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回程幾天來,"文化傳媒委"老師的報也發來了幾篇文章,總覺得應該為這一行寫點什麼。還記得去年的《松江》線,留下的太深太美的印象記憶猶新,而今年"松江"兩行。

海先生是兩條"松江線"的策劃者群組織者,他在博文中表示:"希望這部《松江線》能夠被看到和拍攝,能夠被書寫,能有更好的震撼場面。在這裡,我想偏離一點主題:首先說"海"老師。海先生是老少兒網傳播委員會的成員,我進入傳播委員會後才認識他,仿佛農村幹部的素質應該過硬,他身上的閃光點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因為他的網名是"海",是以每次見到他都要誠懇地說"面朝大海,溫暖的春花"。雖然這種語言是海子語,但對我來說卻是發自内心的。
據海老師說"能寫,能有震撼場面更好",那麼第一次推這次旅行---我最喜歡的是:"大肚子青蛙"。松江鎮胡家軒(傣族)村的"大胃蛙"。一隻食欲旺盛的青蛙,其實是一個沒有任何污水排放的濕垃圾處理站。這個"濕垃圾處理站"有着得天獨厚的名字,不得不佩服名人的文學技巧和當地情懷。農民最期待的是"風雨,武古風登"。青蛙是詩歌和收獲的喜悅的巧妙融合。最受歡迎的詩句是放棄疾病的詩句:米花香味說着豐富的歲月,聽聽青蛙的聲音。還有範成大:暮青蛙的聲音連小曉,今年田間稻很秋。看來,青蛙不僅是古詩的常客,而且對青蛙也情有獨鐘。這個垃圾處理站的名字既有地方風味,又有隐喻的含義:害蟲就是垃圾;一隻大胃蛙是一個垃圾處理站。
這個垃圾處理站在我眼裡是一個"金屋",如果你說我這個比喻是不恰當的,那就是"大胃青蛙"不懂,沒關系,我能"大肚子青蛙"的工作情況就是簡單的描述:你随時把"濕垃圾"放進青蛙嘴裡,面闆閉上, 垃圾"吃掉"到青蛙胃裡。與以前的濕垃圾生化機不同,這台機器"吃葡萄而不吐葡萄皮"是益生菌降解的,可以吞噬所有有機成分。據說是"大胃蛙",因為它的容量為200公斤,每天消耗高達300公斤的濕垃圾,幾乎與整個村的濕垃圾處理量一緻。為什麼說是"金屋",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裡每個村民都有一張IC信用卡,每150克濕垃圾就能拿到1分,相應的交換禮物有薄紙、洗碗布、牙刷等生物制品。最有意義的是:濕廢料經過分解處理後變成有機肥。那天,我們很多人都要了一小袋有機肥,我和"光榮"和"大胃蛙"開發商金春雷以及活動的主辦方海先生合影留念,那發自内心的燦爛笑容給了"大胃青蛙"。轉到"老孩子"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