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在内蒙古大興安嶺庫杜爾林區,草吐綠,一切恢複。但在庫杜爾林業局森站的"森林醫生"眼中,他們關心的不是美麗的風景,而是森林的病蟲害,每次都給森林一個"來訪",隻為保護綠山安然無恙。
他們如何對抗害蟲?最近,作者帶着問題,跟着森防衛所的技術人員,想一探究竟。第一站位于原林七一林番松卷監測點,一到現在的地方,筆者不禁要問,為什麼有些落葉松被包裹在白色的網狀覆寫物中?技術員宋小勇解釋說:"這叫'籠子',是我們自己的設計,用來監測和捕捉松樹西葫蘆,相當于'野外繁殖'。操作也很簡單,将昆蟲侵擾的幼樹覆寫起來,上下兩端用繩子綁緊,中間透氣透明,不影響樹木的生長和昆蟲的進化。"
宋曉勇介紹,他們正在開展中央金融林業科技推廣示範項目"松榆小卷綜合防控技術研究",通過了解松卷的生物學特性,總結出一套最有效的綜合防控技術。困難在于松繭體積小,不易誘捕,室内覓食成活率低。這種"籠子"是專門為松木線圈"量身定做"的,要不時檢查,防止口口松動、損壞的地方。現在是松繭從幼蟲進化成幼蟲的時候了,再過一個多月,成蟲就會從樹幹裡出來,我不知道,等着它才不是飛出"籠子"。
松樹幼蟲的藏身之處非常隐蔽,但也很難逃脫"森林醫生"的一雙"眼睛",它們通過觀察落葉松的主端和樹幹上新側支基是否有液體和氡氣膨脹,根據這一特征來判斷。宋小勇從油脂中折斷了一根樹枝,發現了一隻黃色的幼蟲,津津有味地吃着。
"不要把它看成是小而危險的,以落葉松幼樹的新鮮樹枝為食,一旦幼樹受到攻擊,它就失去了生長的機會。宋小勇遺憾地說道。旁邊的同僚李雙喜感歎道:"一棵樹的生長經曆太坎坷了,被各種害蟲'檢驗'禁止了。除了松繭,還有落葉松錐,松毛蟲是落葉松的天敵!"
今年,落葉松毛毛蟲在主要害蟲防治地點的"榜首"。早在4月下旬,技術人員就開始設定标準場地,提取樣本樹木,并用"塑膠布捆紮帶"連續監測松毛蟲幼蟲。
我們還來到了原有森林90級落葉松毛毛蟲的監測點,遠處,高大的松樹林覆寫了一天,樹齡大約30年,一簇新生的松針在樹枝上伸展,散發着一陣松樹,這是松毛蟲最喜歡的食物。仔細一看,樹上有一隻松毛蟲,想把樹枝"吃飽飯",可惜被布的"塑膠環"擋住了。技師孫英芳把松毛蟲拿下來放在手心裡,向筆者介紹其特點:"摸摸它,就是自衛'假裝死'!我們還可以利用其"假死",采取地震法記錄樹木的數量和昆蟲品系的發生率,及時準确地預測趨勢的發生。"
根據他們最近的監測和調查,這種森林松毛蟲的危害更為嚴重,所有的松毛蟲都吃過樹枝,松針"碎片不留",一旦爆發害蟲,就會使松樹無法被光合作用造成死亡。他們将選擇最佳時間和措施來控制松毛蟲的傳播。
要確定"治病"是"病","森林醫生"必須深入了解每一種森林病蟲害的生物學特征,通過野外捕撈或飼養,制作出蟲子各個階段的标本,這可能需要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孫英芳已經成功制作了一套完整的落葉松毛毛蟲生活史,從恐懼到徒手抓蟲,到陪伴昆蟲,或許,"森反女戰士"就是這樣的做法。
就是所謂的"知己,能打百場仗",雖然森林裡每年都會上演"人類昆蟲大戰",但淘汰并不是最終目标。"如果徹底消滅害蟲,就會破壞生物鍊條,保證沒有害蟲,尊重自然規律,保持生态平衡,是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礎。森防衛所副站長薛琦用語言。
在庫杜爾林業局50.2萬公頃的生态功能區内,有118萬畝儲存完好、儲存完好的人工林118萬畝,不易生長,更難長成林。這群"森林醫生"就是依靠一雙勤奮的腳,走遍森林的每一個角落,依靠一雙靈巧的手,監測松贻貝、松毛蟲、鼠蟲害等20多種森林病蟲害的防控,依靠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智慧, 赢得了"森林大火無煙",也讓"殺戮、奉獻、美德、求真"的"啄木鳥精神"在興安臨海遍地開花,傳承......(陳曉林 李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