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一段視訊在網上流傳。
在視訊中,辦公室裡的一名女子情緒激動地向一名中年男子潑水,并用拖把毆打他。同時還憤怒地罵道:敢給我擾資訊,第一次第二次忍耐你,你我吃素的時候?"
但那人隻敢躲在角落裡防守,道了歉:"我錯了,沒想那麼多,是在開玩笑,可以饒了我一口氣。"

我真的很佩服這樣的女孩!!!
因為很多人在被騷擾後的反應可能是"啊,隻是摸一摸,也許是粗心大意?"或者隻是想想,"不要把一件大事變成一個安靜的酒吧"......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全世界有35%的女性經曆過身體/性暴力!對于亞洲女性來說,這種情況隻會變得更糟,但我們在識别和應對性騷擾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這使得鹹豬的手在洞裡...
普遍
前段時間武達騷擾女學生的副教授被解職并帶到微網誌熱搜,辱罵女學生,即使對方表示自己有男朋友,也并非沒有收斂,沒有教授應該有形象。
使用這種師生關系對學生的性騷擾在校園裡很常見,學生和老師的不公使得學生在成為受害者時更不可能尋求幫助。
武大這位副教授被開除後讓我們高興,但其實一些重量級教授甚至被輿論發來熱搜,最後被各種無形勢力壓制,比如曾經的"北權侯良平"到底要到哪裡去,我們不知道......
工作場所性騷擾的發生和校園裡的性騷擾有一些相似之處,大多是從上級到下屬。
由于地位和權力的不平等,受害者往往在事件發生後抱着的态度是:"好他剛才聊了一點點,沒有受任何苦,還是保住工作很重要。這些上級利用自己的地位來制造自己的地位。
相反,受害者對此深感不安,一方面,如果拒絕或爆料上級會影響他們的職業發展。
但如果你不拒絕默默忍受,你會對環境産生很大的厭惡,甚至對自己有非常負面的評論和想法,而puA也有一些相似之處。
在愛情中,PUA是先通過各種手段把物品騙到手裡,建立關系,然後開始逐漸控制自己的精神,甚至情感上的虐待、破壞,而這一步是以愛的名義。
職場性騷擾可能不必像愛情研究那樣高情商,一個強大的Itle就足以達到用更少的錢多做事的效果,那麼有了一些言語上的誘導、恐吓等,一個"完美"的職場性騷擾和PUA就能摧毀一個人。
然後是我們都知道的"電車癡迷",即在公共場所極其頻繁的性騷擾。迷戀通常具有非語言方式,例如尾随,性暗示的手勢,這可能導緻受害者産生強烈的恐懼感,這反過來又刺激了強迫症并産生興奮感以實作他們的目标。
小編的朋友前段時間在商場女廁所門口被一個男人胸部襲擊,在與他對峙時,男方還猖獗地說:"摸什麼?"這已經是一種非常過分的人身騷擾形式,是以商場裡有攝像頭,朋友及時儲存證據并報警,最後該男子被行政拘留10天。
如果下次遇到這樣的直接行動,建議直接報警拘留!
而最隐秘、最被忽視的,其實是家裡的性騷擾......
家庭性騷擾通常發生在有一定親屬關系的人身上,無論是兄弟姐妹還是繼父到繼女。
但這些情況通常隻被視為"過度親密",甚至可能不被發現。
即使受害者向父母發出求救信号,父母也可能選擇忽視或不了解孩子發生了什麼。
那麼,性騷擾為什麼還在繼續呢?
從自然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的本能都是通過性活動作為活物來延續基因,是以性騷擾的發生是因為性沖動。
男性通常比女性更沖動,更活躍,更具爆發力。
甚至有時還有暴力的傾向,反映在一個瞬間腦部攻擊的輕鬆程度上,是以男性已經成為性騷擾的"主力力量"。
再加上客觀存在的社會地位不平等,比如職場頻繁,高校性騷擾有權力,社會地位不平等展現:上級對下屬,老師對學生,以及男對女的性别刻闆印象。
肇事者往往認為,即使這樣也不會産生非常糟糕的後果,大大增加了地位高的人性騷擾的可能性。
而事實是,受害者因為地位處于劣勢,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往往不敢說出來或者沒有實際證據,最後匆匆忙忙。即使你選擇說出來,你也可能會被權威扼殺,切斷你的學習和事業。
最後,由于羞恥感,許多受害者害怕與周圍的人不友好,是以他們對經曆性騷擾有強烈的羞恥感,并選擇避免再次談論它。
對肇事者的容忍和不作為往往導緻這種行為,以及肇事者成長的勇氣。
有時,你周圍人的唾沫星子真的會淹死一個人。
性騷擾是針對被騷擾者的行為,用性暗示性言語或行為,迫使受害者合作并使對方不高興。
如果确實遇到性騷擾,一定要"抓住鹹豬的手",不要讓他逃跑,這期間保持現場是必要的。
此外,在確定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拿出手機或一些裝置記錄犯罪證據,事後可以通過法律手段更好地解決問題。
我們能做些什麼?
資料顯示,缺乏證據無法判定性騷擾的職場罪高達75%,很多受害者既沒有當場拒絕,事後沒有報案,選擇保持沉默還是默默離開,這無疑使得後續證據和定罪更加困難。
一方面,我們希望将肇事者繩之以法,但我們遭受的心理傷害不是法律能夠幫助消除的。
是以,對于這種創傷性事件,我們需要心理上的安慰和指導。如果你有足夠值得信賴的朋友像ta一樣說話,如果你覺得你會有一些顧慮,你可以尋求專業輔導員的幫助。
它們将為您提供一個安全輕松的環境,讓您慢慢放下創傷經曆。别以為不值得一提,所有的感受都值得關注!
女演員艾麗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和其他人發起了一場"Too Me"運動,反對2017年美國金牌得主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犯醜聞,呼籲各行各業的女性挺身而出,打破沉默。
性騷擾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短期内可能無法消除,但随着男女在社會中角色的變化,問題将慢慢改變,變化有望到來。
-完-
規劃:流牧
作者: 時間溪
編輯:悉尼
設計: 唐娜
(本文部分圖檔來自網絡,可聯系侵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