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順樂教授(右)與黃明新教授
今天(1月2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新聞:中國風濕病學創始人之一、著名風濕病學家、仁濟醫院終身教授、上海市風濕研究所名譽所長陳順樂教授,因治療無效,2021年1月23日0時30分在仁濟醫院去世,享年89歲。
陳順樂,1932年2月出生,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導師,上海風濕病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風濕病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終身教授,國家藥物臨床研究基地風濕免疫學主任,澳洲風濕病學會名譽會員, 《狼瘡》《臨床風濕病學》等英文雜志編委會。曆任中華醫學會風濕學會副會長、上海市醫學會副會長、上海醫學會風濕分會會長、亞太風濕病聯盟主席、美國著名風濕病雜志《關節炎風濕病(中文版)》主編、上海醫務常務副會長。
陳順樂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濕科和上海市風濕研究所的創始人,主持建立了中國最大的狼瘡核心家族遺傳資料庫,并創立了PMC小劑量免疫抑制劑聯合療法,以提高療效,同時減少副作用。他的團隊與婦産科醫生合作,打破了生育禁令,使狼瘡患者成為母親不再是奢侈品。
他主持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研究課題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200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出版SLE專著1部和衛生部《十一五規劃》國家醫學研究所學生規劃教材1本。
陳順樂教授注重人才培養,先後主持了多場國内外學術會議,特别是"第八屆國際狼瘡大會"的成功舉辦,确立了仁濟醫院風濕病學科在國際狼瘡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也推動了風濕病在中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發展,為廣大狼瘡患者帶來了希望。
陳順樂教授曾被國際同行譽為"中國狼瘡之父",先後被授予美國風濕病學會碩士、亞太風濕病學家聯盟大師獎、中國風濕學會"突出貢獻獎"、衛生部先進工作者、上海市模範勞動榮譽稱号、上海玉才獎、上海市十大發明家、上海市十大職工科技創新稱号 等多項榮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幾千歲的陳順樂教授感動了子孫後代的心,仁濟醫院風濕病醫生李佳回憶道:
用長鏡頭拍攝天狼星
深悼念我國著名風濕病學家陳順樂教授
他是仁濟風濕病的先驅
他是中國風濕病的向導
他是世界知名的ACR大師,APLAR大師
他是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之父"。
主持制定中國首個SLE診斷标準
他形成了風濕病學中最早的MDT。
他建立了最早的風濕病學資料庫
他上司了風濕病學的首次基因發現
他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風濕病研究所
第一個狼瘡健康俱樂部...
見面時,他是那個總是微笑着握手的長輩。
當他感到困惑時,他是一個經常照顧自己的導師
生病時,他總是一個值得信賴的醫生
他是一個先驅者,一個建設者,一個培育者。
他一生都在努力工作
關注仁濟風濕病老父親
"健康,競争,漂亮"
正是他的仁慈使他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最大的夢想
從"克隆選擇"到仁治風濕病
黃浦江山東省中路145号仁濟醫院所在地,有一座80多年的風雨穿過小磚紅建築,陳順樂在這裡工作了半個世紀。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所擔心的,仍然是仁治風濕病的未來。
時間悄悄地流逝。
在堆山密布的辦公桌上,陳順樂翻出了《自身免疫過程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手寫譯本,封面寫着"陳順樂譯于1963年夏天"。他的思緒可以追溯到50年前的春天,當時澳洲學者麥克法蘭·伯内特創造性地提出了"克隆選擇論文"并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開始在世界各地進行。黃明新和蔣少基教授親手将英文文獻交給陳順樂,這是一本70頁的小冊子,将他的兩位醫學前輩的見解和熱切希望放在仁子風濕病的種子上。
1979年,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成立,免疫學專家于鶴教授任第一任所長,黃明新任第二任所長,蔣少基任副所長兼臨床免疫學研究室主任,陳順樂擔任副所長并主持日常工作,很快,臨床免疫學研究室的風濕病學科成立。當時,隻有三名從業人員和八張床。
這是中國最早的風濕病科室。
陳順樂選擇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作為風濕病的主要方向,風濕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影響全身多個器官,病變複雜,治療困難,死亡率極高。當時,中國沒有對SLE發病率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國際上普遍認為中國狼瘡患病率高,病情嚴重。陳順樂利用自己在澳洲墨爾本大學學到的知識,建立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實驗室檢測平台,并通過自主研發,首次在國内建立了可泵送核抗原(ENA)抗體譜和抗心磷脂抗體檢測技術,使SLE診斷有充分依據。
随後,他利用這些技術對上海紡織勞工32668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SLE患病率為每10萬人中有70人,每10萬女性中有113人,據推斷,中國有100萬名SLE患者,該病主要為輕度和中度。研究結果被寫成中國醫學生的教科書,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美國風濕學會會長Bevra Ham教授熱情邀請陳順樂進行學術演講,成為終生的朋友。
陳順樂在治療中發現,雖然高劑量的激素有利于控制病情,但帶來了許多副作用,藥物誘發的并發症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品質。經過思考和論證,他提出了"PMC"治療方案,用小劑量的甲烷甲氨蝶呤激素和氯喹治療輕度和中度狼瘡患者,無需内髒勞損,這一方案已成為SLE患者的經典治療方法,大大提高了生存率,并使許多患者能夠正常生活和工作。
同時,陳順樂環顧上海,他注意到那些有着單一風濕病治療傳統的醫院,他從仁濟出來,和紐波特區醫院合作進行系統性硬化症的研究,和光華醫院合作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他和同僚顧月瑩參加了這些醫院的門診治療, 房間和疑難病例讨論,也給國外風濕病領域的進展到這些醫院,國外專家做講座和業務交流。
這些合作拓寬了他的視野,提高了上海風濕病的診療水準。這些留下的足迹,記錄了風濕病在中國的發展軌迹。
自1982年以來,他一直在上海舉辦風濕病教育訓練課程。由于國内風濕病學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老師,他邀請了各個領域的專家來講授該領域和風濕病相關内容,骨科教授講授關節的結構和功能,病理學教授講授結締組織病的病理變化,免疫學教授講授風濕病自身免疫,放射學教授講授X射線診斷, 皮膚科教授談風濕病相關的皮膚損傷,眼科教授談風濕病眼睑,關節炎康複教授...短短幾天,黃明新、蔣少基、陳順樂、石守義、陳仁軒、張佩蒂、王永玲、蔣培玲、蘇立德、郭文正等十幾家科研院所和醫院26位專家均應運而生,為上海風濕病學的啟蒙普及打開了大門。從那時起,建立了各個醫院的風濕學科。
同時,他舉辦了多期國家級課程,推廣風濕病實驗室診斷技術,提高國家風濕病診斷水準。1988年,他制定了我國SLE診斷标準,經中國27家醫療機關相關部門驗證,并于1982年确認比美國ARA标準更有利于SLE的早期診斷,并被采納為國家标準,列入醫學院校教科書。
陳順樂的眼光不止于臨床,他很清楚基礎研究的進步對臨床作用的巨大推動,在20世紀90年代,當分子遺傳學研究剛剛在國際社會掀起一股熱潮時,他花了很多錢引進裝置,并培養了一批分子遺傳學研究人才, 讓仁濟風濕病在這個領域走在國際前列。他的研究團隊也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最著名的研究風濕病遺傳學的團隊。
1999年,對仁濟風濕病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10年生存率從20世紀60年代的25%提高到84%,18年生存率達到70%,躍升至國際先進水準。
2000年,仁濟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現代風濕研究所。
2002年,仁濟成立上海風濕病臨床醫學中心。
2005年,出版了系統性狼瘡,這是亞太地區的第一本SLE專著。
2007年,仁濟建立了"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轉化研究綜合技術平台"。
2010年1月11日,陳順樂走進人民大會堂,從國家上司手中接過第十四屆仁濟風濕病科學技術獎證書,《系統性狼瘡的發病機制與臨床治療技術》榮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咔哒一聲就記錄了激動人心的時刻,這張照片,他挂在辦公室裡,成為他自己的不斷鞭策和靈感。
"你真的建立了一個世界級的風濕病學家,受到世界各地同行的尊重。在仁治風濕病學30周年之際,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Eng M Tan教授,一位着名的自身免疫專家,被稱為"自身抗體之父",在一封賀信中寫道。
同樣成為國際風濕病領域靈魂人物的陳順樂,作為中國人,首次當選為亞太風濕病協會聯盟主席,被美國風濕病學會授予"ACR大師"榮譽稱号,并榮獲亞太風濕病學聯盟"大師"獎。
他不僅擁有榮譽和證書,離千裡不遠處的病人、風濕病診所和病房熙熙攘攘,證明了他的辛勤付出和努力,風濕領域"南有仁濟",而且用人們的口碑遍布五湖四海。
一百朵花填滿了春天的花園
2003年,一個名詞問世——格羅佩克合作組織。
簡稱代表仁濟醫院的六個科室:婦科、放射科、骨科、兒科、内分泌科、心内科,都是風濕病學中聯系最緊密的科室,陳順樂成立該組織,希望通過跨學科合作促進風濕病的發展。它還促進了各個學科的發展。
在陳順樂的診所,他經常遇到來自女性SLE患者的同樣問題:"我能懷孕嗎?看着病人緊張而期待的眼神,陳順樂總是笑着說:"當然,但懷孕的時候,要聽我說。"病人松了一口氣,但他們不知道這位已經是白人的老醫生要為這個承諾付出多少代價。
在狼瘡治療過程中,懷孕被認為能夠加重病情,是以傳統醫生一般不建議患者生孩子,而在中國這個有着傳統"不後大"意識的國家,不孕症在患者心中承受的負擔和痛苦更多。風濕病和婦産科攜手合作,經過不斷的嘗試和努力,終于實作了零的突破——1992年,第一個SLE患者的嬰兒倒在了地上,從此,SLE不再是分娩的禁區。陳順樂總結并提出了SLE患者孕前疾病緩解标準,為臨床醫生的治療決策提供了參考。
每周在風濕科的放射科舉行疑難病例解讀會,骨科積極參與終末期患者的關節炎手術治療,心動科加入風濕病相關肺動脈高壓的診斷和研究...這些合作使格羅佩克部門迅速發展。放射科出版了國内第一本風濕病視訊書,兒科設立了風濕病病房,治療兒童風濕病成為仁濟兒科的特點,而傳統的婦産科,也因其治療不孕症和高危妊娠而享譽全國。
陳順樂的心,不僅承載着仁慈,更承載着整個中國的風濕病。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風濕科主任黃琦是1991年陳順樂與世衛組織聯合舉辦的上海國際風濕病新進展課程的學生,他說:"陳教授不僅在自己的科室按照國際标準進行了前沿研究,還緻力于基礎免疫學和臨床免疫學的全國推廣, 臨床風濕病知識...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外來風濕病的窗戶,為中國年輕一代的風濕病學家搭建了一個與世界接軌的平台。"
陳順樂舉辦國際國内學術會議,舉辦國家教育訓練班和研讨會,協助兄弟醫院設立風濕科,将年輕人送往國外學習新理論、新技術......在系裡,那些熱心的年輕人現在已經聲名鵲起,而風濕教育點火的星星,早已在中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
"一朵花本身不是春天,花園裡盛開着一百朵花。當上海,當國立醫科大學和醫院風濕病學科相繼發展時,為了真正迎來風濕病領域的春天。"陳順樂說。
想要更上一層樓
"團結自律,創新"是陳順樂的座右銘,也是風濕科學的培養。"我先照顧好自己,"他笑着說。
盡管時間長久遠,他依然是那個注重生活品質的人,被他的學生昵稱為"老克勒",以及他對醫學的無盡追求,就像他的生活方式一樣,精益求精。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參與系統性狼瘡的原因:"系統性紅斑狼瘡是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要求醫生具備所有内部科學知識,并将基本理論與臨床經驗相結合。研究SLE可以提高對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認識和診斷,一個好的狼瘡醫生,必須是一個好的風濕病學家。"
一個好醫生還應該做什麼?
"HCP",這是陳順樂的回答。這個縮寫代表了"健康、競争、漂亮"這三個字,不僅讓患者擁有與健康人相同的生活,更要擁有美貌和參與社會競争的能力,這是陳順樂的夢想。
因為這個夢想,他提議成立SLE醫療健康俱樂部,與運動醫學專家合作,建立狼瘡運動健身流程和評估标準;
由于這個夢想,他提議在職業生涯之初建立一個标準化和可持續的風濕病學家資料庫。
國外患者人數遠不及國内,但臨床醫學研究水準處于前列,完善的資料體系不可或缺。陳順樂很早就意識到資料庫的重要價值,他希望病人在仁濟有一個家。
從原來的手繪随訪表,到現在的電子資料庫,從沒有經驗的記錄儀,到海外資料庫研究返校主任醫師,從風濕病獨立樣本庫,到上海風濕資料平台......一份檔案記錄了患者的每次發病和緩解,一批樣本記錄了風濕病學家的汗水,一張圖表揭示了緻病分子和發病機制,這些臨床資料和樣本已成為風濕病的堅實支柱。
因為這個夢,他希望有一天能告訴病人,"你基本上已經痊愈了。"
系統性紅斑狼瘡被患者稱為"血癌",疾病得到緩解了多少次,複發了多少次。在無數風濕病學家的努力下,患者與疾病一起生存的經曆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然而,終身用藥卻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在對SLE患者30年的随訪中,陳順樂發現,一些患者自停後仍能保持長期穩定,這讓他有了新的想法:維持這些患者的穩定性涉及哪些因素,哪些因素可以預測疾病的複發?如果這些分子确實存在,它們可能能夠通過靶向治療使患者更好地遠離疾病。于是,帶着他白發,和他的繼任者,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祖國醫學上,SLE被稱為"蝴蝶病",陳順樂希望他的病人,像一隻美麗的蝴蝶,掙脫疾病的束縛,在自己的生活中翩翩起舞,飛翔。這是他一生的夢想,也是這位177歲醫生的希望。
外灘的景色随着歲月而變化,燦爛的燈光依然存在。我們依稀聽到——仁濟醫院古老的木門吱吱作響,推門進去,是24歲的陳順樂的心情,是青春的美好歲月......當時,他并不認為幾十年後,是自己打開了仁濟風濕病的大門,也引領了中國風濕病走向世界舞台。
在陳順樂教授就醫50周年之際,鐘南山院士揮舞着他的話:"綠雲是白與霓虹,是長鏡頭小天狼星。"
這,不僅是陳順樂的一生,還有黃明鑫,是蔣少姬,是仁濟所有明星的主人,默默追求着學生,以及仁濟藥的靈魂代代相傳。
作者:唐文佳
編輯: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