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流淌在诗意里的幸福变迁——屏南龙潭古村的新故事

流淌在诗意里的幸福变迁——屏南龙潭古村的新故事

龙潭古村游客中,"新村民"在素描中,这里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网红"之地。

Taihai.com 10月14日,据《东东日报》报道,"四平玩回声,酒民,拥抱新时代,古村名声大噪......"这是国庆节假期,宁德市外工作,平南县西陵乡龙潭村村民陈小一回家玩情怀。

此时,古村龙潭秋色浓:山、竹梯田、黄米、红柿子;早在国庆节放假前,全村40户380床位的预订率就已经突破80%。8天长假,这里接待了约35000名游客,寄宿家庭、餐饮、农产品等收入合计约150万元。作为平南的"网红村",龙潭古村在意料之中大火。

在陈晓轩的印象中,三年前的家乡并不是这个生机勃勃的景象。

隐藏在绿山绿水之间的龙潭、省内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在这里,历史悠久,百年老房子传开,古韵悠长。该村还拥有歌声、表演独特的著名"四平戏",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夏夜清凉,小桥旁水,村民们欢聚一堂,长音短调歌戏,成为无数龙潭人的温暖记忆。

古村"退潮"时,原来人口1400多人,龙潭村只剩下不到200人,而且大多是老人、妇女。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突然倒塌,破损的墙壁,废弃的门,斑驳的痕迹,讲述了沧桑和无助。

带着青春的梦想,陈晓轩也离家出走,从军队、复员、就业,到城里安家。每一次回到村子,走进破旧的老房子,空荡荡的怀旧之情无法停止涌入心中:"前院新苔藓绿,后院草花似锦。有多少人的事情,只停留在睡眠中。"

"人们走了,房子空了,村子走了,我们还是家乡的人吗?"一声叹息,落在了龙潭人民的心中。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了,2017年3月,平南立足当地丰富的传统乡村资源,探索了由文成、龙潭领衔的乡村振兴之路,"拼命生活"。

当年,龙潭文成项目启动,秉承创新发展的理念,围绕村民、村庄、弱点、痛点、疑难问题,推动项目实施——

乡村振兴,以人为本。龙潭通过派村民到双溪安泰艺术城学习油画创作,举办传统戏曲民俗文化节,唤醒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意识,通过创造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新生活方式,吸引城市人成为"新村民",发放居住证,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龙潭90%的老房子已经空置,基于这些资源,村委创新住房流通模式,村委会搭建了中介平台,全面推行"老房出租15年"模式自由设计,村委会进行组织建设施工",按照"一修如常""一房制, "一个特色"的理念,简约优雅与现代美学相结合,让传统村落不失怀旧和简约清新;尝试采用"工作材料法"计算工程成本的管理模式,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通过一系列创新,有效破解了传统村落古建筑的"保障"和"使用"问题,将"破木屋"打造成"金屋"。

为了使村庄保持和发展,它们必须创造一种比传统农村地区更先进的生活方式和创业方式。为此,龙潭村组成板块,实施农村改造、环境整治项目,加大文化服务供应力度,让村里更加宜居宜居的酒节、丰收节等民俗活动,保护传统文化的遗产,激活、创意改造老宅, 走进书屋、艺术工作室、创意空间、咖啡馆、音乐酒吧,不断推动新经济产业,让乡村成为创业和生活的天堂。

如今的龙潭,常住人口已恢复到600多人,并吸引了来自香港、北京、上海和英国等国内外的"新村民"100余人,其中香港导演郑振强、财经作家吴阿伦等知名人士;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7985元增加到2019年的17861元,村庄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5.7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6.9万元。

清新的溪流,漫长的巷道,错开的老房子,静谧的田园生活,浓郁的文艺气息。随着创意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龙潭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网红"之地,每逢节假日,游客盈门。

趁着春风,陈晓轩过去破旧的老房子被出租改建,成为龙潭美术馆,先后举办游客编织等绘画展览。而他将有空闲时间从城市回到村子里,一首新诗表达了他对龙潭新天气的感受:"新瓷砖上的横梁,院子里没有标记。工艺大师,老房子客人英门。(王志玲/Instagram,东东日报记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