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德軍事文選》黃陂東陂兩次戰役偉大勝利的經過與教訓①

一、過去的戰鬥

敵軍"内向"軍的戰略計劃如下:

陳城(2)作為中央道路總司令,以福州為中心,指揮三縱隊,共十個師,在作戰線外,進入聯合打擊的戰略方針,對我利川、建甯、泰甯進行包圍和攔截。

他的政策實施:

趙冠濤(3)為第三縱隊隊長,指揮五、六、九、七十九師四個師,由錦溪出軍利川攻線,在吉安、李區抵抗我軍主力。

吳啟偉(4)擔任第二縱隊隊長,指揮第14、10、90師三個師,由南城、南風出港一方打我李、健、泰并攔截我回家的路。

羅卓英(5)擔任第一縱隊隊長,指揮第11、52、59師三個師,由易黃、樂安從甯都、廣昌出來,阻擋我的主要紅軍傳回,并深入蘇軍進攻我的後方。

這個新的戰略計劃是我在李、建、泰新宿地區取得勝利的結果。敵人認為從戰略上劃分新的蘇維埃地區特别有利。

我的紅軍主力被利川攻打南豐後,敵人的政策沒有改變。我主力部隊從南風沙拜(6)、到紅十一軍從新風街過河到利川,任務是壓制敵人的第三縱隊,并混淆其第二縱隊,仍将敵人引向康都方向,我的主力部隊向廣昌、羅口西,敵人還不清楚我的行動, 其原始政策保持不變。

這一時期,我們随主力向西移動,迅速突破敵軍主力第一縱隊的三個師,敵是我軍最危險的縱隊之一,于是決心向東,黃軒前進迎擊敵軍。

2月27日,我軍出其不意,在登仙橋、莫羅嶼、和源、黃璇等地攻擊了第52、59師,随後實作了第52師的殲滅,第59師摧毀了4個團,敵軍2個師長(7)被空前大勝俘虜。

這場勝利導緻敵方公路軍的戰略立即發生變化,後者改變了第二和第三縱隊,以增援易黃援助隊。當敵人到達邑黃時,我軍赢得了撤退,敵人随後重新計劃了進攻。

新計劃是:

首先,将三列縮減為兩列,将分為聯合戰略,将兩列重疊作為中間突破戰略。

羅卓英還是第一縱隊隊長,指揮第十一師、第五師、第九師三個師的後縱隊。

吳啟偉仍然是第二縱隊隊長,指揮前縱隊的第14、第10和第90師。

以79師首一黃,六師守衛福州。新方案的實施是由東軒、黃軒經新豐市、甘竹直接拿下廣昌。

前後兩列重疊,有六個師配備縱深行軍,長路服役三天以上。敵人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一點,而隻是試圖突破我的紅軍戰線,占領廣昌,尋求政治影響力,以使廣東、福建和左右兩軍推進,達到圍攻的效果。我們的戰略是按照每次擊潰的原則,紅十一軍在經過四個師後,即在切斷敵軍縱隊兩個師(第11師和第9師)後,壓制并吸引其前進縱隊向東移動。3月21日,當敵工頭到達甘竹,相距90英裡無法獲救時,我摧毀了敵11師在東珠、草太崗、黃柏山、廬山等地的大部分,隻留下一批人,并消滅了第9師和剩餘的第59師。那是一夜,殘餘的敵人趁着夜從黃軒撤退,敵人的第一縱隊也撤退到南豐,兩個進攻計劃被打破,然後赢得了東宣戰役繼續獲勝。

二、紅軍戰術的主要原則

紅軍戰術的主要原則是快速、秘密和堅決的,這一次執行得很好。

南豐圍城戰後,紅十一軍東下迷惑敵,如期到達,敵誤以為我的主力向東移動到利川,而我的主力實際上向南和向西移動,很快到達目的地。在邊區作戰中,敵人總是不知道我的主要陣地在哪裡。擁有數以萬計的大規模紅軍行動,可以做到敵人出人意料地攻擊敵人,這就證明了秘密,也制造了一場大部隊進攻的戰争案例。紅軍的堅定,比以前更好,與敵人接觸一個勇敢而堅決,反複沖鋒,白刃戰十多次,一路打到最高峰,在很短的時間内,非常簡單地消滅敵人,為紅軍戰術最好的例子。

三、配合戰争

遊擊隊、獨立師、獨立團和地方工作與紅軍一起,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

我軍特别重視遊擊戰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獨五師"的活動較為廣泛,"唯四師"與"易黃"、"樂安"、"永豐"、"南光"獨立團和小型遊擊隊,活動量相當大,摧毀敵方交通、橋梁、重磅、迷惑敵、恐吓敵等,都取得了可觀的成效。自紅二十一軍向北進軍以來,遊擊戰與紅軍主力作戰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東宣、黃宣戰役前後,遊擊隊的作用非常好,敵52、59師由莉安推進,前後兩側被我的許多小遊擊隊包圍,當我的主力進攻時,敵人還是被誤認為是小遊擊隊,進而造成了紅軍主力敵人的勝利。

在戰鬥中,我的遊擊隊等參加了敵方的戰鬥,他們很高興得到俘虜和槍支,槍支,子彈和自動步槍;戰鬥結束後,敵人遇到遊擊隊,誤以為是紅軍主力,一步一步地防禦,每天紮營,占領陣地,疲憊不堪。在這一點上,遊擊隊更加活躍。

軍區和地方紅工作雖然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做了一些,群衆站在我身邊。東玄和黃璇被徍煌縣的蘇埃及獨立團占領,堵住了消息,決定性地區沒有反動勢力讓紅軍難堪,給了紅軍這些有利條件。

四、任意行的自動性還缺乏

在黃琦之戰中,我們指令主力從左到右迅速解決敵軍第52師和第59師,從左到右攻擊易黃協助的部隊,即繼續消滅蕭謙的第十一師。我們的企圖已經定向,但我的主力部隊在27日與敵人接觸,即解決第52師團長已被俘虜,第28師在上午9點解決戰鬥,第52師隻有一個團撤退到大華山,并被我的第21軍包圍。在這段時間裡,上級的意圖是能夠機動,用主力迅速複制右翼敵人的右後方,這是非常有利的,不僅28日能夠全部解決右翼團隊的戰鬥,也就是說,3月1日對陣敵人的第11師也是最有利的。但我的一支主力部隊隻派出了第21軍的一部分增援部隊去解決大華山團的一個,其餘的則集中待命。我的另一部分主力,雖然已經推進了任意行動,追敵已經到達右翼前線,其實也協助了右翼軍,但并沒有西源59師的一個團和無線電隊,軍事需要等殘餘敵人消滅,那就是: 陣型的回歸,因為來來回回的路,也錯失了這個好機會。

3月1日,我軍攻破了敵的兩個師,敵第十一師到達河口增援何元,這是消滅敵第十一師的好機會。但是我的主要軍用飛機不足以提前将部隊轉移到右翼,并且由于無線電傳達了3月11日11點的第11師的指令,即中午之後到達,是以錯過了時間,是以沒有進行全面攻擊。第二天,敵軍第二縱隊和第三縱隊的增援部隊到達了河口,我再也無法進攻,不得不退出戰鬥。

這項軍種的教訓是,我們堅決執行指令是最近取得的進步,但各級指揮員沒有上級企圖發揚大刀闊斧地完成各項任務,是一種缺陷。

服從指令和打破界限之間沒有沖突。它決不能被誤認為是挑釁的指令,也不應該機械地執行,機器斷斷的任意路線不應該被抛棄。在戰鬥秩序中,野戰指令反複表示:紅軍絕對執行指令,同時發展有機任意自動。我們應該從這個教訓中吸取教訓,赢得一切。

東方之戰也缺乏任意處置。在敵軍第11師全部撤退大部分武器後,第59師的殘餘部隊之一也被戰敗的士兵擊潰,一人被解除武裝,敵軍九師援軍中的一人也被擊潰,被我軍解除武裝,此時敵人的恐慌混亂已經到了極緻。但前線指揮官無法進行最大的機器突破,去追逐,去攔截,去威脅對方撤退的敵人。到了傍晚,敵人已經夜裡撤退了,當時行動非常困難,而且沒有用火力破壞和派兵追擊,使敵人被徹底摧毀,這樣我就用少量的部隊和可以消滅更多的部隊。

可惜的是,幾個敵人的好機會已經完全錯失了,讓敵人第9師、第11師的殘餘能夠歸還給彜奕。

五、溝通不真實

山地作戰聯絡本質上是困難的,但是我們的通信工具并沒有充分利用來克服這一困難。例如,無線電通信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多發電,天空和電力的幹擾如此之大,以至于緊急指令無法按時到達,無線電和指揮站點分開且相距甚遠,有時在行動中,是到3月11日總攻擊敵11師的指令, 許多部隊在中午之後收到,因為各部委沒有共同努力消滅敵人的第11師。其中一個原因是通信延遲。

這是我們最近完全依賴無線電通信作為主要工具并放松使用其他通信手段的最危險的現象之一。無線電最容易出現麻煩和洩露秘密。

有線電話是最适合指揮的工具,但各級通信不能按時建立,導緻東玄之戰,黃軒不能及時指揮。旗幟語言在山區也有相當大的作用,但通常沒有經過充分的訓練,這兩種服務都沒有被使用過。

通過步行通信發送的報告,訂單和通知按時以書面形式傳遞。

六、清理戰場,處理戰後事務疏忽

負責打掃戰場的同志也有遊擊的習慣。拿起你需要的東西,其餘的都不在乎。舉起輕機槍,不要使用重機槍。有的撿起新的,丢棄舊的。有些人收集個人需要的零件,而不管整台機器如何,并且被損壞,以至于每個被扣押的戰利品都不完整。

黃琦服役期間,右翼軍方也有一部分機槍、迫擊炮、步槍彈殼沒有收集到,雖然是由于敵人的擔憂,但如果能及早注意,也不會暫時放棄。

東宣戰役,戰後的第二天,部隊報告說,清洗戰場已經完成,但第三天派出大量人員清理戰場,結果清洗了一周,撿起了一千多件重擔的戰利品、步槍、馬槍、手槍、彈槍、機關槍、 迫擊炮已經有大量的子彈,子彈、子彈殼中的無數種。

由此可見,我們的同志們還沒有注意到,戰利品是目前紅軍最大的補充,就是小件,也就是子彈殼,也是非常需要的。對囚犯處理不當也是一種遊擊習慣。抓捕大量俘虜在一段時間内并不容易處理,但像往常一樣要釋放金錢。黃琦以鮮血換取勝利,俘虜了1萬多人,然後釋放了大部分,隻有3000多人。包括旅長、團長在内的許多反動軍官混入裡面放手,這是一大損失。我們把俘虜放了回去,敵人很快又組織起來,拿着槍,兩三個月後又來為農民群衆工作。這種做法确實有助于敵人。

東宣戰役吸取了前人的教訓,沒有放過一個俘虜官兵,反動的第11師可以說是全部消滅了,除了死傷人員外,逃生的不多,這樣就不容易恢複建制了。我們加大了政治工作力度,使一些戰俘成為紅軍,其餘的分散到别處,具有更廣泛的政治意義,更加徹底地摧毀敵方組織。

注意

(1)1933年2月至3月,朱德、周恩來指揮紅軍,在黃璇、東宣地區,采取集中兵力殲滅敵人的政策,消滅敵人的三個師,粉碎了敵人對革命中央基地的第四次圍攻。為了總結這次反"圍攻"的教訓,朱德寫了這篇文章。全文有八篇,其中隻收錄了六篇。

(2)陳誠,時任國民黨軍第18任司令員。

(3)趙冠濤,時任國民黨軍第八軍軍長。

(4)吳其偉,時任國民黨軍第4軍司令員、第90師師長。

(5)羅卓英,時任國民黨軍第五任司令員。

(6)1933年國中央革命基地第四次反"圍攻"前夕,中國共産黨臨時中央委員會和蘇維埃地區中央局多次指令周恩來、朱德等紅軍前進,俘虜國民黨重兵守城——江西南城、南豐。周恩來、朱德等人在實踐中意識到,在當時的條件下,指令是錯誤的。他們向黨中央、蘇維埃地區總局提出了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的政策。同年2月4日,蘇區中央局提出的新方案,仍然堅持紅軍進攻南豐。在這種情況下,周恩來、朱德等人按照中央局的指令,按照初衷,向黨中央、中央局作了報告,一方面準備進攻南豐,另一方面,準備在敵人增援時發動進攻。自2月9日起,紅軍從利川及周邊集結區進軍南豐。12日,紅軍包圍南豐,黃昏後對敵方發動全線進攻,結果整夜激烈戰鬥,敵方不到一個營,自己的傷亡人數卻超過300人。這時,周恩來、朱德等人根據敵人的死亡幫助和營救敵人的三種方式做出了正确的判斷,決心為南風的進攻而進攻南風。13日夜,紅軍主力從南豐撤退,秘密轉移到南豐和麗塔以西地區,部署伏擊敵援部隊。22日,它被轉移到東峪和洛庫地區。這一重要決定導緻敵第52師和第59師在2月底的黃宣之戰中獲勝。

(7)指國民黨軍第52師師長李明、第59師師長陳世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