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潭古村遊客中,"新村民"在素描中,這裡已成為當地鄉村旅遊的"網紅"之地。
Taihai.com 10月14日,據《東東日報》報道,"四平玩回聲,酒民,擁抱新時代,古村名聲大噪......"這是國慶節假期,甯德市外工作,平南縣西陵鄉龍潭村村民陳小一回家玩情懷。
此時,古村龍潭秋色濃:山、竹梯田、黃米、紅柿子;早在國慶節放假前,全村40戶380床位的預訂率就已經突破80%。8天長假,這裡接待了約35000名遊客,寄宿家庭、餐飲、農産品等收入合計約150萬元。作為平南的"網紅村",龍潭古村在意料之中大火。
在陳曉軒的印象中,三年前的家鄉并不是這個生機勃勃的景象。
隐藏在綠山綠水之間的龍潭、省内傳統村落、曆史文化村。在這裡,曆史悠久,百年老房子傳開,古韻悠長。該村還擁有歌聲、表演獨特的著名"四平戲",跻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夏夜清涼,小橋旁水,村民們歡聚一堂,長音短調歌戲,成為無數龍潭人的溫暖記憶。
古村"退潮"時,原來人口1400多人,龍潭村隻剩下不到200人,而且大多是老人、婦女。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突然倒塌,破損的牆壁,廢棄的門,斑駁的痕迹,講述了滄桑和無助。
帶着青春的夢想,陳曉軒也離家出走,從軍隊、複員、就業,到城裡安家。每一次回到村子,走進破舊的老房子,空蕩蕩的懷舊之情無法停止湧入心中:"前院新苔藓綠,後院草花似錦。有多少人的事情,隻停留在睡眠中。"
"人們走了,房子空了,村子走了,我們還是家鄉的人嗎?"一聲歎息,落在了龍潭人民的心中。
鄉村振興的号角吹響了,2017年3月,平南立足當地豐富的傳統鄉村資源,探索了由文成、龍潭領銜的鄉村振興之路,"拼命生活"。
當年,龍潭文成項目啟動,秉承創新發展的理念,圍繞村民、村莊、弱點、痛點、疑難問題,推動項目實施——
鄉村振興,以人為本。龍潭通過派村民到雙溪安泰藝術城學習油畫創作,舉辦傳統戲曲民俗文化節,喚醒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意識,通過創造滿足美好生活需求的新生活方式,吸引城市人成為"新村民",發放居住證,給予他們更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龍潭90%的老房子已經空置,基于這些資源,村委創新住房流通模式,村委會搭建了中介平台,全面推行"老房出租15年"模式自由設計,村委會進行組織建設施工",按照"一修如常""一房制, "一個特色"的理念,簡約優雅與現代美學相結合,讓傳統村落不失懷舊和簡約清新;嘗試采用"工作材料法"計算工程成本的管理模式,以節省成本,提高效率。通過一系列創新,有效破解了傳統村落古建築的"保障"和"使用"問題,将"破木屋"打造成"金屋"。
為了使村莊保持和發展,它們必須創造一種比傳統農村地區更先進的生活方式和創業方式。為此,龍潭村組成闆塊,實施農村改造、環境整治項目,加大文化服務供應力度,讓村裡更加宜居宜居的酒節、豐收節等民俗活動,保護傳統文化的遺産,激活、創意改造老宅, 走進書屋、藝術工作室、創意空間、咖啡館、音樂酒吧,不斷推動新經濟産業,讓鄉村成為創業和生活的天堂。
如今的龍潭,常住人口已恢複到600多人,并吸引了來自香港、北京、上海和英國等國内外的"新村民"100餘人,其中香港導演鄭振強、财經作家吳阿倫等知名人士;村民年個人所得從2017年的7985元增加到2019年的17861元,村莊集體經濟收入從2017年的5.7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16.9萬元。
清新的溪流,漫長的巷道,錯開的老房子,靜谧的田園生活,濃郁的文藝氣息。随着創意工程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龍潭已成為當地鄉村旅遊的"網紅"之地,每逢節假日,遊客盈門。
趁着春風,陳曉軒過去破舊的老房子被出租改建,成為龍潭美術館,先後舉辦遊客編織等繪畫展覽。而他将有空閑時間從城市回到村子裡,一首新詩表達了他對龍潭新天氣的感受:"新瓷磚上的橫梁,院子裡沒有标記。工藝大師,老房子客人英門。(王志玲/Instagram,東東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