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的上海,秋雨微涼。但網紅紮堆的武康路依舊人氣不減。周末夜晚,路燈透過樹葉斑駁地映射在地面,有種特殊的魅力。昨天(16)傍晚,“年鑒”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首飾工作室師生年度作品展開幕。地點選在了武康路上一幢韻味十足的小洋房裡。
參展設計師均來自這一工作室,其中有已畢業的研究所學生、在校學生等等。他們之中,有些人已開設了個人工作室,有些則建立了自己的首飾品牌。在上海美術學院首飾專業負責人郭新看來,這既是一次師生“重聚”,更是藝術理念上的火花碰撞。
藝術接駁煙火日常,讓普通人也能“看得懂”
策展時,這一作品展專門開辟了學術展、商業展兩大區域。商業展設在了一樓,人人擡眼可及,親近感十足。學術展則設定在了二樓,位置略微隐秘,“懂經”的業内人士會直奔而來。
一門藝術要葆有生命力,産學研的充分交流互動必不可少。首飾藝術同樣如此。一樓特設的商業展區,策展方遴選了一批接地氣的作品,呈現的都是人們能“看得懂”的首飾。
從生活中來又高于生活。這句話既能指代文學,放在藝術上也能适用。藝術美學要有新發展、新突破,不僅要從生活中汲取養分,更要與當下的市場、行業充分互動交流。
保留“學術展位”,凝練提升藝術思維能力
接駁市場的同時,藝術理念也同樣要繼續堅持。展陳地點選在了城市“黃金位”,并面向普通觀衆。不過,即便如此,郭新也依舊有着自己的堅持——保留學術展。“雖然對于普通觀衆來說可能會有些艱澀難懂,但這對于提升學生們的創意思維能力特别關鍵。”
藝術設計,往往就源于藝術家對生活體驗的一種情境或是心境的展示。在首飾藝術作品的創作中,不少設計師尤為關注“流動性的美”。借由不同材料的延展性、可塑性,線條之間交錯、穿插,便有了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
記者了解到,正在建設中的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吳淞校區)規劃建有不少工作室。未來,這些工作室不僅将成為師生們的實踐基地,也有望接駁周邊居民區,成為面向公衆的“美育學堂”。
此次展覽開幕活動中,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還與上海鼎層文化傳媒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共同成立産學研基地,共同搭建推廣當代優秀首飾設計師的平台,促進當代首飾的學術發展。
作者:王嘉旖
圖檔:采訪對象供圖
編輯:單穎文
責任編輯:顧一瓊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