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Tumon Creative
經濟觀察網記者李曉丹如何在降低成本效率的同時走向碳中和,已成為工業企業關注的焦點。10月21日,施耐德電氣與機械工業儀器內建技術與經濟研究所聯合成立實驗室,并釋出了《開放自動化白皮書》。
白皮書指出,與IT的快速發展相比,OT技術的更新周期更長,傳統的工業自動化系統基本上都是基于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原理,這些工業自動化系統相對封閉,随着數字化程序的加速、封閉和特殊性,極大地阻礙了工業自動化系統的更新和創新。 以及OT和IT的深入內建。開放式自動化已成為行業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也将降低使用者成本。
開放式自動化是可用的、可移植的、可重構的、可互操作的,與開放式自動化相關的技術包括硬體和軟體、标準工業通信和基于模型的軟體工程等架構。
"開放式自動化的最大優勢之一是,它将技術人員從簡單,重複,不必要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能夠真正創新,并希望建立一個開放的自動化市場,讓更多的技術人員,開發人員和企業将他們的見解和了解轉化為開放的自動化能力,并為行業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現在是這樣做的好時機,"施耐德電氣進階副總裁兼中國工業自動化負責人龐彥建說。
龐總表示,雙碳目标對中國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将對中國的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生産和消費模式産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施耐德電氣中國正在探索更具針對性、更以地為導向的碳素和發展道路,為綠色智能制造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助力産業高品質發展。
根據施耐德電氣與Miriam的架構協定,雙方将在智能制造和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建立技術推廣和标準化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式自動化聯合研發實驗室。聯合研發實驗室将專注于IEC 61499标準應用、技術教育訓練、測試驗證、行業推廣和生态建設。
對于實驗室完成相關研發工作後,易益研究所所長歐陽勁松表示,首先要打造生态,包括标準體系的完善,還要培養專家團隊,以及典型使用者和典型解決方案的成型提取和梳理,讓大家的樣品都能參考, 從點帶表面取道;在此基礎上,歡迎企業共同開發開放式自動化相關硬體軟體,幫助企業找到滿足應用需求的技術和産品。
工業和資訊化部釋出的《工業節能診斷服務行動計劃》是全國首個針對能源管理基礎薄弱、重點能源密集型産業企業節能診斷服務的行動。這不僅是企業在工業自動化階段固有的發展需求,也是工業産業實作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
歐陽勁松說:"在一些關于"十四五"科技發展的讨論中,不少專家都提到需要發展智能自動化技術,使自動化從原來的剛性更加靈活,更能适應制造業使用者企業的個性化需求。"這符合開放式自動化的理念。
自動化在工業領域是企業最關心的是成本。
歐陽勁松表示,開放自動化本身的目标是軟體、硬體、流程綁定解耦成大量供應商可以參與自動化測試,讓更多的産品供應商參與解決使用者問題,一旦标準化,無論是後續成本還是重組這種都降低了,也大大減少了以前因工藝變更而造成的硬體浪費。
龐還表示,工業自動化有一個重要的背景是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也就是說,如果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改造,将節省大量成本,而這将重塑産業鍊。
"過去,談産業鍊更多的是指單線下下遊的關系,随着開放自動化的到來,會有兩大變化,一是平台,一是網絡,企業在平台和網絡中的作用是靈活的,使用者也可以服務其他使用者, 這在以前很難想象。從消費者互聯互通的角度來看,平台化和網絡化已經成為現實世界的一部分,随着開放智能的發展,工業部門也将成為一個基于平台和網絡化的服務體系,用數字化來提高企業效率和營運韌性,加速工業領域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