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前夕,薩勒江艾敏再次在他的小院子裡升起國旗。
周雲軒,《中國婦女日報》全媒體記者
國慶前夕,75歲的哈爾克江一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城街道的居民,在他的小院子裡再次升起了五星紅旗。在迎風展示的旗幟下,他興奮地說:"自第一面國旗升起以來的13年裡,通過堅持這項活動,我們的人民越來越團結!"
在新疆,沙爾克河等各族群衆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發揚和實踐民族團結。特别是第三屆中部新疆工作座談會,一年一度的全國團結、民族團結、攜手并進,在中華民族的生産生活中鑄就了共同體意識,為美好生活而奮鬥。
五星紅旗點亮民族團結"亮光"
在沙爾克河的中心,有一面鮮豔的紅色五星紅旗。
20世紀50年代,一位安詳的中國軍官來到塔城,找不到住的地方。當沙萊克的父母得知後,他們為軍官和士兵騰出了空間。他們同居八年,同屬一戶,就在那時,解放軍在沙爾克河家的小院子裡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半個世紀後,2009年10月1日,沙萊克和他的家人在他們的小院子裡自發地豎起了一根旗杆,首次升起五星紅旗,為自己和居民點亮了民族團結的"亮光"。
最初,這個小院子隻在重大節日舉行,以升起國旗儀式。如今,每個節日,每個星期,你都可以看到五星紅旗在院子裡升起。在國旗下,他總是用最樸素的語言,生動的典型周遭他和他自己的個人了解來宣揚黨的好政策,教育引導黨内各族人民感恩,聽黨話,跟黨走。
13年來,超過24萬人參加了在小院子裡舉行的升旗儀式,向來自全國各地和國外的遊客分發了超過85,000面國旗。
薩勒克江告訴《中國婦女日報》記者,他13年來堅持升國旗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把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帶給當代青年,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讓年輕人始終聽黨的話, 始終追随黨,在新時代擔當時代的使命。
正如沙爾克河所希望的那樣,小院改建的"家庭特色展廳"已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示範教育基地、新疆婦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年民族團結教育基地,一批黨員、國内外遊客感受到了濃厚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氛圍, 并帶着各種文字在參觀記錄簿上留下了深深的感動和祝福。
更令人振奮的是,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今年6月7日,在鄰居們的見證下,小院子旗下的沙爾克河光榮地加入了黨。
"疫情防控期間,看到我們黨始終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看到廣大黨員、社群幹部、醫務人員、解放軍戰士、志願者等始終沖上前去,發揮黨員模範上司的作用,作為一個普通人,想着黨必須在建黨一百周年時入黨。有了這樣的決心,薩利克河遞交了入黨申請。
薩勒江看着頭頂上的五星紅旗,撫摸着胸前的黨徽,深情地說道:"這是有強國的,我們今天有幸福的生活。祝願我國人民永遠繁榮昌盛,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美好。"
"一張桌子"解決鄰裡沖突糾紛,難求
在高田市哈爾彭(Halpern)社群有許多民族團結的榜樣,例如沙爾克河(Shalk River)。近年來,社群一直在發揮民族團結的和諧。
據哈爾詹社群黨總書記巴哈爾·古力(Bahar Guli)在塔城市街頭說,哈萊姆社群是典型的城鄉交界處社群,也是典型的多民族居住區,那裡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14個民族,該區居民1515戶3821人,少數民族占戶數總戶數的66.69%。
該社群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466個家庭,占總數的30.7%,由兩個以上的族裔群體組成。是以,各族群在語言文字、飲食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融合共生,形成你有我、我都有你内嵌的社群環境。
巴哈爾古力說,為了深化和鑄造社群中華民族社群居民的意識,民族團結根植于每個人的心中,社群定期開展"全國團結一家近鄰,和諧百家聚餐"作為活動的主題。
"因為社群裡有很多平房,居民們喜歡在自己家裡吃一百場盛宴。每一次活動,來自14個民族的居民都會把自己的食物放在餐桌上,我們品嘗食物,觀看節目,真相大,鄰裡之間很多沖突糾紛,疑難訴求會在一桌解決。"巴哈爾·古利說。
更重要的是,在哈雷茲社群的20名社群幹部中,有漢族、維吾爾族和蒙古族六個民族。
據蒙古族社群幹部尚布裡克·阿爾米亞(Shanbrick Almia)介紹,20名社群幹部占婦女的90%,社群也有婦女之家,近年來,我們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通過積極調解、家訪、講座等方式關心社群婦女兒童的身心健康。
在采訪中,遇到了自己不明确的問題,單碧麗打電話給同僚,韓姑娘胡青軒。
"工作以來,我們從未因為種族差異而發生過沖突,每個人的飲食習慣、文化風俗習慣、風俗習慣都是互相交流和學習的,每天都有新的收獲。談起自己的工作經曆,胡慶軒笑了笑,看着單碧麗克。
在單碧麗克的提醒中,胡慶玄還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和家人的故事,維吾爾族長老吳馬江紫農的幫手故事。
2017年,胡慶軒來到哈爾佩林社群工作,并很快與當地居民吳梅爾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因為老人的兒子忙着工作,女兒定居在烏魯木齊,平日裡,胡慶軒經常關心和幫助這對夫婦。
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時,老人的妻子不得不留在烏魯木齊,60歲的吳梅爾江獨自一人在家養六隻羊,這種情況讓胡慶軒感到擔憂。
"我負責後勤,是以我開車送他送食物,每次看到老人出來拿他的飯,我都松了一口氣,知道他沒事。胡慶軒告訴記者,知道老人沒有手機,每個周末她都會去把手機放進屋裡,讓老人和老太太女兒錄影,讓老人家放心。
一個多月來,胡慶軒從不停歇地給老人送一日三餐,確定老人的安全。"在那之後,老人總是親切地叫我他的漢族女孩。"胡慶軒害羞地說。
2014年和2019年,哈雷茲社群兩次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号。
通過深入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文藝活動,深化了我們民族團結進步的創造工作,我們生活在大菱社群的各族人民,像石榴籽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手往,互相觀看,互相幫助。"巴哈爾·古利說。
"優先發展教育"讓農村文化建設有實體基礎
特烏順山北部的巴卡雷克村是新疆伊犁縣得克縣孜樂澤克鎮轄的行政村。該村2007年有475戶人家,居住着哈薩克族、柯爾基茲族、維吾爾族、漢族4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為主要民族,占99.5%。
據巴卡雷克村組長姬長友介紹,為了順利實作脫貧攻堅,改善村整體環境,在中央政策經費、地方各級黨委的投入下,社會各界的支援,巴卡雷克村先後投入7534.7萬元,實作了水、電、路、網全部進村, 并建造了500套全新的住房。
同時,依托草原資源優勢,巴卡萊克村以新疆褐牛養殖為主業,使全村徹底脫貧,個人所得從原來不到5000元,高達13000元。
2017年,巴卡萊克村實作了全村脫貧,牧民從過去的水、草等一切實作定居,過去的泥濘道路變成了平坦的柏油路,群衆獲得了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這裡也成為新疆草原旅遊網的一張新紅牌。
"以前,剛說黨的政策好,說不出哪裡,兩天前我的親戚來了,看到村裡的變化對我說,兩年沒來,沒想到現在你比市裡好。當我見到記者時,哈薩克斯坦村民帕蒂瑪·蘇利坦(Patima Sulitan)興奮地談到了她家的變化,說話的速度像"珠子槍"一樣快。
"我家目前的經濟來源是農戶和當地勞工,農家年收入達到1.5萬元,我在村幼稚園當廚師,老公在村委當保安,全家年收入可達4.6萬多元。此外,她告訴記者,"國家不僅幫我們建了房子,還發放了總額達15.9萬元的基本醫療等補貼。"
令村民滿意的是,全村建設了裝備精良的群衆文化活動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有高标準的幼稚園和國小。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前沒有幼稚園,很多孩子長大到七八歲都不會說國語,懂也不會說。姬昌友介紹,自脫貧攻堅以來,堅定了"優先發展教育"的工作思路,在村裡建設高标準的幼稚園,讓孩子們在家享受高品質的學前教育,"農村文化建設有身體基礎,這是發展兒童教育、牧區走現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義。"紀長友說。
根據黨中央制定的鄉村振興戰略,紀昌友說,下一步要繼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人民群衆,不斷增強全村人民群衆,通過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共同奮鬥、共建家園的信心和決心。同時,我們将以先進的思想和文化,進一步促進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團結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凝聚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帕蒂瑪的心目中,村子裡的新變化和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都來自黨的好政策。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帕蒂瑪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她堅信"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來源:中國婦女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