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國(756-1870)是一個政治和宗教統一的國家,對意大利中部擁有領土主權。它的形成與中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密切相關。
在中世紀早期的歐洲,有兩種偉大的政治力量,羅馬天主教會的神權主義和弗蘭克的世俗政權。
基督教出現後不久,拉丁家族的西方和希臘東方教派逐漸形成。東方教派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西方教派以羅馬為中心,天主教會從西方教派演變而來。在古代基督教中,西方教派并不占主導地位。在5世紀,當外國人入侵帝國西部時,西羅馬的權威無法支援這種情況,羅馬主教利奧一世利用他的影響力從匈奴人手中拯救了羅馬,這大大提高了羅馬主教的聲望,使他們成為意大利第一批拉丁教堂, 北非、西班牙和高盧。公元476年,随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西歐教會組織和權力機構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這表現在一方面,君主使用和控制教會,另一方面,教皇被公認為西歐教會的最高領袖。統一和中央集權的羅馬帝國政權已不複存在,各國内部的分裂也越來越嚴重。通過這種方式,教會有機會獨立發展,教皇成為超國家教會的領袖。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哥特王國在意大利成立,他們尊崇東羅馬帝國皇帝為皇帝。雖然東哥特人是基督教徒,但他們對正統的羅馬天主教采取了寬容的政策,允許它自由發展自己的權力。公元554年,東羅馬帝國的查斯蒂尼一度奪回意大利,他責成教皇和羅馬元老院共同管理羅馬。但到了603年,羅馬元老院消失了,教皇成為羅馬唯一的最高統治者。
教宗通過派遣使團或使團以及建立直屬教宗下的寺院,加強對各地教會的直接控制。教宗不僅試圖加強他對各地教會的控制,而且還加強了他的政治和經濟權力。
早在6世紀末和7世紀初,當格裡戈利一世(590-604年在位)成為教皇時,他在東羅馬帝國和倫巴第王國之間盤旋,成為羅馬城市和意大利中部幾個省和地區的統治者,并在意大利,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裡島和其他島嶼擁有廣闊的領土, 從事大規模貿易和販運。他派奧古斯丁去英國推廣修道院,修道院成為教皇的據點。他非常重視教會的管理群組織,改善禮儀服務,組織歌唱隊,在提升教宗的權威和影響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教會曆史學家稱他為"中世紀教皇制度之父"。羅馬教會以其優越的條件,在西歐基督教會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它的使命在西歐傳播,其影響力已逐漸滲透到西歐各地。
教皇和弗蘭克國王之間的聯盟促成了教皇國的形成。
高盧地區的法蘭克人是日耳曼民族中最強的。他們認為基督教會深深植根于歐洲,并認為為了獲得羅馬帝國的支援,在西歐站穩腳跟,進而吞并其他日耳曼王國,他們必須升起羅馬教會的旗幟。是以,在496年,弗蘭克國王三葉草率領3000名士兵在雷姆斯的巴黎聖母院受洗,并皈依了羅馬教會。然後,基督教旗幟被用來擴大弗蘭克王國。
倫巴底人占領了意大利北部,并在568年開始入侵意大利後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擴張。教皇的世俗領土和宗教财産遭到侵犯。此時,東羅馬帝國雖然擁有廣闊的領土,但其防禦能力有限,再加上他們奮戰東方的阿拉伯人,東羅馬皇帝根本無法保衛意大利,是以隻承認教皇在意大利的至高無上地位,讓教皇組織起來對抗倫巴底人勢力的鬥争。
結果,意大利人民,包括意大利東羅馬的士兵,團結在教皇周圍,教皇在為東羅馬奪回意大利領土的旗幟下,正在為他自己恢複教義而努力。公元733年,東羅馬皇帝利奧三世沒收了意大利南部的教堂财産,此舉激怒了教皇,教皇與東羅馬帝國的關系急劇惡化。為了彌補教義的損失,教皇更渴望重新奪回和占領被倫巴底人占領的領土。
此時,弗蘭克王國處于梅洛文王朝晚期,政權掌握在宮殿國王查理·馬特手中。737年,當梅洛文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去世時,查理沒有新國王,直接統治自己,并積極支援傳教活動。740年,格裡戈利三世(712-744)封印了他的羅馬貴族頭銜,并将鑰匙交給了聖彼得墓。查理還承諾幫助教皇對抗倫巴底人,不幸的是,查理在741年去世,未能實作他幫助教皇對抗倫巴底人的願望。
查理·馬特死後,他的兒子平平繼承了他,因為他身材矮小,被稱為"矮人平"(714-768)。
751年,矮人自立為國王,篡奪了梅洛文王朝的王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由于教皇承認篡奪,弗蘭克國王與羅馬教會權威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
在教皇的要求下,敵視教皇的倫巴底人在754年和756年襲擊了倫巴底人,迫使他們放棄了被占領的意大利領土,包括意大利拉維納的東羅馬首都和總督區的大部分地區。同時,為了感謝教皇的加冕典禮,龔平将4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重新奪回給教皇,這一事件在教會曆史上被稱為"土地和平",奠定了教皇管轄的基礎,這是教皇國家的開始。
教皇王國的形成要歸功于弗蘭克國王,是以教皇國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弗蘭克國王的限制。是以,中世紀的歐洲在這兩個政權下開始了它的旅程。
774年,查理曼大帝将貝内文托和威尼斯的城市交給了教皇,教皇的地圖也随之增長。此時,歐洲傳播了僞造的所謂君士坦丁皇家禮物,其中說羅馬和羅馬帝國西部的世俗統治屬于羅馬主教西爾維斯特一世及其繼任者。這份檔案被教皇用作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前七個世紀争取世俗權力的基礎。在9世紀和10世紀,出現了封建領主,教皇仍然名義上擁有教皇國的領土。
11世紀以來,教皇的權力逐漸增強,12至13世紀為鼎盛時期,阿維尼翁教皇,教皇的地方自治國家,許多城市在封建貴族統治下,英諾森六世為了恢複教皇的權力,紅衣主教阿伯諾茨作為特使前往意大利,成功地重建了教皇的秩序,使教皇得以在1377年傳回羅馬。當奧地利于1527年占領羅馬時,教皇國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1791年,法國吞并了教皇在阿維尼翁的領土。拿破侖于1798年在羅馬的存在迫使庇護六世放棄了教皇國的領土,廢除了其世俗權力并建立了羅馬共和國。1800年,庇護七世被重建立立為教皇國。九年後,拿破侖将其納入法國地圖。1815年,維也納會議恢複了教皇國,并委托奧地利提供保護。在1859-1860年的意大利-奧地利戰争之後,教皇國三分之二的領土和四分之三的臣民被撒丁王國吞并,隻有在法國的保護下,它才勉強保護了羅馬及其周邊地區。1870年,佛朗哥棱鏡戰争爆發,法國軍隊從羅馬撤軍,教皇國的所有領土并入意大利,羅馬被指定為意大利首都,教皇撤退到羅馬西北部的梵蒂岡,教皇國不複存在。1929年,墨索裡尼與庇護十一世簽署了《拉特蘭條約》,正式承認教皇作為一個獨立的梵蒂岡城國家的主權,此後教皇國的名稱一直沒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