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生物學家的“愚人節”(四):遼甯古盜鳥:意外出名的化石販子

暴龍有羽毛嗎?這是1999年11月發表在《國家地理》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題。文章報道了一個奇怪的"化石"。它看起來像一個半鳥,半爬行動物,鳥翅膀,恐龍尾巴和後腿,被稱為始祖猛禽遼甯。

古生物學家的“愚人節”(四):遼甯古盜鳥:意外出名的化石販子

(圖檔來自網絡)

《國家地理》主編比爾·艾倫(Bill Allen)很高興得知化石的存在,并發表了一篇長文,介紹了"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一新知識。

沒過多久,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博士徐興給《國家地理》投了一條冷水:遼甯的古鳥由兩塊化石組成,上半身是Yanornis.sp,下半身是Microraptor.sp。這兩種動物都出生在白垩紀早期,這是中國遼甯的一個熱河生物群,化石經銷商将化石碎片粘合在一起,制成假标本。可悲的是,如果沒有欺詐者從中獲利的工具,那麼龍和鴕鳥的化石就具有相當大的科學價值。

古生物學家的“愚人節”(四):遼甯古盜鳥:意外出名的化石販子

其實,對化石有一點經驗的人會發現,古鳥的"兩條"後腿隻是一條腿——同一塊含化石的石頭,從中可以得到兩塊印有化石的石闆,分别稱為"正"和"負"。這隻古鳥的後腿是由同一條小龍腿的正面和負面模具制成的。此外,古鳥的前半部分是面朝天躺着,尾巴是"躺在地上",背對着天空。這塊化石不僅是茜茜,造假的技術也不複雜。

艾倫·科普(Alan Cope)失敗了,但被賦予了欺騙公衆的名聲。有他自己的原因。《古鳥》沒有經過學者的詳細研究,專業學術期刊也沒有發表《古鳥》文章在古生物學界讨論。在這個時候急于将其公之于衆是違反學術規範的。

發現這種"古老鳥類"的人之一是布蘭丁恐龍博物館館長Stephen A. Czerkas和德克薩斯大學博士Timothy Rowe。他們對這隻古老的鳥類進行了CT掃描,發現化石是由不同的石頭制成的。兩人明知化石是假的,就去《國家地理》雜志"捐寶",這本身就是一種欺騙。

古生物學家的“愚人節”(四):遼甯古盜鳥:意外出名的化石販子

艾倫被賽克斯欺騙,賽克斯從化石走私者那裡得到了這隻古老的鳥,是以他也是化石經銷商欺騙的受害者。這隻古老的鳥不是第一個假标本,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在遼甯熱河生物群中生産高品質和高數量化石的化石非法貿易已成為威脅當地化石資源的問題。化石經銷商的行動速度比古生物學家快,就像盜墓賊比考古學家行動得更快一樣。珍貴的化石被走私出國,"古鳥"等"完整"的假化石使古生物學研究變得困難。

前三個故事不同,但基本性質相似。使用虛假證據來證明個人傾向的觀點,這些觀點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老鳥"不是。恐龍是鳥類祖先的理論已被廣泛認可,中國的化石儲量足夠豐富,足以提供足夠的證據。然而,古鳥盜竊事件的原因與其說是化石太少,不如說化石太多(然而,管理水準相對落後)。即使有最好的理論,最好的證據,也可能是被騙子牽着,走錯了路,"老鳥"是以提醒我們,人是容易被騙的。

(摘自《羚羊與蜜蜂:所有生命的進化奇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