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行政區劃(下)
渾源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太行省西部。屬于大同市。面積1968平方公裡。人口238,000。它有6個鎮和12個鄉。縣人民政府駐紮在永安鎮。西漢是這個縣的西部,是渭門的一個縣。東漢末期被抛棄。西津改建陸仙縣。北魏改為廬山縣,這是一個複雜的縣。北周垃圾。唐早為雲在境内,後分析渾源縣,因為它位于渾河的源頭命名,屬于頤州。五代唐朝改為渾元縣,後來又回到渾元縣。廖屬于穎州。金振軒兩年(1214年)在渾元縣。"俞同治":渾源國,"以渾元川為名"。蒙古到元四年(1267年)到蕪遠省,是同一條路。明和清屬于大同。1912年,該州被廢除為一個縣。1914年是一條大門路。1927年直轄山西省。1949年屬于察哈爾省,1952年屬于山西省北區,1956年屬于金杯特區。1958年與廣陵縣合并,1959年分裂。1961年在北碚區重新擁有,1979年在北碚區,1993年在大同市。位于北月亨山腳下。渾河、唐河、六合、大溪河、王千莊峪河貫穿境内。屬溫帶半幹旱氣候。農業生産以玉米、小米、荞麥、豆類、洋芋、油料等作物為主。它富含黃疸。礦産有煤、鐵、銅、金、銀、硫黃、螢石等。工業有煤炭、電力、冶金、機械、陶瓷、建材、電線、化工、酒類、紡織、藥材等。大笠公路和朔尾公路穿過縣界。景點有北嶽衡山、懸廟、元居寺磚塔、永安寺、栗園等。

渾源縣地圖
北越恒山
修道院
元居寺磚塔
永安宮
栗子公墓
山西省渾源縣中北部永安鎮。縣人民政府站。面積91.55平方公裡。人口118,000。鎮人民政府駐紮在河河和順北路,人口6.2萬。唐代五代從渾元縣開始,直到今天。1949年,它是渾元縣城,1958年作為該市的關公社成立。1972年,該鎮成立,保留了城市封閉的公社,并于1984年并入該鎮。2001年,張莊鄉并入,城關鎮更名為永安鎮。因為鎮上有永安寺。位于渾河上遊平川區。主要有玉米、小米、洋芋、豆類、蔬菜。有磚、農機修繕、柳樹技術、釀造、糧油加工、中藥、柴油機等工廠。碩緯,大竺高速公路穿過這裡。古迹包括衡山風景區、懸廟、永安寺、元居寺、栗夫墓、文廟等。
永安鎮地圖
孔廟
山西省渾源縣西部的西坊鎮。面積為56.19平方公裡。人口15,000人。西坊市人民政府,人口5555人。由于它位于縣城的西部,舊名是西茶館,後來發展成為一個小集鎮,更名為西坊市。1949年,是渾源縣第三區,1953年,西坊城鄉,1958年公社,1984年改鎮。位于渾江以南,北邊是衡山平川區。主要生産玉米、高粱、洋芋、小麥和亞麻。特色村鞭炮。有磚、農機修繕、農産品加工廠等。朔威高速公路就經過這裡。
西坊鎮地圖
山西省渾源縣西北部蔡村鎮。面積59.68平方公裡。人口13,000。蔡村鎮人民政府,人口9536人。因為這個名字。1949年,是渾源縣第八區,1953年是蔡村,1958年是公社,1984年。位于渾河谷北緣,半川半丘陵地區。主要玉米,小米,洋芋,高粱,豆類,亞麻。有煤礦、磚、農機修繕、農産品加工、陶瓷等廠礦。偉大的道路穿過這裡。
蔡村鎮地圖
山西省渾源縣東北部沙嶼鎮。面積177.78平方公裡。人口25,000。鎮人民政府駐沙岐,人口3120人。以其地貌特征命名。一種方言,意思是低抑郁。明洪武七年(1374年)成立巡檢部,并建起了城堡。1949年為渾源縣第五區,1953年在沙軒鎮成立,1958年隸屬楊莊公社。1961年,它被建立為Buckwhegawa公社,1983年它被轉換為Shayu公社,并于1984年轉變為城鎮。楊莊鄉成立于2001年。位于恒河山北部的丘陵山脈。主要玉米,洋芋,小米,荞麥。專科黃疸。煤、鐵和磷都很豐富。有煤礦、磚、農機修理等廠礦。朔威高速公路就經過這裡。
沙峪鎮地圖
山西省渾源縣東南部的王莊堡鎮。面積189.5平方公裡。人口17,000。鎮人民政府駐紮在王莊城,人口1.3萬。因為王家莊的名字,站的名字又建了一座城堡,是以得名。1949年,它是渾源縣的第六區,1953年在望莊堡鄉成立,1958年改建為公社,1984年改建。2001年,西河口成立。位于衡山南麓,丘陵山脈。主要生産玉米、小米、榛子、洋芋、豆類,并生産杏、桃、蘋果、葡萄。偉大的道路穿過這裡。景點包括唐頭溫泉。
王莊堡鎮地圖
唐頭溫泉
清磁窯鎮,位于山西省渾源縣中部。面積158.87平方公裡。人口 1.9.清朝鎮人民政府磁窯,人口1845人。因為陶瓷燃燒曆史悠久,故名。1949年,是渾源縣第四區。1956年在清磁窯鄉成立,1959年并入大型磁窯公社,1971年被指定為綠瓷窯公社,1984年改鎮。2002年,森林農場成立。2021年,大型磁窯鎮并入該鎮,并改為綠磁窯鎮。位于北橫山主峰南麓石山地區。主要生産洋芋、荞麥、豆類、亞麻。有發電廠,煤礦,化工,陶瓷和其他工廠和礦山。陶瓷是有名的。偉大的道路穿過這裡。有著名的"橫山18景"。
橫山十八景
左雲縣,在山西省西北部,南側長城,北臨内蒙古自治區。屬于大同市。面積1314平方公裡。人口118,000。下轄3個鎮、6個鄉。縣人民政府駐蜀縣。西漢時期的梧州縣,是渭門縣的一個縣。金廢料。北魏集武周縣,屬縣。浪費。明洪武26年(1393年)成立朔尾鎮,後廢除;永樂七年(1409年)成立大同左衛;正統十四年(1449年)将雲川魏遷到這裡。清順治七年(1650年)合并兩魏改左雲衛。閻政三年(1725年)除名魏建縣,稱左雲縣,統治現址。1914年屬流明路,1927年直屬山西省。1949年,它是察哈爾省北部的一個特區。1952年,它是山西省的一個特區。1958年,左雲、右禹二縣和左雲縣,屬于金杯特區。1961年,兩個縣被劃分為特區。1967年,它位于城市的北部。1993年是大同市。它位于陝西黃土高原的東北邊緣。十裡河、七磨河、元子河、淤泥河貫穿境内。屬溫帶半幹旱氣候。農業生産以糧食、豆類、荞麥、洋芋、油料作物為主。礦物包括煤、粘土、石灰石等。工業有煤炭、化工、建材、電力、機械等。109國道,石梁路穿過這裡。古迹包括明長城、漢墓群、佳家窯遺址等。
左雲縣地圖
明長城
山西省左雲縣中西部的雲星鎮。縣人民政府站。面積134.07平方公裡。人口為58,000。鎮人民政府駐紮在左雲縣南大街,人口5萬。西漢是梧州縣的統治。北魏是吳州縣的統治。清裕政三年(1725年)開始統治左雲縣。1949年是左雲縣市,1953年成立關鄉市,1958年改公社,1976年分為鎮和市閉公社,1984年分為鎮和鎮,1990年合并鎮。2001年更名為雲星鎮,因為古為雲州,取了振興的意思。位于十裡河中間的黃土丘陵峽谷地區。主要生産荞麥、小米、洋芋,富含麻、蔬菜。有煤礦和磚,電瓷,建材,糧油加工廠。109國道,石梁路穿過這裡。
雲星鎮地圖
山西省左雲縣東北部的廬山鎮。面積為54.32平方公裡。人口6665。鎮人民政府駐廬山,人口1343人。它以位于山上的位置而聞名。1949年,隸屬左雲縣第三區。1953年,我們成立了達勒山村,1958年,我們成立了小公社,1984年,我們改變了玉爾山鎮。位于黃土丘陵地區。主要生産荞麥、洋芋、豌豆,富含亞麻。有煤礦,石灰和其他工廠。用于該縣的新工業和礦區。有一條專門用于燕山煤的鐵路運輸線路。道路通達通、左雲等地。
廬山鎮地圖
商鋪灣鎮,位于山西省左雲縣中東部。面積105.18平方公裡。人口10,000。平濟寺鎮人民政府,人口587人。因為它位于河灣,有人在這裡開了一家店,定居成一個村莊,是以得名。1949年隸屬于左雲縣第四區,1953年成立店灣鄉,1958年改經營井溝公社,1984年改店灣鎮。2021年,窯鄉将被合并。位于黃土丘陵地區。主要生産荞麥、小米、榛子、洋芋,富含亞麻。煤炭資源豐富,為縣級煤炭開發區。張家墳墓上有一條煤炭運輸鐵路專線。高速公路向左邊的雲層開放,同樣的土地。
鋪灣鎮地圖
山西省左雲縣北部三屯鄉。面積236.9平方公裡。人口13,000。三屯鄉人民政府,人口946人。龍青三年修建三屯堡,地形關鍵,為北側邊界,屏障左雲。1949年,屬左雲縣第一區,1984年,三屯堡公社改為三屯鄉,2000年,漢芳塔鄉和陳家窯鄉合并。位于黃土丘陵地區。主要生産玉米、小米、高粱,富含大麻。花崗岩、玄武岩、紫砂岩等資源豐富。210省道通過這裡。與山漢墓、第12窯大屠殺遺址、第8路軍第129師北抗日路路過路師所在地及賀龍師長關湘有關紀念碑,關湘應居住三村政委舊址和荒山環馬老巢, 天嶺風景名勝區。
三屯鄉地圖
天嶺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