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墨辛勤付出的一部小說,經過幾次曲折才問世。

楊默,著名作家(1914-1995)
這部小說于1958年初出版,受到讀者和評論家的異常好評。小說改編自《九。八十到一兩。這段特殊的曆史,加上背景,全面展現了20世紀30年代北京愛國學生運動的革命圖景,真實可信地塑造了林道靜作為追求個人獨立和自由、緻力于民族解放的年輕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林道景美麗倔強,勇敢執着,追求真理的藝術形象,被成千上萬的讀者,尤其是各個年齡段的年輕讀者所崇拜和喜愛。
小說《青春之歌》封面
是以,從文本移動到螢幕是合乎邏輯的。面對《青春之歌》帶來的閱讀樂趣和日益增長的熱情,許多敏感的電影藝術家意識到,這是一部非常合适的小說改編作品。上海電影制片廠和北京電影制片廠正在用他們最強大的創作力量開始改編劇本和選擇演員。然而,在當時的條件下,兩家制片廠都不可能制作同一主題的電影。
經過協調,北片廠最終将作者楊默交給了北方制片廠編劇和小說故事背景發生在北京等優勢,獲得了拍攝權。北影業從未拍過電影,但出演過幾部電影,學生運動有一種崔薇作為電影導演的個人感覺。
著名電影導演崔偉(1912-1979)
崔偉電影照片
崔偉出生于1912年,山東諸城人,從小就喜歡文藝,學生就參與了反日宣傳和戲劇活動以及學生運動,創作的方形劇《放下鞭子》已經風靡全國,影響空前。1953年任中南文化局局長。但崔薇的興趣在于電影藝術,"辭職"後曾出演過《宋經詩》、《海魂》等電影,赢得了贊譽,表演優秀而引導,崔偉在電影藝術的海洋中放縱。《青春之歌》是他手繪的《處女作》。
崔天國當然知道,要把這樣一部非凡的小說搬上銀幕并不容易。不管怎樣,挑出女主角林道靜的性格是不尋常的。原因很簡單,小說影響太大了,大家心中都有一個林道京。
電影和小說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文字語言中的人物總能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電影中人物鏡頭語言中是一個體面的演員,"這一個"演員一定要得到廣大觀衆的認可,否則就有可能"砸鍋"。
那麼如何選擇林道靜的角色呢?誰配得上林道敬?一次又一次,崔決定先走大衆路線。他提議加入《北京晚報》,讓群衆參與電影的創作和演員的選擇,這在今天被稱為"海選"。
崔薇執導的電影
這樣,讓電影《青春之歌》沒有拍出第一部熱度,一種來自小說讀者或未來觀影者的熱情,從四面八方到北京電影制片廠,甚至引發了一股全國性的潮流。
崔薇的女兒崔敏還在上國小,她清楚地記得那些日子,北工作室的交流室每天都會有大量的觀衆來信,一捆一捆,全部推薦女主角林道敬。就連東南亞的海外華人也寄來了很多推薦信。
之後,北京文藝圈還特意為崔薇做化妝球,受到業内人士的推薦;還有很多大膽的頭發來介紹自己;既有小名鼎鼎的專業演員,也有少數業餘演員,抱着電影的夢想和林道靜的愛情,試試運氣。他們穿上了林道式的藍色旗袍,系着一條白色的發帶,甚至拿了一兩本舊書和報紙作為道具。然而,很少有女孩能讓崔薇在她面前大放異彩。
随着群衆來信的考核和統計,群衆對角色的推薦基本上集中在當時的著名電影演員白洋、張瑞芳身上。兩人也都喜歡這個角色,都曾表示想演林道靜。特别是白洋似乎更是戀愛,多次進京向相關人員表達了飾演林道靜的強烈願望。
白楊的肖像(1920-1996)
張瑞芳(1918-2012)
對于崔來說,似乎你隻需要在兩者之間選擇一個,因為在觀衆中,保險因素是顯而易見的。但從角色來判斷演員,是崔堅持的創作原則。崔總覺得兩位演員年紀大了,一個38歲,一個40歲。雖然可以有化妝技術來彌補,但是他們的眼睛在歲月的意義上無論如何都無法隐藏,這與"青春之歌"的主題相去甚遠。是以崔薇隻能放棄兩個大明星來代替。
這時,有人推薦崔炜出演林道京演員,包括當時北京人的聲音已經很高,北京電影制片廠袁梅、秦文等,他們的氣質和年齡都适合林道京演員,但崔炜還是不滿意的, 感覺自己的眼睛還是缺少一雙簡單、明亮、堅定的眼睛和氣質。
秦文肖像
袁梅的戲劇性畫面
此時是1958年底,離電影到國慶10周年紀念日隻有九個月的時間,其他角色的演員都選好了,隻有唯一的女性1号沒有放下,這讓整個攝制組都焦急,無奈地拍攝了第一場沒有林道靜的場景。
電影《青春之歌》現場拍攝
當然,壓力最大的是崔偉。選擇女主角是一部好電影的第一關,既然老演員不用"保險因素"大,從年輕演員開始,是有一定風險的。正确的選擇,去發掘一個人才;如果你選擇得不好,你以後可能會失去你的導演資格。如果為時已晚,發現演員不合适。是以當時,崔薇的心中充滿了糾結、沖突和掙紮。
然而,隻是等待不是辦法,還是主動"攻擊"。就在山巒疑的時候,崔忽然想到了一個男人,緊接着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在他眼前閃過。
謝芳的電影
這個人是誰?原來崔薇在1953年擔任中南文化總監時,遇到了中南人民藝術劇院一個名叫謝芳的女孩,這個女孩隻有十八歲,但才華橫溢,能彈鋼琴也能唱戲,還有記者,樂器端莊,表演自然放松, 一雙大眼睛,好像會說話。但後來崔離開了中南文化局,與女孩失去了聯系。
十八歲的謝芳
當崔薇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選擇演員,甚至為适齡的女演員篩選出整個中國電影界,并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對象時,一個大眼睛的女孩形象突然神奇地浮現出來。崔玉捏了捏一下算,謝芳當時十八歲,現在正好是林道靜的年紀,在沒有一個非常可取的"林道敬"的情況下,隻請這個女孩試鏡。
于是,當中南藝術劇院更名為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時,一封電報被發往武漢,少女謝芳沖到地上,坐火車趕往北京。此時謝芳并沒有意識到,命運之神正在改變她的人生軌迹。
謝芳舞台劇
她已經讀過小說《青春之歌》,但從沒想過自己會有機會扮演林道靜。她心想的是,林道靜好美,我好美嗎?由于是試鏡,試演和試鏡有兩個結果。如果你不能嘗試也沒關系,你可以回來做歌劇。是以她很冷靜,沒有遭受失去的心理。
然而,當她一路上出現在崔薇等人面前時,崔薇眼前并沒有一種明亮的感覺。相反,謝芳的身體看起來有點瘦,膚色也比較害羞,顯然不是林道靜的最佳人選,崔玮真的開始懷疑自己的感情和眼光。
謝芳的生平合影
敏感的謝芳從導演等人那裡已經讀懂了一切,但她還是很冷靜,沒有欲望是公正的,反而有一種林道安靜冷靜的氣質。
崔薇畢竟是有經驗的,他知道演員用肉眼和從鏡頭上看是有差別的,是以很快就安排了謝芳試鏡。所謂測試鏡頭,就是看演員在螢幕上的形象。不需要演員表演,隻需幾個正面或側面肖像。
奇迹在謝芳進入更衣室後出現。化妝師在謝芳的臉上濺了一抹油後,一個皮膚柔軟的女孩,期待光芒,立刻出現在大衆面前。原來謝芳是一個奇葩的年代,五官正直,一雙大眼睛都很神,至于膚色很容易用油光來彌補。是以在銀幕上,謝芳就像是變了一個人,就連謝芳自己也不相信笑着的女孩就是他自己。
謝芳電影化妝
試鏡是如此之好,以至于每個人都似乎松了一口氣。但崔薇不能放松,因為銀幕形象不能等同于塑造角色的能力,是以也要嘗試幾部戲,看看演員是怎麼塑造角色的。
謝芳與秦文電影
于是崔全神貫注于謝芳準備了兩部戲。一個是林道靜和餘永澤分手後和"餘蜜"王小燕的脫口秀;另一位是林道靜在獄中責罵胡夢安,拒絕自首。對演員内心情感表達的考驗;又是對演員瞬間爆發力的又一考驗。演員出身的導演崔薇,懂得"挖掘"出演員潛在的藝術色彩!
謝芳1935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神學院的教授,母親早年在燕京大學學習。謝芳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育和熏陶,才華橫溢,聰明多端,喜歡看詩集,熱愛文藝。
1949年,她國中畢業時,中南工藝兵團(中南藝術劇院的前身)就在她家樓下,她一空就去看工藝美術團的成員練習和表演節目。工藝美術兵團的同志們知道她愛唱歌,藝術天賦很強,于是動員她參加工藝美術兵團的入學考試。謝芳的鋼琴和歌聲深受考官的贊賞,從此謝芳開始了他的演員生涯。
當時,工藝美術團體主要面向基層,經常到各地巡回演唱,謝芳不僅演戲,還學唱昆曲、河南怡子、花鼓劇、渝劇、渝劇等地方劇。從1952年到1958年,她出演了《小兩黑婚》、《劉三姐》、《白發女人》等幾十部歌劇,已經是一位具有相當舞台經驗的優秀年輕演員。
藝術實際上是互相聯系的。雖然謝芳之前從未演過電影,但她有很好的文藝修養,了解力強,信仰感強,感情十足,她根據"具體的人、具體的戲、具體的表演"的概念,深刻了解人物此時此刻應該是情緒反應和心理潛台詞,并配合相應的身體動作, 完成了兩次重演戲劇試鏡。直到這時,崔的心才像一塊大石頭一樣落下。
崔薇在槍擊現場告訴謝芳
後來的事實證明,崔偉抛棄了一切自由的東西,從小說錯綜複雜的結構中梳理出"一切從林道靜的視角出發"的叙事鍊條,是導演控制能力的展現。女主角可以虛弱、瘦弱、蒼白,但她的大眼睛一定是簡單、明亮、堅定、火辣的,崔薇"在人群中都能找到她成千上萬的百度",眼睛看到謝芳,可以看到崔薇在小說上展現出宏大的曆史背景和一系列的人物情節,在電影拍攝之前, 構思清晰。正如他所說:我了解林道靜的思緒和掙紮,了解她的喜怒哀樂,因為我也跟着她走過了這條路。
電影《青春之歌》不被允許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就連原作者楊墨度都表示,影片拍得好,謝芳演得好,都超出了她原先的預期。
電影《青春之歌》海報
人生真是精彩,崔薇"探索"謝芳的過程,似乎破鐵鞋無處可尋,得到所有的力氣。但其實,還是從崔薇豐富的生活經曆和深厚的藝術積累出發,創作态度嚴肅,堅持原則,一絲不苟,不顧個人名利。
想象一下,挑選一位年輕演員來扮演林道靜,進而将形象塑造得格外好,但也許是"砸鍋"?還是選擇一個永遠不會"砸鍋"但可能不那麼擅長的成熟演員?崔偉甯願冒險,走前者,讓來世信服,佩服。
崔偉生活照片
如果缺乏這樣的勇氣和勇氣,很可能就沒有電影《青春之歌》這樣的時代要求,震撼經典作品。也許沒有謝芳這樣讓電影界備受矚目的後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