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85後南韓女孩金繡,

從小就喜歡看中國武俠電影。

她不顧父母的反對,

我來中國讀高中。

然後他開始癡迷于造紙。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清華大學研究所學生院畢業四年後,

她住在上海一個丈夫家的一樓,

改造成紙質工作室,

每一天,

如何用紙制作美麗的藝術品,

他赢得了許多國際獎項。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情緒肌肉"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日出

她在一個令人驚歎的黑色系列中創造了它。

紀念他34歲;

另一部黑色劇集《日出》挂在工作室裡。

來參觀的朋友都看着它,感到非常欣慰。

"18年來,

我的老師和朋友給了我很多愛,

我想把我在這裡學到的東西還給更多的人。"

自稱金色刺繡

編輯:于雲;編輯:黨凱磊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我叫金繡陳,從南韓來,高中來中國學習,在中國生活了18年。我做設計工作,但也通過造紙進行藝術創作。

南韓人也學習漢字,漢字和韓文名字都是同時取的,我父親特意挑選了"刺繡""刺繡"和"星星"的"辰",是繡在天空中的星星的意思。

沒想到這個名字還包含着熬夜的意思,是以我經常和朋友開玩笑,現在成了一天需要熬夜的設計師,我父親叫的沒錯。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金繡陳家三口

小時候,南韓元旦,電視上經常放中國電影和電視劇,我特别喜歡看金庸的武俠電影,《諸葛亮》在當時也很受歡迎,是以像蘇有鵬一樣,加入了他的南韓粉絲團。

我兒時的夢想很明确:我想成為一名廣告設計師。想法很簡單,中國這麼大,我想讓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是以我想去中國。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但我的父母一直希望我去美國學習,我開始偷偷學中文。雖然中文的四聲不能自己學習,但我認為先背誦一點單詞肯定是有用的。于是買了一些中文課本,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時到學校,慢慢開始自學。

當父母準備送我去美國時,我哭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他們一無所獲,最後我被說服讓我去中國留學。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在北京高中,交了一輩子最好的朋友

我在南韓學習了一年的中文,覺得自己可以自由交流。但當我到達中國時,我非常害羞,不知道該說什麼。

我當時在北京的一所藝術高中,剛來的第一個星期,我一句話也沒說,然後開口說中文,同學們都怕我。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我傾聽人們所說的話,并思考單詞應該如何組合。一周後,我放松了下來。學生們在教我時非常熱心和耐心。我在高中時結交了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現在,當我遇到一些東西時,我第一次想聯系高中生,他們是我在中國的家人。和他們在一起,我是最幸福的,最放手的,忘記我是外國人。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文本國際象棋"木象棋本地"文本象棋"木象棋本地

我的大學學習是在清華大學裝飾藝術與設計系。很多高中生問我,為什麼韓國文本很多行和正方形在一起?我要求回答他們對我在清華大學大學設計中的疑問。

這部作品叫做《文字象棋》,是一個小遊戲,讓大家對韓語的組成有了更好的了解。我還設計了看起來像南韓服裝的說明。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文本國際象棋手冊

癡迷于造紙:

看着紙漿飄飄,心裡平靜

我對紙感興趣,因為它是一張紙。我喜歡逛各種文具店,有一天遇到一張紙,一面是白色的,另一面是藍色的,白色的部分還混雜着細小的顆粒。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金刺繡因為一張紙而對紙感興趣

看着那張紙,就像看到一片天空和一片沙灘,我完全着迷了,為什麼一張紙上能有兩種顔色呢?在兩種顔色之間,纖維中穿插着一個特别美麗的地方,這是怎麼做到的?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金繡和盧靜仁合影

是以當我還是清華大學的研究所學生時,我選擇了學習紙藝。我的研究所學生導師是陸靜人,他是書籍架構和書籍設計方面的專家。

盧小姐真的很像父母一直照顧我,準備做畢業設計,陸老師把我送到造紙廠,讓我直接和工匠一起學紙。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在學習造紙的第一天,紙漿漂浮在水中的畫面我永遠不會忘記。後來,每次心煩意亂,我就在工作室裡做一張紙,看着紙漿在水中飄浮,心平靜下來。造紙真的很有吸引力。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相片 黃金刺繡學校造紙第一天

要制作一張紙,普通的過程包括浸漬,烹饪,洗滌,切碎,飛蛾,凹槽,打撈紙,壓制,幹燥等許多步驟。我喜歡開槽的過程,看到好的材料進入水槽,像雲一樣,非常漂亮。

在學習了一些基本技術之後,我開始自己探索它們。造紙廠的師傅給了我很多指導和支援,他們已經在這條線上走了幾十年,我知道我無法達到他們的工藝水準。我希望能夠将造紙過程融入到藝術創作中。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将造紙與藝術相結合,紀念他的34歲生日

四年前,我搬到了上海,我的朋友借給我住在市中心的一個丈夫家的一樓。

我把它變成了一個小型的、綜合的創意工作室。除了造紙,絲網印刷,水畫(大理石花紋),凸版印刷,其他手工制作等,都可以在這裡完成。許多來自設計和藝術行業的朋友也會來找我,體驗造紙,創作自己的作品。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一個人不是很喜歡看韓劇,怕看韓劇會影響我的中國口音。因為在北京讀書的原因,喜歡聽德雲社的郭德剛、張雲磊的串話。當我第一次搬到上海時,我有一些北京口音。

在我位于上海的工作室裡,我有更多的條件将紙張作為藝術品。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白色系列名為"情感肌肉",是我自己在造紙過程中研究的結果,并入圍了2014年第8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忽略了,紋理給人的視覺和觸覺感覺因人而異。隻是造紙過程可以反映不同的質地。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白色系列的作品是互動的。顔色的變化,色溫的變化,照明的變化,會産生不同的視覺效果。您可以通過觸摸,切換不同的燈光來感受不同的情緒。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木之歌》

黑色系列的第一件作品被稱為"木之歌"。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種紙時,我感覺到了木材的質感。我想,如果木頭有耳朵,它會聽到很多聲音嗎?如果它聽到很多聲音,它會想自己唱歌嗎?然後我把整個畫面變成了一個螺旋。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34平方米》是我最近的黑色系列作品之一。

32歲以後我忘記了自己的年齡,有一天突然以為自己34歲了,像雷聲一樣,想起了很多關于34号的事情。

我的第二個阿姨在34歲時因癌症離開了我們。小時候,我寫了一首詩想念她,其中一句話就是"兩個阿姨隻有34歲,留下一個兒子,你能願意嗎?"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幾年後,我的嫂子在34歲時結婚了。沒想到在眨眼之間,我已經到了二姨嫂的年齡。我還要紀念我34歲的歲。

這件作品的高度與我的高度相同,1米63,寬度為34厘米。會有兩個盒子讓一扇門看起來像,因為對我來說,34歲是生活穿過另一扇門。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日出這部作品完全是腦袋空虛的狀态,不經意間制作的。

畫面猶如清晨海面日出,陽光照耀水面,波光粼粼的風景。我直接把它挂在工作室裡。看我的日出就像看大海一樣,你可以忘記你的煩惱。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紙 Na

2019年,應深圳書院的邀請,我受這位勤勞的僧人衣服的啟發,制作了一張長袍紙《紙娜》。

該作品在2020年第11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上獲得銅牌。當時,我專門找了學校服裝部姐姐先幫我上菜,然後在深圳畫院現場,經過四五天的加班通宵完成。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紙 Na 本地

這些衣服反映了一些僧侶的節儉生活,當衣服被打破時,他們用其他布料彌補,這也反映了他們的修行過程。

造紙本身和實踐一樣困難。我特意采用了一張落下的紙,這張紙的天然中空粗糙的麻纖維呼應了百件衣服的特點。長袍的尾巴長9米,代表着生活的經驗和實踐。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紙本身就是溫度,我想用它來傳達情感。

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發明了造紙,這種造紙傳播到世界各地并不斷發展。

沒有紙張,我們的文化、曆史和生活就無法傳承。但很少有人接觸過造紙,也很少有人知道造紙的确切過程。

納西東巴紙、安徽玄紙、日本和紙、南韓韓紙、歐洲印刷棉紙......環境和條件因國家而異,是以産生的紙張不同,紙張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無法想象。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冬天造紙比較好,但冬天造紙更痛苦,需要一點毅力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把手伸進冷水裡。

造紙難點有很多,從前期材料的加工,到後期的加工,有很多看不見的過程,一張紙拿到大家的手,真的是來之不易。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這是數字時代,每個人都低着頭看着手機。但在手機發明之前,人們也寫信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小時候,我收集舊錢,拿到手裡,會讓人想起是哪個長輩給的。紙張本身非常熱。

我在做設計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什麼紙,紙的觸感質感很重要。

南韓美女癡迷造紙,在中國生活18年:傳播紙的魅力

我經常去大學、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教大家如何造紙,我覺得我有義務去嘗試傳播造紙的魅力。我希望你們不要忘記我們祖先留下的傳統和傳統帶給我們的溫暖。

這在中國生活的18年,老師和朋友給了我滿滿的愛,這樣的愛是很難用金錢來衡量的。把我在中國學到的東西還給更多的人,也是回報身邊老師和朋友的一種方式。

照片提供:金色刺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