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平鎮濠泥雞:傳承中創新 非遺工藝煥生機

開平鎮濠泥雞:傳承中創新 非遺工藝煥生機

此前,每當農曆新年結束,鶴山、泰山、恩平、新河等地的商販都會驅車到開平市水口鎮購買泥雞,進行年銷售。在1980年代,這一過程面臨滅絕。記者來到鎮軒村,探究泥雞背後的故事。

記者黃福英:(吹雞)"泥雞一環,快樂吉祥!"我現在拿着的是開平的特色産品之一,鎮泥雞。那麼,這隻泥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它背後的故事是什麼?今天,我們特意來到開平鎮泥雞文化中心,學習泥雞的生産。

"鎮泥雞"是江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每年春節,生産泥雞都是鎮雨村的副産品。但随着經濟的發展,泥雞逐漸沒有市場。

開平市非遺傳傳承人馮永勇:2016年,開平有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展館,當從業人員知道我是一個小鎮時,打電話給我幫他們做20隻泥雞,回來找三個月,沒人做。終于在一個老人家找到了一套很舊的器皿,用父親的記憶做了20隻泥雞。

馮永勇從此開始将小鎮泥雞融入各種創意商品中,給當地群眾、遊客傳播"泥雞"文化,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泥雞,并熱愛泥雞。

開平市水口鄉村民盧女士:20世紀70年代,泥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直到過年才有錢買,是以看到它的時候,我們對它有更多的感覺,想玩它,吹它。

但馮永勇也表示,泥雞的誕生,并不簡單,這就成了泥雞重振旗鼓的問題。

開平市非遺傳傳承者馮永勇:因為生産泥雞就是從田裡挖泥,用錘子泥,錘子要有柔軟度,我們會用手工制作的模具,成品的模具胚丸會在陽光下曬三天,然後我們去竹林砍竹子,因為泥雞的聲音主要依靠竹子, 竹蛞蝓裡面的路徑要非常平滑,而且要求很高,否則聲音就不容易聽到。

馮永勇認為,做好傳承工作,最重要的是激發年輕一代對"泥雞"的興趣。近年來,他和中國小舉辦了多場泥雞畫比賽,讓同學們參與制作泥雞,為個人創作"自己的泥雞"。江門台記者黃福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