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快樂打卡“秘密花園”

作者:蔡斯 說
快樂打卡“秘密花園”

學生們在"五感花園"中放松閱讀。

打造"五感園",讓兄妹擔任"助理班主任",開展年度心理考核,......記者走訪發現,廣州高校和高校以創新形式積極關注身心健康。受訪教師呼籲對家庭教育承擔更大的責任,家長與學校教育攜手合作,保護學生的健康成長。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釋出了《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和即将出台的《促進家庭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共同聚焦學生心理健康,提出要切實加強專業支援和科學管理,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養。

溫/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軍

圖/學校可用

"五感花園"成人氣打孔地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設有特殊場所,師生們通過教學樓、宿舍區,走進"秘密花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面積不大,但不打算出現的情況:流水,彎曲的小路,檸檬樹,紫鈴樹,香木,仙人掌......幾十株植物填滿了每一個角落,可謂是一步一個腳印。在"五感花園"中,人們的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情緒進而放松起來。

"永遠歡迎大家坐下來感受這些時刻的美麗。中心主任王玉傑透露,"五善花園"于2019年落成,現已成為學校的熱門打卡場,吸引了不少學生拍照清空。這些學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會來這裡與中心的老師喝茶,并說出他們的困惑。學生還可以免費帶回一盆植物,在種植綠色植物的過程中滋養自己的心靈。該中心還設立了談話亭和體育設施,成為學生自愈的"好幫手"。據悉,由于療愈效果超出預期,"五味花園"計劃向全校推廣,多家姊妹校前來參觀交流。

"五感花園"的普及,也反映了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心。《通知》要求高校按照師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備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王玉傑介紹,該中心配備專任教師9人,兼職教師20餘人,有足夠的空間和資金支援,師資懇求,精力充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公共選修課、群體心理咨詢等方式加強科普。

有效的評估是第一步

《通知》建議,要積極運用專業工具和手段,加快編制更符合中國學生特點的心理評估表,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評估。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學生工作部主任曾祥義介紹,學校在專業心理評估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自傳、群組活動觀察、心理委員會評價、輔導員訪談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大資料壓力品質模型"進行心理評價。

學校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朱指出,針對學生的心理篩查資料顯示,一些獨生子女有一定的困惑,比如不适應校園集體生活,無法處理好學生關系等行為表現,"一對家長每個周末開車幾個小時到廣州陪女兒", 家長和老師需要提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朱還提醒說,學生的困惑往往與本土家庭有關。"當父母有過錯時,孩子可能會認為這是他或她的錯,當他或她無法做任何事情來維護他或她的關系時,他或她可能會感到有點自我批評。我們希望幫助學生妥善處理與父母的關系,做自己的事,專注于自己的生活。她建議,學生要增強自理意識,主動利用學校的豐富資源,同時也呼籲學生之間多多關愛。

在高校,除了人際關系、睡眠問題等,有些學生會因為沒有進入理想的學校或專業而感到困惑。據報道,在接受輔導後,一名被藝術與設計專業錄取的學生不僅打消了轉為專業的想法,還奮起追趕,除了學習了比自學程式設計的能力更強之外,畢業後還找到了一份與程式設計相關的工作。對此,王玉傑強調,大學生應盡快确定職業興趣,學習、工作和愛好統一,有利于自身認知的協調。

同齡人也是親密的人

根據"同伴教育"的概念,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廣東省外國文職業學院有這樣一批表現突出、善于溝通的師姐弟為"助理班主任",是學生的貼心人,學校也需要學生開展心理幫助或經濟上的幫助。

2018年級學生孫輝(化名),在進入學校之前,由于長期服藥不适和肥胖。在得知情況後,學校将重點放在學生貸款問題上,即提供非全日制學校。每當他拿到兼職工資時,他都會給家人寄一部分,以補充祖母的生活。對于他的心理問題,他沒有回避,而是和"助理班主任"形成了親密的關系,還會去學校的輔導室聊天。在自身的努力和學校的幫助下,孫輝自力更生,獲得了一流的獎學金。他還成為學校青年健康伴侶協會的同伴教育者,在校内外的講座中,他用自己的經驗鼓勵和感染了更多的年輕人。

"積極尋求幫助,一路支援他,也值得學習。曾幫助過孫輝的老師說,孫輝不怕表現出不開心,别人覺得不好的一面,讓大家明白,"因為傾訴也是一種放松",他得到别人的注意,也可以得到支援。目前,多所學校已設定宿舍、班級、學院、學校等多層次立體工作結構,整合動員各方面力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是關鍵

記者注意到,加強家校合作是《通知》的另一亮點。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家庭教育法》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進行家庭教育時,應注意身體、心理和智力的發展。朱還認為,家庭教育在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方面應該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包括父母降低對孩子繼續教育的期望,加強代際溝通。"父母不認識孩子,總是說,'我們都在這裡,為什麼你不能?';

"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至關重要。王玉傑說,孩子在0-3歲、3-6歲、6-12歲、12-18歲等年齡段,家長應該對孩子和教育有不同的關注,反過來,對于親密關系、行為習慣、學習和情感、人格獨立等,"不能總是問,你吃嗎?學習怎麼樣?相反,我們應該在物質和精神上探索不同的話題,孩子從家庭中得到很多愛,未來出現問題的機率很小。

随着學生咨詢意識的越來越強,學校迫切需要配備一支強大的咨詢專業團隊,提高教師素質,教師也需要及時自我健康調整,"我們是'垃圾桶',也經常'倒垃圾',如參加教育訓練、督促,不斷提升專業能力, 為了更強大。"朱先生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