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習近平: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生态繁榮就是文明,生态衰落就是文明衰落"的生态環境,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生态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趨勢。目前,保護環境已成為世界各國不可忽視的時代重要課題。2021年10月12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視訊形式出席了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上司人峰會,并發表了主旨演講。

重申綠水綠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處,"習近平說。當人類友好地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殘酷地掠奪自然時,對自然的懲罰也是無情的。我們要對自然有深刻的敬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綠水綠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态環境不僅是自然财富,更是經濟财富,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和活力。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模式,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赢,建構大地經濟與環境協調合作。"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怎麼能"出生在S,長得比S長",而無視自然法則,做自己的事情呢?如果人類無理取鬧地接受自然的要求,無原則地破壞環境,就是在破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最終将進入絕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綠色方式實作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赢是明智的。目前,新冠肺炎的爆發給全球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各國應團結一緻,攻克困難,以綠色為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建設之路,讓長流綠水、綠山、空氣永遠煥然一新,使發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加公平地造福于各國人民。

開啟人類高品質發展的新征程。"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必須攜起手來,踏上高品質人類發展的新征程,"習近平強調。"在這個充滿挑戰和充滿希望的時代,面對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恢複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各國如何共同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對此,習近平提出了四點:"一是以生态文明建設為指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要解決工業文明帶來的沖突,将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态環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内,對山林湖沙進行綜合保護和系統治理。其次,綠色轉型正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要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把生态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綠水綠山産生巨大效益。加強國際綠色合作,共享綠色發展成果。第三,以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為中心,以人民的福祉為中心。要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方面取得雙赢,增強各國人民的準入感、福祉感和安全感。第四,在國際法基礎上,維護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我們應該實踐真正的多邊主義,切實遵守和執行國際規則,我們不能利用或放棄這些規則。制定新的環境保護目标,應在雄心壯志和務實之間取得平衡,使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高品質發展應該是可持續的。一方面,要自然取時,拿度,避免出現"精疲力竭釣魚,明年沒魚";燒毀田野,明年将無獸"的情況;另一方面,要實作綠色轉型,讓綠水綠山産生更多的經濟效益,讓綠色合作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高品質發展也應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更是循規蹈矩的發展。各國應重視人民群衆對高品質生活的呼聲,切實解決與環境、就業、貧困等與人民生産生活有關的問題;各國要胸懷寬廣、格局大,實作"和與差",加強對話溝通,合理決策部署,自覺成為保障國際治理體系公平合理的先行者和捍衛者。

"中國的生态文明取得了顯著成效,"習近平說。前段時間,雲南大象向北回程,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的成果。中國将繼續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在保護生态環境方面,中國一直在'說自己該做什麼'。中國将率先投資15億元人民币建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以支援開發中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方呼籲并歡迎各方向基金捐款。"不僅如此,中國正在加快建設一個國家公園,作為自然保護體系的主體;将印發重點地區和行業碳峰實施方案及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建構碳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繼續推進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荒漠、戈壁、沙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的規劃和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世界生态文明建設貢獻力量。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是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态文明建設是各國政府和全人類的共同責任。隻有地球的每一個成員都參與進來,才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血脈和基礎,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共同體,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的共謀和諧,建設一個幹淨美麗的世界,有利于秋天,澤是世界的重大事件。"人不承擔綠山,綠山不擔人。生态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趨勢。讓我們攜起手來,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對子孫後代負責的高峰,共同建設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是習近平的召喚,也是世界和時代人民的召喚。(寫作/學習軍,2021年10月13日)微信公衆号:學習軍微信ID:薛賽達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