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屏南縣探索實踐文創助推鄉村振興路徑

台灣海網11月7日——據 Ningde.com 報道,平南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擁有豐富的傳統村莊和優良的自然生态環境,不僅是福建省重點老區縣,也是福建省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平南縣依托古村資源,以改革思想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用藝術喚醒鄉村,用文化賦能農村,走出"黨委、藝術家、農民、古村和網際網路"的創意創作,推動鄉村振興新路, 在評定"中國傳統鄉村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示範縣"中,相關實踐經驗也在國家農村改革40周年理論研讨會上做了一個典型的演講。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中國改革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做了20多篇專題報道,其中央視新聞頻道的大型實時互動話題節目《改革在哪裡》也進行了長期播出。

一是轉變發展觀念,老村從"劣勢"走向"優勢"。萍南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資訊擁堵、農村發展相對滞後、農村勞動力外流較多,客觀上儲存了一批國内稀有、集中的原有古村落地膜。為了更好地推動老村煥然一新,群衆走出貧困小康,平南縣委和縣政府經過深入研究,反複論證,創造性地推動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決策的轉變。在思想上,摒棄"原有生産生活形式落後"的舊觀念,用一些看似無用但很懷舊的土牆、老巷子、犁鋤頭等,作為"沒人有我"的稀缺資源,通過文學創作加以激活和利用。努力推進,改變農村建設老路的"偏頗改造形""大拆",通過制定發展規劃,出台扶持性政策,逐漸引導創意産業發展,確定傳統村落在保護發展、"形"的同時"鑄魂"。在金融安全方面,轉變以金融資金為基礎的投資模式,創新實施"創意平台,市場歌唱"模式,通過市場化直接募集2500多萬元,引進天津泰達當代藝術館、南京先鋒書店、上海巴羅阿圖教育集團等9個投資項目,有效破解傳統村落困境,保護發展資金變大, 縣級财政支援困難。

二是優化創業環境,偏遠村莊從"流動人"向"留住人"。作為山區欠發達縣,平南縣長期缺乏工業項目,缺乏就業機會,大量通過商業工作者外出,留在農村地區的人大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綽号"386199"部隊。據統計,在此之前,平南近80%的農村人口外出,其中最典型的龍潭村,戶籍人口超過1400人,僅剩下200人入住。面對這一困境,平南縣如何将"升人"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以創造為抓手,注重人"引進、留人",讓沉寂已久的古村、空心村重新煥發活力。一是引進創新人才政策"高人"。特别引進創意産業人才政策,像對待産業龍頭企業一樣,給予高端創意人才和團隊"特殊待遇",實行縣級上司關聯聯系,"一人一人一講",并給予其在農村建設治理中有足夠的發言權和上司力,成功引進複旦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專家團隊20餘人。第二,改善創業環境,帶回"家庭"。創新回歸創業獎補充政策,針對當地農民,回國創造并具有帶動效應的個人或企業,給予5000-30000元的創業補貼和一定的租金補貼或稅收補貼,同時允許回國創業者和外商享受"無差别"待遇,吸引大量創業、農民工回國創業。僅龍潭村,僅近兩年,就有300多名村民傳回。第三,優化生活環境,留住"新人"。在修繕古民居、整頓農村生活環境、提升村級醫療服務、開辦村級國小的同時,該省率先發放外籍居民居住證,并酌情發放"榮譽村民"稱号,增強"新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吸引了一大批體貼人士, 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新村民"定居。僅龍潭村就長期居住在英國、香港、北京、上海等國内外"新村"上,有100多人,其中香港導演趙振強、财經作家吳阿倫等知名人士。雙溪安泰藝術城每年吸引國内外藝術愛好者到銀幕南南學習體驗2萬餘人次。

三是大膽創新模式,閑置資源從"沉睡"到"覺醒"。在缺乏現成的經驗供學習和借鑒的情況下,平南縣大膽探索創新,在古村的保護和發展,特别是在老房子的修繕和利用方面,建立了一套務實的經營模式,有效激活了農村枯萎老房子的閑置資源,讓"破木屋"變成"金屋", 使古老的村莊重新出現。一是創新老房子流通模式。改變過去農村資源流動自發無序,建立立立中介循環機制,全面推行"老房租15年"模式,即由村委會建立中介平台,從祖居到老房,再租房到"新村民"15年。這種模式不僅有效避免了流轉中漲租、維權糾紛等亂象,而且解決了傳統村落古建築的"保護"和"利用"問題。二是創新古村修護模式。建立了"'新村民'經費,創作藝術團隊設計,村委會為建設"的運作模式,按照"修老一切"的"一屋一特色"的修繕理念,運用原生态、低碳環保的傳統技藝、因地制宜的當地材料,打造出古樸典雅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高品質空間, 讓傳統村落不失舊韻味和簡約清新,以較低的成本實作傳承技能,保護老房子,就業增加,舒适宜居"四赢"局面。目前,全縣已完成近300棟老屋的修繕改造,其中開發住宅農舍、藝術空間等220餘棟,活化使用率達70%以上。第三,創新的項目管理模式。改變以往項目建設審批流程複雜、監管難,試點建設項目《工作物資法》計算項目成本管理模式,允許村委會自購材料、招工、組織施工、實施材料入庫、出庫、材料、人工、施工等全程監督,進而有效節約維修成本, 提高建設效率,吸收相關經驗,福建省委、省政府"堅持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落實工作。并標明了住房建設部農村建設的優秀典範。

四是擴大産業,農村發展由"凋零"走向"振興"。創意産業的發展為平南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流、物流和資訊流,改變了過去單一低效的生産方式,催生了扶貧旅遊等不同領域新興産業的跨界融合,給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一些古村落從内到外呈現出複興的趨勢。一是文字的創作和精準扶貧。一方面,實施"種子"項目,通過開展"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教學活動,讓貧困戶、殘障人士等幫扶對象就地轉變為農民畫家或農民創作者,有效激發内生力量脫貧。僅安泰藝術城就累計在全縣培養了500餘個貧困戶,150餘名殘障人士,其中部分賣畫的年收入達數十萬元。另一方面,結合農村勞動力就業教育訓練計劃,用工匠配合勞工實踐,組織當地農民工技能教育訓練,并組建農村文化創作急需當地特色的古建築修複隊,實作廣大村民就地就地就業。2018年,平南縣經福建省委、省政府評估和評估順利脫貧"脫帽"。第二是文化創造和整個旅遊領域。依托藝術家在創作中的臨場,在下方,雙溪、龍潭、廈門等10個傳統村落試點實施創作計劃,深入挖掘策劃"元宵節"、"戲曲文化節"等特色民俗活動,發展了一批民俗文化體驗型、繪畫攝影型、村影影視基型特色村落, 催生了藝術創作、生活與健康、研發旅遊等旅遊新業務。2018年,平南縣農村遊客人數突破300萬,旅遊總收入達到43.54億元,同比增長36%。第三,"創意與朋友圈經濟"。充分利用駐地從業人員和一大批前來學習藝術創作的國内外文藝愛好者,感受社會網的傳統文化,大力發展"朋友圈經濟",不僅帶動了當地特色農産品、工藝品的出口,也吸引了一大批國内外各界人士投資落戶, 促進傳統古村餐飲、住宅、貿易等産業繁榮。僅平、安德、龍潭3村就有60多棟老房子出租,藝術工作室、咖啡店、酒吧、飯店、住宅等新興商業主體已達100多家。(資料來源:Ning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