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憶父親劉路通

作者:劉傳雅

回憶父親劉路通

我的父親劉魯同,1926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無極縣吳家莊的一個革命烈士家庭。

(我的祖父:劉義之,革命烈士,中國共産黨早期黨員。

1925年,祖父在保定市第二師範學校上學時,受到李大昭等共産黨創始人的影響,參加革命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9年,他被任命為中國共産黨第一黨支部在河北省的宣傳委員會委員。

1931年4月,他成為中國共産黨河北省農芝縣的第一任縣委書記。

在農國革命戰争中,我的祖父劉義之因參加革命活動而三次被捕入獄,面對敵人的折磨,他一直不屈不撓。

抗日戰争爆發後,爺爺被黨從監獄中救出。曾任第8路軍金超軍區人民自衛隊第5團宣傳處長、八路軍(渝中軍區)第3旅第26支政治部部長、抗日索方師第3團政治教師。 中國共産黨河北省固安市永清縣、霸縣三方縣委宣傳部長。

他于1944年在與日本鬼魂的戰鬥中喪生。時年38歲。解放後,他被國家評定為革命烈士。)

回憶父親劉路通

在抗日戰争期間,他的父親從小就接受紅色教育。1938年3月,我父親年僅12歲,在祖父劉義之的指導下,第一次參戰八路軍。曾任八路軍中央軍區自衛隊少先隊成員。

1939年3月,他與父親劉義之第二次參軍。曾任八路軍金超軍區七師遊擊縱隊參謀(陸正超總司令)。

1940年,軍隊派他到八路軍第三團留學,入軍抗日政治大學二。在此期間被評為模範學生。

1941年7月,他進入抗日索福努斯第二軍校(校長為孫毅中将,政治部主任,中學校長為李志敏上将),成為中國共産黨為建立新中國而培養的後備幹部。這一時期,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對渝中平原的"掃蕩",學校全體學生按照晉超軍區的訓示,從緊張的渝中平原遊擊隊轉移到山西山區的靈壽縣。部隊經曆了五次大大小小的戰鬥,付出了鮮血的代價,才越過了日本的幽靈封鎖線,經受了嚴峻的生死考驗。部隊第一次越過封鎖線的夜晚,被日軍鬼魂發現,前進的道路被封死了,大部隊不得不迅速撤退。在路上,一枚炮彈落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他被打昏了,被打入了封鎖溝的泥濘中,完全沒有意識到正在撤退的戰友踐踏着他,使他深陷泥潭。依附于劉卓群老師,看到案子曾多次試圖拉他,但他沒有回應。同志們以為他已經死了。過了一會兒他醒了過來,頑強地從泥濘中爬了出來,身穿一件滿是泥水的棉質外套,帶着痛苦,獨自一人沿着撤軍方向追趕,安全傳回軍隊,受到學校的認可。搬到大居民靈壽後,孫毅總統前來會見他們,晉超軍區司令員于榮榮親自接見了他和全體師生,鼓勵他們為建立新中國而努力學習。

1942年3月12日,16歲的他加入中國共産黨(黨預備役黨員、黨介紹人劉文斌),因為他長期的努力、積極的學習和覺悟。1943年3月15日,他因為他是正式成員。

1943年2月至5月,在中國共産黨中央的指令下,抗日索福努斯的所有師生開始遷往黨中央所在地延安。

2月15日,全體學生從河北省靈壽縣出發,走過遊擊區和敵區。穿過平地式海關、大門,沿長城西行。通通銅浦鐵路,年複一年2800米的積雪泛濫的黃草橫梁管廬山,再是一場大雪,坡度陡峭,行軍艱難。他和同學們靠着堅強的意志咬牙堅持,終于渡過了難關(參加25000英裡長征的紅軍同志和上司曾說過,翻過這些雪山的困難,不亞于長征上的雪山)。

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克服了許多困難(他自己回憶說,由于連續行軍的疲勞,他在散步時睡着了),終于在1943年5月2日抵達了革命聖地延安。他受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陝贛金金聯合防衛軍司令員何龍、抗日軍事學院院長許強、抗日大學校長彭少輝接見,聽取了各位負責人的彙報。全體師生按照黨中央的指令,進入華池縣東豹河,改編為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旅第7支(當時校長是單臂海軍上将彭少輝),他擔任班長的學生。開始投資于各種學習。

當時,抗日戰争進入戰略支援階段,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方地區實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有的學生已經發展出一種恐懼困難的情緒,後悔來到陝北。但他總是意志堅定。為了克服困難,中共中央毛主席發起了"大生産"運動,号召人民"自力更生,溫飽自如"。他和同學們反應積極,早起上山開荒地。他經常在黎明前偷偷溜上山去上班,每天開墾土地。學校要求每人開10畝,而自己的班級人均開荒30畝,結果在近百個班級的團隊中排在第二位,連老百姓都稱他們為"憤怒的死牛"。

1944年,由于認識正确,勞動不怕吃苦累,模範作用好,工作成績顯著,他被反七支部授予"勞動英雄"榮譽稱号(A級英雄)。同時,他的班級被大隊評為先進班,并親自被評為模型螢幕。

回憶父親劉路通
回憶父親劉路通

(父親從抗日大學畢業後,來到延安八路軍司令部(中央軍委)直屬汽車旅,直接擔任軍委總部主任。攝影:劉祥玲)

2. 解放戰争期間

1945年下半年從抗日大學畢業後,他被配置設定到汽車旅軍事部直屬的第8路軍司令部擔任會計。

1947年3月,他參加了掩護黨中央從延安撤軍的戰鬥,還參加了清華、揚馬河、延龍之戰。(粉碎了國民黨胡宗在南方對延安的重點進攻,扭轉了西北戰場上針對我們黨的局面)。

1947年8月,他參加了榆林戰役(扭轉了整個西北戰場的局面,并導緻西北野戰軍從内部防禦轉變為外部攻擊)。9月,他參加了延慶之戰。随後,他參加了彜川之戰和黃龍山之戰,奪回了革命聖地延安。

1947年11月,該部參加了西北野戰軍原來的"控訴三查"為内容的新軍運,進一步提高了政治意識(該運動由毛澤東同志評價,并推動了全軍,為國家的解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48年8月,西北野戰軍後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會彭德懷)被直接調到汽車旅修理隊。1949年參加了陝西之戰、西安解放之戰和西北泉之戰。

1949年5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汽車團"十一"修理廠黨支部書記,随部參加了福美戰役。

回憶父親劉路通

(父親前排1,母親後排右2。

回憶父親劉路通

(四連全幹部士兵,前排留四人擔任教官之父。攝影:劉祥玲)

華東之戰,蘭州解放之戰,甯夏之戰,西甯之戰。(到目前為止,陝西北、甘肅、甯夏、青海等省都已解放。在此期間,他被總部派往西柏坡、石家莊執行派林伯元等西北局上司出席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等待北平解放接收汽車等物資等專項任務。傅作義不确定後,投降時間被推遲,等待了一段時間,然後下令傳回老軍。(1949年3月,他抽出時間回到家鄉河北省野治縣,娶了我的母親于聰敏。

她的母親于聰敏也是一名退休幹部。1942年參加革命,1946年16歲加入中國共産黨,1948年任無記縣第7區婦聯專職主任,1949年入伍第二野軍第十八團第十八團。)

1949年7月,任西北軍區汽車團四連副團長(代理教官)。年底,按照中央軍委配合第二野戰軍解放大西南的訓示,由何龍司令員率領的汽車團将秦嶺調入四川,參加了西南戰役(這是解放戰争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敵人戰役, 共有930,000名敵人),并解放了成都。

回憶父親劉路通

(西南軍區第18軍父母)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和平時期

1950年1月,任西南軍區三團六連政治主任、黨支部書記。在此期間,為了接受原Kmt西南辦事處獨立汽車第2營的改造,按照上級的訓示,他隻拿了一個儀器,駐紮在營地。當時,在經常有囚犯槍殺共産黨軍隊代表的緊張形勢下,他發揚了無所畏懼的革命精神,大力開展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積極發動全營官兵起義,通過深入細緻的政治教育和個人談話,讓苦澀的戰士們記住苦樂參半,兩軍的老與新之比。并着力做好連隊幹部的說服,使全營官兵迅速提高認識,很快轉變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員。經過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征兵轉化工作,調動了全營幹部兵的積極性,使全連迅速投入到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物資運輸工作中來。

1951年2月,他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第18軍司令員張國華中将。18軍後改為西藏軍區)青年部隊政治部第18團(主營級)。他還擔任聯盟俱樂部主任和文化教育辦公室副主任。

1953年2月調到西藏軍區後方後勤部(川辦)政治部擔任青年助理。

1953年7月,他入選西南空軍。從那時起,他加入了空軍,直到他離開。他最初是西南空軍政治部幹部部的助理。

1953年8月18日,空軍第13師(空軍第一個運輸機部隊)率領第38團的一個大型政治委員會飛行。

1954年12月至1956年年中,奉命參加南京空軍政治學校飛行旅政治課。

1955年8月1日,他被國防部授予空軍中尉軍銜。

1956年,從南京空軍政治學校畢業後,他被配置設定到空軍空軍空軍第13師第39團飛行隊擔任政治委員會成員,與王傑成上尉搭檔。1958年,軍銜從中尉晉升為少校。

回憶父親劉路通

(父親參與飛行員技術研究飛行準備)

1961年,他被任命為鄭州空軍基地後勤部政治委員會成員,并晉升為中校。

1966年,他是空軍黨陽基地的第一位政治委員會成員。

回憶父親劉路通

空軍第13師政治部副部長正在休假。

回憶父親劉路通

他的父親在13歲時參軍,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期間忍受了長時間的槍雨和惡劣的條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