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學府大講堂⑤丨浙江人的幸福感從何而來?

作者:浙江日報

浙江新聞 客戶|編輯 鄭文

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中共浙江省黨校開設了"紅校講堂▪重要視窗微黨班"欄目,以"忠實實踐'八八戰略',努力打造'重要視窗',争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一省"為主線, 接近"打造十個方面的重要視窗",精心打磨,記錄了一批高品質的微黨經驗教訓。

第五:浙江人的幸福從何而來?- "以人為本"民生探索

視訊加載...

主持人

紅色學府大講堂⑤丨浙江人的幸福感從何而來?

文本腳本

大家好,我是中共浙江省黨校(浙江行政學院)的李偉,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浙江人的幸福從何而來?"——"以人民為中心"的民生探索。"

你快樂嗎?2012年,中央電視台拿下了這個"靈魂問題"的基層節目,讓"幸福"成為街頭熱議的話題。2017年第19屆大會對感情、幸福和安全的強調,是讓人們期待美好生活的原因。在去年的"中國最幸福城市"排行榜中,浙江占四位,杭州連續13年入選。

浙江人的幸福從何而來?在最新釋出的《2020年浙江民生十大事記》中,我們看到的是:3歲以下嬰幼兒在押護理、送藥上山入島、農村飲水标準、"15分鐘健身圈"、高等大學、"陽光廚房"等"重點小事"關注。自2004年以來,浙江為人民做實際長效機制的探索和實踐,"以人為本"的初心和使命貫穿始終,而這正是浙江努力成為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視窗。

人們有話要說,我有話要說

浙江省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為人民辦實事,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為人民"。2019年11月1日,浙江省政府向全省人民發出倡議:為規劃2020年省政府民營實踐項目,請繼續積極參與,暢所欲言,提出您最關心、最希望省政府做好民生工作。

政府是做什麼的?你是怎麼做到的?"做某事,什麼都不做"的界限是什麼?答案簡單明了 - 将選擇權留給人們。在漳州市龍遊縣,老百姓可以通過"龍宇通"app處理900多個民生項目,借助大資料分析,黨委、政府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民意,政府的創新也有堅實的輿論基礎。甯波市甯海縣民生實踐工程不再隻是由政府搭建的闆塊,而是由全國人大代表投票,實施過程由代表監督,建設成果由代表評審,這種"群衆秩序、代表投票、政府烹饪"的民生實際項目全國人大代表投票制,已經堅持了十年。中國共産黨十八大以來,為了更好地向人民提問,向人民提問,浙江建立了"人民群衆感情日報"、"人民感情圖"、"人民感情"等工作機制,完善網絡投票、社會宣傳、各方聽證會等工作程式,從2017年開始, 全面推進民生項目全國人大代表投票制度。從"一廂情願"到"你喜歡我","人叫我應該"的工作模式在浙江成形。

民生實踐項目問世後,隻完成了前半段的"為人民做實際的事情",項目是如何實施的,是否得到實施,是否真的造福于人民,這些後續章節無疑更加關鍵。為了有效鼓勵人民群衆參與民生項目的決策和實施,浙江緻力于在溫嶺省推廣民主話語模式。杭州市陸縣成立了全國人大代表聯絡小組,每組跟蹤一個民生項目,并全程監督項目的實施。甯波市漳州區積極探索全國人大監督、社會監督和媒體監督相結合,擴大電視政務效能,将"向人民彙報"到底。從集思廣益民生項目,到全民參與實施過程,再到"讓人民評價,讓人民滿意",以人為本的統治理念貫穿始終。

從"為了人民"到"為了人民負責",從"自歌奮勇"到"政府要做,人民的評論",背後展現了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積極互動。以群衆的呼聲和需求為決策的主要依據,把選擇權、決定權放到人民手中,把群衆做實際事情的長效機制,把服務型政府觀念和"店鋪精神"發揮到極緻,迫使各級政府部門不斷改革創新, 最終實作政府治理、社會參與、群衆自治的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共享的良性互動模式。而這種共建、共同治理、共享的良性互動模式,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展現。

"一切都取決于群衆,一切都是為了群衆。自嘉興南湖紅船開始以來,中國共産黨對這一價值觀的追求始終如一。

在通往整體小康的道路上,一人不能少

自2006年以來,浙江率先将三分之二的新财政資源用于改善民生。2004年至2018年,浙江省累計民生支出44148億元,占财政總支出的72%。其中,2018年民生支出比2004年高出9.5倍。

錢花在哪裡?你如何花錢?從強調城市到整體城鄉地區,從底層保護到提高水準,從特定人群到全覆寫,從全人到全生命周期的關注,一個不能少。從教育衛生到社會保障,從住房和飲用水到空氣品質,浙江的5800萬常住戶都是受益者。

近年來上交的浙江民生成績單中的一些資料令人震驚。一是居民收入指數的"一高一低"——2019年,浙江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連續19年35年在全國各省名列前茅。與此同時,城鄉收入差距從2.43縮小到2.01(2021年1月的最新數字為1.96),是各省最低的;截至2018年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達到96.8%,各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有所改善。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平衡性越來越突出,而浙江則被公認為社會上最安全、最平衡的省份之一。

"讓一些人先富"的取向,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讓人們在和平與安全中生活和工作。西方社會的民粹主義混亂,反映出總财富的激增和集中,很可能成為民族競争的導火索,使整個社會難以分裂,難以共同治理,陷入僵局。社會主義追求公平正義。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這種價值追求是保證社會均衡發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前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全面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基礎。"如果改革不能給普通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如果它不能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緻更多的不平等,那麼改革将是毫無意義和不可持續的。

關鍵問題是,社會創造的财富能否通過良性的制度安排回報給絕大多數社會群體,并使其受益。在浙江,不僅實作了人民緻富,而且實作了财富第二次向社會相對弱勢群體的均衡配置設定,也實作了社會群體、地區和城市鄉鎮之間的平衡,浙江在民生領域推進各項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展現。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同一面改革的旗幟下,人民和政治人民彼此親近。

社會的整體進步注定不是少數人的盛宴,而是大多數人可以分享的祝福。隻有這樣,改革者才能展現自己的魅力,赢得人民的認可。

浙江對高水準全面小康建設的回應

人們向往美好生活,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必要的選擇。馬克思說,全面發展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據自己的全面性"。人的本性是什麼?在新語言中,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本質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這意味着這将是一個自由的人,一個富人。

這預示着價值的深刻轉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經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都進入了"後物質主義"時代。人們開始超越對物質和經濟問題的關注,變得更加關注自我實作和生活品質。

浙江作為第一名的先行者,自然也早就感受到了民生的關切,從"數量"到"品質",從"傳統"到"新",從"物質"到"精神"的變化。人們對教育、醫療、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智能醫療、智能養老等智能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人們也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注重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關系。生态之美、和諧之美和人文之美所創造的大園林、東浙唐詩之路、未來社群、浙江平安、浙江商業慈善、最美現象等,是浙江綜合小康建設的高水準答案。

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人們的期望也會溢出到民生的一般意義上,開始關注參與、表達、自由等主觀感受。"蒼穹知道禮儀,食物和衣服是榮譽和羞辱。對獨立表達、民主參與、公平正義、人性化社會的關注,是人類全面自由發展次元的擴大和延伸。

追求全面發展,不僅是個人目标,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标。全面發展能否實作的程度,不僅取決于人的主觀意願,還取決于外部環境。在制約人們的衆多外部因素中,制度無疑是最關鍵的。人的全方位發展與社會文化制度,以及人生經驗的形成在制度上是緊密相連的,通過良好的制度來引導人、影響人、塑造人、改變人,這是實作人主體性的必要條件,也是浙江堅持"以人為中心"實作社會全面進步和人民全面發展的理念。

什麼是幸福?幸福是一種政治和諧的外部環境,物質和精神上的自給自足,使個人能夠充分、自由地發揮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和潛力,從内到外達到一種平和舒适的心理狀态。

浙江人的幸福從何而來?從民生的每一個小事中,都感受到了傾聽、尊重、信任和依賴。幸福不僅是舒适和惬意,更是自制的内在秩序,獨立定義生活内涵。今天我與大家分享"浙江人的幸福從何而來"的主題,謝謝大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