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見過馬,我們可能在動物園裡見過李子鹿,但你知道有一種叫做馬鹿的動物嗎?今天就來給大家看一看科學吧!

馬鹿(Cervus elaphus)是僅次于駝鹿的第二大鹿種,屬于偶蹄山藥鹿雅科鹿種,共有10個亞種,因為體強壯得像馬而得名。鹿為大型鹿,長約180厘米,肩高110-130厘米,成年雄性體重約200公斤,雌性約150公斤。
頭部和面部很長,有下腺體,耳朵很大,呈圓錐形。鼻子是裸露的,它的側面和嘴唇是純棕色的。前額和頭頂呈深褐色,臉頰呈淺棕色。脖子更長,四肢很長。蹄子很大,尾巴很短。
馬鹿的角可以說是整個身體最突出的特征,它的角很大,隻有雄性,而且是個體的重量,角越大。雄性角一般可以分為6-8個叉子,但也有個人可以分開9-10個叉子。雌性僅在相應的位置有突起。
馬鹿的角叉較長,第一叉稱為靠近根部的眉叉,然後第二叉生長在非常近的距離,兩叉非常接近,俗稱"門叉",是以可以将其與李子鹿和白唇鹿區分開來。第三叉和第二叉之間的間距較大,然後将後備箱分成2-3個叉子。每個前叉的底部是平坦的,樹幹表面有一個密集的小突起和幾個淺槽。
馬鹿屬于北方森林草原型動物,但由于分布範圍廣,栖息地環境也極為多樣,是以個體差異比較大,以我國四川馬鹿的分量,即在臀部有較大的白色或黃白色斑塊,是以它也被稱為"白臀鹿"。
馬鹿因季節和地理條件不同而經常改變生存環境,但一般不進行長距離水準遷徙,它特别喜歡灌木叢、草原等環境,不僅有利于隐蔽,而且有充足的食物條件。
馬魯多活動在黎明前後,以樹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為食,多達上百種,也經常喝礦泉水,還在鹹濕地舔鹽水,補充身體的需要,有時吃泥,夏天也會去淺水或沼澤水洗澡!
馬鹿在自然界的天敵有熊、豹、蜻蜓、狼、蜻蜓等野獸,但由于氣質警覺,奔跑迅速,聽覺和嗅覺靈敏,而強壯,而巨角為武器,是以也能與捕食者搏鬥。有時捕食者會在他的手中受傷。
麋鹿的情緒期集中在每年的9-10月,雄性很少進食,顯得脾氣暴躁的異常,會用喇叭頂打樹幹,樹皮會折斷或折斷小樹,并發出咆哮聲,最初的聲音并不高,多半是晚上,漲潮時白天和黑夜大喊大叫。而且,雄性之間的戰鬥也非常激烈,幾乎是晝夜戰鬥,但在戰鬥中,通常弱者不會堅持到底,而是被打敗,強者不追趕,隻有當雙方勢均力敵時,才會使一方或雙方的角落斷裂,甚至造成嚴重的緻命創傷。
獲勝的雄性将與幾隻雌配,交配周期通常為 7 - 12 天。雌性動物的懷孕期為225-262天,在灌木叢、高草等隐蔽的地方分娩,每個孩子通常生下1個寶寶。
幼崽出生時體重10-12公斤,3-4歲性成熟,壽命16-18歲。
馬鹿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南歐和中歐、北美、北非、亞洲。但阿爾巴尼亞、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墨西哥、尼泊爾、叙利亞和土庫曼斯坦已經發生了區域性滅絕。
在中國,分布在黑龍江、遼甯、呼和浩特、内蒙古、賀蘭山、甯夏、北京、山西、甘肅臨壇、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等地。
中國仍有一定數量的馬鹿,黑龍江和吉林可能有近10萬頭,但由于幼崽的過度狩獵和栖息地的喪失,危機也越來越大,特别是在新疆,塔裡木的野生種群數量已從15,000下降到4,000到40,000;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野鹿很快就會有消失在伊犁谷的危險之中。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野鹿鹿角更珍貴,非法偷獵者偷獵更多,還有人類活動破壞了它們的栖息地,再加上它們自身的繁殖能力不是很強,是以,馬鹿也在迅速減少!
已被列入我國動物二級保護。
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 2008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低風險(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