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上午,
在樂清灣西門島附近的海域,
近6000萬棵泥苗被放入大海,
樂清市漁業資源修複工作正式啟動。
當天10時許,載有泥苗的船離開西門島碼頭,駛向附近潮水區。在漁業專家對該物種進行品質驗收和數量檢查後,從業人員将一袋直徑約0.5厘米的泥苗扔進海裡。
"根據浙江省水生生物增殖放生實施方案,這次放生的泥苗殼長不小于5毫米,增殖放生後2-3年内即可達到捕撈銷售标準。樂清市農鄉局從業人員告訴記者,為了提高泥苗的成活率,特選的從業人員已在灘上臨時飼養2-3個月,生理機能相對穩定的泥苗,并在推出專項選擇約2公裡近海潮區無養殖灘, 保證泥漿的生長。
"樂清被譽為'泥之國',清江以北的樂清灣被列為國家級水生物種資源保護區,通過人工增殖手段,一方面可以恢複當地野生海洋物種資源,保持生态平衡,提高漁業資源生産能力,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據市農業和農村局局長介紹,自2020年以來,樂清已投放尾部1966.9萬尾草魚苗、尾部紅眼鳟魚66675.3萬尾、黑樹苗2344.5萬尾、日本蝦苗2313.792萬尾。今年,除了放生泥苗外,市農業和農村局還将根據季節和捕撈季節發放不同的幼苗,進一步豐富樂清灣漁業資源。
據了解,漁業增殖放開項目經過多年的實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樂清灣漁業資源下降勢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目前,樂清灣灘貝類自然資源已恢複到一定程度,增加了大黃魚、黑蛞蝓、斑蛞蝓、三疣梭魚等資源,有效促進了近海漁業資源的恢複和振興。
來源:樂清市榮傳媒中心記者 孔立勤 記者 胡曉霞/溫黃漢/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