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默克爾離任在即,沒有默克爾的德國,繼任者要解決哪些難題?

默克爾即将離任。雖然許多媒體稱贊她給德國帶來了一個可與1920年代"黃金時代"相媲美的"黃金時代",但國内外事務取得了成功;

默克爾離任在即,沒有默克爾的德國,繼任者要解決哪些難題?

對默克爾的批評來自多方,關注點不同,也确實指出了她留給未來的一些困難。畢竟"情況比人好",面對"百年史無前例的變遷",像默克爾這樣的長袖好舞,難免會出現左右相親、無能為力的地方:

首先,德國政治的穩定性正在經受考驗。

通過炒作難民危機,極右翼民族主義政黨在德國甚至在歐盟内部迅速崛起,并不斷搶占政治空間。德國另類選擇黨(Adm.)在2017年大選中赢得了12.6%的選票,使其成為議會中的第三大黨,這是自戰争以來極右翼政黨首次進入德國議會;

默克爾離任在即,沒有默克爾的德國,繼任者要解決哪些難題?

是以,德國主流政黨主導政治議程的能力被削弱了。與此同時,默克爾的基民盟不僅與其"姊妹黨"基民盟存在嚴重分歧,而且在黨内也日益分裂,缺乏強有力的上司人。

在"後默克爾時代",德國政界确實需要結合其政策,有效壓制極端民族主義政黨的行動,避免喜劇諷刺電影《希特勒回來了》中場景的現實。

其次,德國的經濟發展相當令人擔憂,公衆的焦慮正在加劇。

短期來看,"出口導向型"下的德國經濟受到外部經貿和安全環境的極大影響。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新興國家經濟增長乏力等因素對德國經濟有直接影響。

從長遠來看,德國政府和公衆更擔心的是德國工業競争力面臨的巨大挑戰,即所謂的"技術衰退"。近十幾年來,在默克爾的上司下,德國長期的宏觀經濟向善利民的願望已成為一把"雙刃劍",導緻政府和社會危機的缺失,導緻改革未能有效推進,加大創新投入和研發力度以及産業更新。

默克爾離任在即,沒有默克爾的德國,繼任者要解決哪些難題?

如今,德國基礎設施的競争力已經下滑多年,德國長期引以為傲的制造業、中小企業都未能跟上更新的步伐,在5G、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等"新軌道"上明顯落後,尤其是缺乏數字經濟,在網際網路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浪潮中面臨風險。

此外,德國統一後的"經濟發展和配置設定不平衡"的"老困難"問題依然存在,也埋下了社會隐患。東德和西德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東部年輕人的低工資,低就業率和高辍學率促成了民粹主義的興起。

第三,德國面臨的國際形勢依然黯淡,外交決策仍不确定。

正如俾斯麥當時所警告的那樣:"強者必須嫉妒。"德國在一系列危機中的強勁表現,特别是債務和難民危機,引起了歐盟其他國家的擔憂,"德國","德國的歐洲"的聲音被重新擺上了桌面。這反映在默克爾在擔任總理之前的外交通路期間在波蘭受到的冷遇。

默克爾離任在即,沒有默克爾的德國,繼任者要解決哪些難題?

拜登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沒有"美國優先"的口号,一再考驗着歐美德關系。

更值得關注的是,默克爾的繼任者能否遏制"規範"甚至"民主改革"的沖動,摒棄德國一些政客對中國的膚淺偏見甚至無動于衷的恐懼,繼續穩妥務實地推進中德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