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品種增産又增收

來源:經濟日報

又是一年的小麥收獲季節,江淮土地到處都是收獲夏糧的景象。

6月8日上午,記者來到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張偉村,見到70歲的糧食種植者、資深農藝師徐偉祥,他站在金色的麥田裡,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今年又是收獲年",徐偉祥随便從麥田裡折了一根麥穗,數着上面的滿穗粒,"這穗以上54穗粒,一般40多穗粒都屬于豐收好年。"

小麥高産,離不開科技。已經生長了幾十年的徐偉祥告訴記者,高産小麥首先要依靠科技育種。今年,他選擇了三個品種,分别是Anon 0711、新小麥26和魯杭小麥1,"'餘杭麥1'是安徽省首批空孕小麥新品種,稭稈穗短、抗病性強、種植期彈性大等特點,更适合當地需要。徐說。

同樣品嘗到甜甜的還有太和縣恒津家庭農場園長範恒進。他在太和縣老縣城的範寺村及周邊流轉的4700畝耕地,今年也收獲了豐收。

範恒進在麥田邊告訴記者,這裡是他們選用的小麥新品種,多年來恒進小麥第8号,較好地解決了小麥品種的抗病性和收率難以結合的問題,在不同年份都表現出高産和穩定收成的特點,不僅具有突出的抗紅黴素特性, 還兼具防寒、防摔、防病、防幹熱等特點。

"今年我們種了4500畝小麥,高産田畝産量約740公斤,平均每畝産量550公斤以上。範恒進說,這種小麥屬于中等強度的肋骨小麥,特别适合做拉面,是以每公斤的價格比普通小麥高出7美分左右。

好的種子是保證高産的第一步,在種植過程中,試土配方施肥、無人機精準噴灑殺蟲藥等科技因素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徐說:"去年冬天播種時,我們邀請了省農科學院的專家進行配方施肥的土壤試驗,根據土壤肥力條件對小麥進行定向施肥,不僅效果好,而且可以節省平時20%的肥料使用量。"

"此外,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在麥田裡鑽了井,修好了排水渠,幹涸了排水。這些年來,小麥可以通過幹旱和洪水收獲。徐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目前麥田收獲機械化程度已經很高。一塊40英畝的麥田,兩台聯合收割機進麥,一邊吐出麥麸,不到20分鐘就吃完了。

安徽是我國小麥主産區之一,今年該省種植小麥4200萬畝。記者了解到,為促進優質特制小麥生産,提高産量水準,今年安徽省農鄉廳開展了"安徽省小麥産量最高"的搜尋活動。6月3日,阜陽市邵泉區高産示範田接受高産示範田驗收,産量851.05 kg。6月5日,農鄉部組織全國小麥産業體系專家組,漳州市五陽縣三鄉三片高産小麥田實時生産結果顯示,三塊田平均産量超過800公斤,其中最高的是新興城鎮的"谷地小麥19品種", 産量為860.6千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