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五次反圍剿這批少年參加國共決戰,少共國際師之浴血閩贛銳無敵

1933年9月25日,正在休息的青年國際師接到中央革命軍委的指令,師長陳光向群衆宣讀了指令:"第15師留下一個廣昌團,迅速離開利川的适當位置,修建防禦工事, 以掩護東軍的集中。"

經過協商,陳光安排陸子梅第45團遷往利川西南部,阻擋國民黨增援大部隊。

在執行掩護站的運輸任務後,中國共産黨國際部其餘部隊正式配置設定到東部軍事指揮系統。在彭德懷和天台元的指揮下,陳光、蕭華率43、44團随東方軍将澤芳帶到泰甯縣附近。

10月5日,東軍主力接到中央革命軍委的指令,從泰甯推進到利川以北的硝基地區。抵達新石鎮後,彭德懷在丹頭市以南的石溪橋部署了共青團國際少年師,掩護大部隊的進攻。

第五次反圍剿這批少年參加國共決戰,少共國際師之浴血閩贛銳無敵

石溪大橋之戰

西鎮是按照南漓公路這個交通重點鎮,國民黨24師黃子鹽旅牢牢駐紮在這裡,并在首都北岸修建了大量的碉堡、戰壕,形成了兩道嚴密的防線,這對我軍的進攻非常不利,彭德懷在部署完畢後将部署部隊, 一直在思考如何發起攻擊。

然而,據當時掌權的博谷軍委、李德的想法,紅軍已經能夠與敵人奮力作戰,急于重拾利川的心态,他們敦促東軍迅速征服硝基,繼續切斷國民黨各部之間的聯絡,奪回利川。

第五次反圍剿這批少年參加國共決戰,少共國際師之浴血閩贛銳無敵

10月9日,彭德懷下達了進攻指令,東軍主力開始對橋頭堡村發動猛烈攻擊,戰鬥持續了一整天,紅軍發動了四次攻擊,兩場戰鬥變成了一場肢體戰鬥,然後由于敵人火力的猛烈,一直未能拿下橋頭堡村這個攻擊點。

10月11日,國民黨空軍開始轟炸東軍,部隊不得不撤退到附近的山谷躲藏,雖然曾經冒着炮火攻擊附近的敵方掩體,但仍未能占領陣地。

第五次反圍剿這批少年參加國共決戰,少共國際師之浴血閩贛銳無敵

國民黨在被占領的蘇聯地區建造了掩體

12日,南城方向的敵軍派出三個師支援硝基,東方司令部決定改變作戰政策,暫時從硝基附近撤退,首先殲滅附近的敵軍。

在短短幾天的東軍機動中,國民黨悍馬将薛越率4個師的大部隊進軍到潭頭市,而周渾元率領3個師組成統一指揮部,在石溪橋上向潭頭市組成了一支多達26個團的部隊。

此時,青年共産國際部駐紮在南邊的池源、蘆葦油線,情況岌岌可危。10月18日,在彭德懷的派遣下,紅五軍第3、13師在國民黨軍線以北,由陸軍總司令董振堂指揮,他親自坐在城裡,指揮着國際師(即: 紅五軍第15師)。

在中央革命軍委的指揮下,紅軍主力再次集結在利川,幫助中央紅軍最強主力---林毅的紅軍。博古特和李德的意圖已經很明确,就是在利川和國民軍展開決鬥。

第五次反圍剿這批少年參加國共決戰,少共國際師之浴血閩贛銳無敵

利德, 博古特

就這樣,中央紅軍紅一、紅三(即東方軍)、紅五軍的主力都聚集在這裡,10月22日,國民黨其餘的援軍還沒有到達,防禦工事在進攻時還沒有完成。

在上級的指揮下,青年共産國際師勇敢地向石溪橋的敵軍發動了攻擊,但薛越的防禦非常嚴密,緊緊地依靠防禦工事在陣地上,使邵國共國際師的第一次進攻就減少了400多人。

戰鬥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國民黨守軍從未遭受過太大的損失,但此時,彭德懷接到了國民軍第79師的幫助。他立即調整兵力,安排兩個師前往狙擊救援部隊,而國際師和紅13師的主力部隊繼續進攻石溪大橋。

第五次反圍剿這批少年參加國共決戰,少共國際師之浴血閩贛銳無敵

10月26日,經過幾天的猛烈進攻,國民黨增援部隊雖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一時難以殲滅,但卻阻擋了我軍大批。而石溪大橋這邊的攻擊,也從未取得多大進展。

青年共産國際師和紅13師在敵方的大量要塞反擊中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壞,而且受到敵機的轟炸,不斷的攻擊使将軍們非常疲憊,國際師的傷亡人數不到一千人,而紅13師則減少了近一半。

在這種情況下,彭德懷等人向中央革命軍委博谷彙報後,李德終于意識到,此時不具備與國民軍主力決鬥的條件,放棄了實作第五次"反圍困"勝利的打算。

在中央革命軍委的指令下,紅一軍調往滄源川地區作戰,東方軍、紅五軍撤退到湖坊等地修建防禦工事和整修,目标仍針對利川。共産國際青年師部署在利川和德勝關之間的村莊。

1933年11月,共青國際師在駐軍村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師師長陳光和紅軍第2師師長吳高群。

第五次反圍剿這批少年參加國共決戰,少共國際師之浴血閩贛銳無敵

吳高群雖然隻有23歲,卻參加了老革命的南昌起義,并在中立的汗馬功勞下建立了井岡山革命基地。他英勇頑強,軍事素養十分優秀,是中共國際部戰鬥力的核心,并特調指揮。

不過,當時誰也沒想到,團村之戰是吳高群上任以來的第一戰,但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首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