地利用氣候溫和、降水充沛、熱量豐富等地理優勢發展冬季對蝦,每年11月至3月,與其他地方的小龍蝦形成失魂優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大腳還将與周邊的四川市縣共同開發數萬畝冬蝦,形成規模效應。

有理由相信,随着這一系列行動的逐漸落地,重慶生态漁業将迎來厚厚的和稀疏的頭發。(記者 延安千禧年實習生)

來源:重慶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