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特律位于美加邊境,曾經是密歇根州(現為蘭辛)的首府,也是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通用汽車,福特,克萊斯勒)總部的所在地,并被譽為"汽車之城"。1920年左右,在蓬勃發展的汽車工業的影響下,底特律是美國第四大城市,僅次于紐約,芝加哥和費城。
底特律天際線
底特律曾經是一個繁榮的城市,但在20世紀下半葉衰落,人口萎縮,稅基喪失,基礎設施落後。其内城地産價值不斷下降,大量空置房屋空置,許多地塊以一半以上的速度被廢棄。到21世紀,底特律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破産城市。這是為什麼呢?
空置房屋遍布底特律
一、從毛皮貿易中心到城市化
1701年,一位名叫凱迪拉克的法國軍官通路并發現底特律河上的土地不僅非常适合定居,而且還保護了通過五大湖盆地的法國船隻,同化了土著人民。
底特律河的位置
是以,他促成了在法國殖民地"新法蘭西"的管轄下在那裡建立一個定居點,這也是底特律建設的開始。
在底特律河兩岸
但是,法國沒有大規模開發底特律,而是失去了水道的喉嚨。18世紀中葉,英國、普魯士與法國、奧地利等國為了争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在歐洲爆發了"七年戰争"。戰後,法國龐大的"新法蘭西"殖民地轉手給英國。
18世紀的北美
美國赢得獨立戰争後,繼續向西擴張。五大湖的周邊地區因其豐富的水草和肥沃的土地而成為美國的對象。1794年,再次與法國交戰的英國為了緩和與美國的關系,與美國簽訂了《傑伊條約》。其中,底特律及其周邊地區被英國轉移到美國。
底特律,以"底特律河"命名,連接配接聖克萊爾湖和伊利湖的河流。當地海岸的低水位,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航運條件使其成為印第安部落之間重要的毛皮貿易中心,早在歐洲定居點建立之前。
在底特律的早期内陸,人口稀少,發展緩慢,充其量算作一個更大的村莊,直到1802年才更新為"城鎮"。但随着1825年伊利運河項目的完成,其中穿插着伊利湖和哈德遜河,底特律的發展速度有了質的飛躍。
伊利運河
這使得在五大湖盆地周圍開采的鐵礦石、煤炭、木材和毛皮等重要商品能夠通過底特律運輸。是以,底特律已成為五河區的重要港口和交通樞紐。與此同時,1827年,俄亥俄州修建了第一條穿越沼澤地通往底特律的道路。随着交通狀況的進一步改善,底特律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五大湖流域礦産資源豐富,美國和加拿大的主要工業區都位于這一地區。美國五大湖周圍的工業區,被稱為"鏽帶"
内戰前後,底特律逐漸迎來了工業化時代。由于五大湖周邊豐富的礦産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底特律在此期間能夠以優越的區位優勢建造工廠。
當時,底特律的制造業集中在底特律河沿岸,這使得通過水路運輸原材料和加工品變得更加容易。在19世紀80年代,底特律擁有900多家企業,價值3300萬美元。
二、世界汽車城:福耶?詛咒?
1896年,機械工程師亨利·福特(Henry Ford)在底特律的一個小作坊裡成功地制造了一輛汽車,七年後創立了著名的福特公司。随着福特的成立,底特律的汽車工業起飛,最終改變了底特律的命運。
福特總部
當福特在1913年通過裝配線組裝汽車時,它不僅使大規模生産成為可能,而且還節省了生産汽車的時間和成本。
當時,福特T型車的基本價格從950美元降至250美元,勞工的最低工資提高到每天5美元(幾乎是競争對手的兩倍),最低工作時間減少到8小時。
在裝配線上工作的勞工
由于汽車制造技術的創新,底特律的汽車制造業規模也在不斷壯大,也開始走向壟斷。結果,出現了産業叢集效應,推動類似的競争對手或相關配套制造商進入。到1925年左右,美國三家汽車巨頭都将其總部遷至底特律或附近,使其成為"世界汽車之都"。
福特紅河工廠。在鼎盛時期,多達90,000名勞工在超過2平方英裡的工廠中同時工作
汽車制造業的發展也改變了底特律的城市發展。1930年,底特律的人口達到156.9萬,是1900年的5.5倍。該市的建成區面積也從1890年的28平方英裡擴大到1925年的139平方英裡。
汽車的日化使居住在郊區的普通人更容易,進而加速了城市向郊區的擴張。例如,洛杉矶在1890年是一個人口超過10,000人的小鎮,到大蕭條時期,人口已超過120萬。
底特律多年來的人數
底特律的發展在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巨大經濟危機之後進入了蕭條。但底特律的汽車工業非常先進,以至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迅速将民用汽車生産線轉變為軍事生産。
資料顯示,底特律在戰争期間生産了美國92%的軍用汽車,50%的發動機和56%的坦克,被稱為"民主武器庫"。但在繁榮的背後,底特律也存在嚴重的經濟問題。
底特律,1942年
20世紀50年代後,随着底特律經濟的增長,強大的工會、昂貴的勞動力成本和高稅率成為影響該市企業利潤的重要因素。
當時,底特律周邊地區為了尋求自身發展,也不得不用優惠政策來吸引投資。很快,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遷出底特律。
美國工業分布的變化
與此同時,汽車行業在底特律是一個大行業,它正在拖累底特律。然而,底特律的幾家主要汽車制造商仍在專注于民用汽車制造。是以,底特律的經濟結構單一,難以實作産業轉型。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德國和日本汽車在全球汽車市場嶄露頭角。特别是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時,日本汽車的特點是能耗低,迅速擠出了美國汽車市場。例如,福特在1978年至1982年間損失了42%的年度汽車銷量。底特律的單車制造業直接受到此影響,直接導緻失業率上升和人口流失。
日本德國汽車的興起。通用和福特分别占美國汽車市場的46%和29%,但2016年僅占美國汽車市場的17%和15%
3. 日落 底特律西山
除了底特律經濟結構的嚴重問題外,社會問題也非常嚴重。最終,這些問題爆發了,在底特律的黑人和白人社群之間造成了嚴重的對抗,導緻底特律淪為"罪惡之城"。
底特律制造業下降圖表(1947-1977)
戰後,随着底特律的城市化進入郊區化,越來越多的中産階級白人開始與企業一起搬到郊區。此外,當時,北方地區正處于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時代,各種工業建設急需廉價勞動力,是以大量自由黑人從種族加重的南方地區進入北方謀生。
底特律的人口從90%下降到10%
在以汽車制造業為主的底特律等城市,廉價勞動力更為重要。到1960年,底特律的黑人人口從戰前的不到10%上升到28.6%。
底特律在1950年至2016年間失去了數百萬人
然而,面對不斷增長的黑人人口,底特律的白人也心懷不滿,将其視為一種威脅,不僅拒絕将房屋出售給黑人,還受到歧視和阻礙就業,在兩個群體之間制造了敵意。底特律市沒有采取措施防止這種情況,而是默許了"住房隔離"的合理存在。
底特律種族分布圖(2010 年)代表每個點 25 人:白人(紅色)、黑人(藍色)、亞裔(綠色)、拉丁裔(橙色)和其他人(黃色)。黑人主要位于底特律市中心
随着黑人擠占内城的白人生活空間,有能力的白人搬到了郊區,這使得底特律市政府更難在郊區學校投入更多資金,而内城的黑人兒童學校則在努力減少教育投資。黑人教育的落後使他們無法勝任技術工作。
黑人生活環境的惡化最終導緻了著名的"1967年底特律種族騷亂"。警方突襲底特律一家酒吧引發的暴力騷亂持續了七天,造成43人死亡,數千人受傷,财産受損。随後底特律内城白人逃亡的加速導緻底特律的稅基進一步下降。
1967年底特律種族騷亂
單一的汽車制造業,作為底特律經濟結構的一大缺陷,導緻大量企業流失。黑人的湧入加速了白人的逃亡,導緻底特律的稅基減少。由于就業率低,占據内城的黑人無法向底特律繳納更多稅款。底特律負擔不起更多的基礎設施,使内城的生活條件變得更糟,而企業和白人則加速了他們的驅逐,造成了惡性循環。
底特律收入分布圖,市中心居民收入較少,郊區居民收入較多
為了改變底特律的現狀,市政府還在1970年代和1990年代進行了一次重大拆除。為了指導向消費城市的轉變,底特律還建造了金融區和一些高檔住宅區,并在地鐵系統上投入了大量資金。此外,各類體育場館和賭場的建設也是政府建設的重點。
但除了賭場營運的成功之外,該市的努力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底特律的衰落。底特律的人口仍在下降,1980年為120萬,到2015年不到70萬。
在21世紀,底特律的失業率,貧困率和犯罪率是美國主要城市中最高的。财政赤字也在惡化,到2013年,底特律借了185億美元,根本無法償還。2013年7月,底特律申請破産,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大的破産城市。
沿河的底特律景觀
與底特律戰後對汽車制造業的限制相比,其他美國城市已經開始發展高科技産業,并迅速改變了他們的城市。休斯敦曾是一座石油工業城市,它發展了航空航天業,而舊金山則依靠矽谷發展了電子工業。這兩個城市都設法避免成為第二個底特律。
底特律已經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城市,擁有美國城市經濟總量的可視化地圖
底特律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汽車熱潮,但其衰落的原因也與汽車行業密切相關。底特律汽車工業的衰落導緻了失業、人口流失、稅基萎縮、财政失衡和基礎設施薄弱的惡性循環。底特律衰落的故事也成為當今政府警惕的教科書案例研究。
長期作者|德州紅狼
作者|現代世界的政治和曆史研究方向
負責編輯|托馬斯
畢業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全球情報》主編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