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埔軍校,像曆史一樣很熟悉,它的正式名稱是"中國國民黨軍官學校",但由于其學校的早期位置位于廣州東南部的黃埔島,是以俗稱黃埔軍校。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反革命政變後不久就在南京,他把所有的機關都搬到了新的"首都"。
為了更好地指導黃埔軍校,他在南京重建了中央軍軍官學校,至今仍被稱為黃埔軍校,後來的學員也被稱為黃埔學生。
黃埔軍校在大陸時期共發行23期,前6期為中共友好時期合作期,其餘17期為蔣介石"清黨"之後。從這條分界線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黃埔在前六期中為什麼能造就這麼多大牌,但幾乎沒有人落後。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黃埔11日發行的新中國開國元少将李元。

李原名關俊彥,1917年出生于河南省關家店村,早年受過良好的教育,高中畢業後看到國家内外問題,于是1934年9月,筆從入口到11期黃埔。
此時,黃浦還不是速成班,李淵經過三年的軍事教育能力提高不少,他的畢業時間恰好遇上了日軍入侵中國,于是被派往國民軍第87師擔任特派軍官,随部隊參加了上海戰役。
第87師是國民軍的王牌,當時國民黨共裝備了三個德軍裝甲師,第87師是其中之一,是以成為上海戰役的主力部隊之一。
雖然是第一次上戰場,但李淵對心理沒有恐懼,他第一次經曆殺敵相當勇敢。原來他隻去第260旅傳達指令,給旅長陳延定堅守陣地。
他一到,日軍就上來了,兩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這是麗媛第一次看到日軍士兵,血肉飛濺的場面并沒有吓到他,反而激起了他的驕傲。他從身邊的人那裡借了一把步槍,然後瞄準了日本人,兩發子彈奪走了兩個敵人的生命!
李淵的初戰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個人的勇氣并不能改變大局,雖然上戰部隊擁有數倍的實力優勢,但最終卻慘敗,戰前第87師有3萬人,撤退到武漢,但隻有不到7000人,這仍然是數倍之後的總兵力, 這可以看出整體損失重。
也正是因為這場戰争,讓李淵看到了國軍的腐敗無能,讓他和餘青同志、廖斌的優秀友情有了分道揚镳的念頭。
也發生在武漢部隊休息期間,上級剛剛指令李淵和餘青兩人回南京彙報,就這樣,兩人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加入英勇抵抗八路軍!
在後來的回憶錄中,李淵寫了一些當時的心理變化:滬滬抗戰的第一手經驗,讓我對蔣介石的指揮能力産生了極大的懷疑。......是以,我們兩個人去南京除了下達指令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找八路軍辦公室,把我們介紹給延安。
沒想到八路軍辦公室已經搬走了,他們得先回武漢,然後等聊斌外面的訓練,然後三個人一起投八路。
1938年3月,廖斌在完成國外訓練後回到武漢,并立即同意了兩個朋友的想法,于是三人前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要求去延安。
他們第一次被接待的是羅榮輝,羅榮輝是一名士兵,是以戰争心态比統一戰線心理要好,他們被拒絕了。
三人沒有死,當晚住在辦公室附近,第二天早上又去了,這次是通過要求去見中共老董碧武。
董必武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們,聽了他們的呼籲後,說:"你們可以有這個想法我當然支援,但希望你們想清楚,陝北不比武漢多,那裡很窮,生活很辛苦。而且從武漢到延安要經過西安,沿途有很多國民黨特工,被抓到有殺頭的可能。這兩點,希望大家好好再來找我。
結果三個人都很果斷,說不用再考慮了,一定要去延安!看到他們有這樣的态度,董先生同意了。
經過近一個月的長途跋涉,他們三人來到延安,作為一個典型的革命有抱負的年輕人進入反大學學習。
進入反大學後,李媛的表現尤為突出,沒過多久就成為了一名班長,然後一個月入黨,三個月就成了抗戰老師,這種速度從他的能力中可以看出!
他在抗日大學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老師,但他仍然渴望在戰場上殺死敵人,是以他在1940年應他的要求去了基層。經過考慮,中央政府将李淵配置設定到第120師第359旅教學營,起初他隻是一名副上尉,直到抗日戰争結束時已經成長為一名營長!
日軍投降後,随第359旅進入東北,擔任東北民主聯盟軍獨立第3師第7團政治委員會委員,第10縱隊第29師第85團團長,參加了南河等三大戰役。 開元攻勢和黑山抵抗戰争。在解放戰争後期,他是第47軍第140師的參謀長。
誰能想到,一個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十多年的時間裡,一個國家軍隊的統帥就成為了解放軍的進階指揮官呢?這沒什麼,最傳奇的是在反美援助北韓時期。
47軍在北韓戰争時期備戰期間,47軍總司令曹立懷、政委周啟平經過反複考慮,決定讓原先擔任李國軍第140師團長。
但第140師有資格成為師長,資曆比李淵深深幾個,為了讓李淵把這個師上司好,47人已經從劉子雲、蔣克成、陳福章三個師長調來。
這些老幹部有其他職務後,第47軍先任命李淵為第140師代理師長,于是他和軍隊一起做好了,然後率領行軍!
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其實李遠也很驚訝,他後來感慨地說:從這次調整中可以看出我的組織關注和信任。我感到責任重大,隻有努力做好工作,才是不辜負上級上司!
到了北韓戰場,李淵并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他指揮部隊參加了第五次戰役、林錦江防衛戰、西海岸防衛戰等著名戰役。
在秋季戰役中,李淵率領全師對抗10倍于己有的美軍王牌部隊美軍彠騎師、美軍第3師,血戰90天後不僅堅守陣地,還抓住機會突破對方5~20公裡。在北韓戰争中,後來由日本土地戰争史研究學會撰寫,有這樣一段話:
"美國第1集團軍的損失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大,尤其是騎兵第1師的損失。與其他戰線不同,這裡的中國軍隊正在拼命地試圖堅守陣地。"這裡的"中國軍隊"是指第140師。
戰後,李淵受到志願軍指揮部的贊揚,第19軍司令員楊樂志也說:"我們要向各級他學習。
從北韓回國後,李淵被擢拔為第47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事學院,1964年晉升為少将,次年成為第47軍參謀長。後來,李遠還擔任湖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與李淵一起參加革命的兩個人後來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廖斌還做了蘭州軍區副司令員,餘青擔任桂林市首任市委書記,三人的感情延續了一輩子!這樣的友誼真的很感人。
李淵于2008年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
當時很多有抱負的年輕人都像李元将軍一樣,看到誰是真正的反日,是以選擇真正的革命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