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泉水叮咚融入大河澎湃!文化濟南書寫燦爛黃河篇章

作者:愛濟南新聞用戶端

黃河不僅是一條天然河流,更是一條人類河流。輝煌的文化是母河最深厚的遺産和内涵。

泉城濟南,水源、枕水、生活,黃河一直對城市有着特殊的意義。濟南,這個位于黃河流域中心的城市,正試圖使黃河文化成為城市文化最厚厚的基礎。

中共濟南市委、濟南市人民政府近日印發《濟南市黃河流域生态保護與高品質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強黃河文化遺産體系保護,深入解讀濟南黃河文化的豐富内涵和價值, 延續曆史脈絡,傳承文化基因,規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園,推動黃河文化創意轉型創新發展,講述濟南新時代的"黃河故事"。

黃河文化不是曆史的固定,而是不斷向前發展,在不斷湧現的新文化類型和内容中。數以千萬計的濟南兒童,正充滿熱情,士氣高漲,描繪出屬于"裕華秋季彩圖"的新時代!

9區縣,黃河文化不同

黃河濟南段流經9個區縣,長約183公裡。幾千年來,衆多文化遺址、名人轶事、傳說、小青江文化等相加,使濟南黃河文化濃厚而豐富。

從平陰縣的東阿鎮到吉陽區的仁豐鎮,每個區、縣都有自己獨特的黃河文化,擁有許多自然和文化景觀。

平陰,千年的古縣,自古以來,有無數的曆史文化事迹和文物,到了現代,建成了許多與黃河有關的項目和文化事業。古代文物包括紹莊村千年古村、平陰永濟橋、文寺、辻平山多佛塔、平影牆群、雲翠山南天觀建築群、東玉南崖建築群、仙子嶼建築群、洪範池龍王廟、原轉村連故居、平陰四山崖石雕等,現代有平銀1030黃色工程, 平陰黃河路大橋、山東黃河玫瑰湖國家濕地公園、平陰黃河大廈等現代黃河文化建立築。

繼續向東北方向,黃河流經長慶區,建立的黃河文化廣場是目前長慶極具吸引力的遊客,展示黃河雄偉的新景觀。還有卧龍嶼、蓮台山、陸雲湖等也是令人陶醉的自然景點。

在文化景觀方面,長慶區也十分豐富,擁有"海中第一塑"的千年古紮林岩寺、齊長城、道教聖地五峰山、郭氏寺、雙法山漢墓等,都是得天獨厚的曆史文化資源。

濟南市黃河口的另一邊是濟陽區。黃河經濟楊5個鎮(街)73個村,江道56.5公裡,路堤60.7公裡,是黃河下遊唯一毗鄰黃河區和縣最長的中心城區。幾千年來,濟陽以其水而聞名,伴随着黃河。2500年前,孔子遊曆濟陽,學習音樂,留下了"兒子在齊文,三月不知肉的味道"的千古言。

目前,濟陽加快建設漢三廟、劉太子遺址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在黃河以北建設特色文化大隊工程。黃河風情帶、陸氏故居和濱江旅遊區的建設也在進行中。此外,濟水陰博物館、黃河健身公園、吉電保險等也是濟陽黃河非常重要的文化載體,而濟陽黑陶、濟陽黃河泥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國内外享有盛譽,在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具有較高地位。

吉陽現正适時推進文育台、文廟的重建,打造具有豐富儒家文化特色的古代文化景觀,并以"嗅文化"等資源為基礎,培育"沿黃村記憶遊"、"百樂研究"等精品研究和旅遊項目,吸引更多濟南市民"旅遊北方"。

黃河經濟南部的最後一站是章丘區。從西江古遺址、城市懸崖遺址、東平陵遺址到羅莊漢墓、寒山墓、焦家新開的遺址,這片土地有着引以為傲的曆史深度。餘岩、方玄嶺、李慶召、李開賢、馬國涵、孟洛川等曆史名人使這裡成為人文主義之地,加上大量古村落泉水、名山巒河流,使章丘段黃河文化更加豐富。

事實上,探索濟南的黃河文化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因為,黃河濟南段黃河文化資源衆多,難以數一數,這是濟南最寶貴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們寫新時代黃河文章最引以為傲的墨水!

泉水之城,閃亮黃河的故事

黃河在陰影區進入濟南市,下遊最重要的部分是浥口段。

黃河河口部分以其許多獨特而珍貴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而聞名。浣口大壩、鹽口危險工程、黃河鐵橋、百年黃河水文站、五路黃德政治紀念碑、明代鎮河神獸、原祿口水利樞紐工程遺迹等,連同黃河灘、銀杏林,現已成網紅, 使河口成為濟南乃至山東省的黃河文化中心。

泉水叮咚融入大河澎湃!文化濟南書寫燦爛黃河篇章

黃德正在祿口黃河大壩上的政治紀念碑(陸川泉)

在這些黃河文物中,最著名的是河口的黃河鐵橋。位于祿口的黃河鐵橋由德國出資興建,于1909年7月開工建設,1912年11月29日竣工,成本相當于當時的平銀4.5456億。這座鐵橋的位置位于城市河口的北側,經過工程師的多次調查後确定。之是以選擇祿口,還因為它是一個非常繁華的老城區碼頭,為濟南的經濟發展和繁榮。

鐵橋建成後,與詹天佑、孫中山等許多曆史人物聯系在一起。周恩來總理還親自參觀了黃河鐵橋和洪澇情況。1977年,在鐵路橋南端豎立大理石紀念碑,刻有"周總理視察洛口黃河鐵橋紀念遺址"字樣,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後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這座橋從1912年11月29日一直是亞洲最大的鐵路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至今日,城市口的黃河鐵路橋仍在正常使用,成為黃河上唯一一座仍擔負着鐵路運輸任務的百年曆史橋梁。2013年,城市口黃河鐵路橋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2018年入選中國首批工業遺産保護名錄。

此外,據專家介紹,濟南的春潮與黃河也有密切的關系,由黃河的大小決定。通過研究分析,當黃河口水文站水位在26.7米以上時,濟南泉水會有明顯的提升,低于這個水位,濟南泉水很容易出現停止噴灑的現象。

今年,濟南泉水豐富,近幾十年來罕見,而黃河也迎來了一個非常罕見的高水位秋季,這說明濟南泉水與黃河有着非常密切的關系,這些都是黃河文化與濟南之間曆史文化城市之間深厚、源頭緊密的實際展現。

主動對接,打造黃河文化遺産典範

10月22日,在濟南河口黃河堤岸上的濟南百裡黃河風景區,主樓已經落成,主樓"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和"裕華樓"已被列入名單。

泉水叮咚融入大河澎湃!文化濟南書寫燦爛黃河篇章

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全貌(崔建柱)

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整體建築采用漢唐風格,氣質穩重内向,呼應黃河文化從偉大到最。主館一樓、二樓将作為黃河文化展覽館,向外界展示黃河文化。開業後,濟南居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可以爬上裕華塔,眺望黃河,欣賞"玉花煙雨"和"玉花秋色"。

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的落成,标志着濟南黃河文化建設的新階段。而這僅僅是濟南傳承、發展、建設黃河文化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濟南市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豐富内涵,突出品牌上司力,完善品牌推廣,建構全面、立體、多角度的文化品牌宣傳格局,擴大濟南黃河文化品牌效應和外部影響力。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濟南市要建設"黃河流域文化保護傳承示範區"的發展方向,在這一總體定位下,濟南市要充分發揮深厚的曆史文化遺産和高文化資源禀賦的優勢, 以打造"東亞文化之都"為先導,打造東亞文化交流橋頭堡,建構黃河文化和中華文明保護與傳承體系,使濟南成為黃河文化旅遊發展的重要門戶。

前段時間,《關于加快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指出,圍繞"深挖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充分做好《黃河文化》這篇大文章,在新舊動能轉換初創區建設過程中轉化為更加強大的"文化動能"。濟南将深入挖掘解讀黃河文化的精髓,大力開展黃河故事、齊魯故事、泉城故事的挖掘和整理傳播轉化。

接下來,濟南将以濟南黃河堤岸生态走廊為紐帶,發揮沿黃區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堅持區域關聯,串珠成鍊條,甚至片面,形成沿黃文化旅遊走廊為主,與"山水聖人"的中國文化支點建設濟南黃河文化旅遊發展配套。在此基礎上,努力打造黃河文化地标核心區和黃河傳奇古村、濕地綠洲、農田、動感體驗、溫泉養生五大群,建構"一廊一軸、一芯五群"的空間布局,促進合理布局、資源聚合、開發協調。

《黃河流域生态保護與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的釋出,再次迎來了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曆史機遇。《綱要》特别指出,實施黃河古鎮保護開發,支援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支援濟南建設黃河流域開放對外門戶。

在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示範,我們需要找到濟南的根和靈魂,在跨黃河核心環節的引爆點——祿口古鎮,加快彙聚各種資源要素,講好"自己的黃河故事", 打造綜合性黃河流域中心城市。

記者獲悉,在祿口所在的天橋地區,樹立了"為王工程"的理念,今年在區級重點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産業強區戰略等"十大重點工作"和鼎泰路黃河旅遊标志區、峨口國際貿易區等"十大重點工程", 以"雙十"為抓握全面突破,為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的引擎和動力源。其中,有兩個與黃河有關的重大項目。一個是鼎泰魯黃河旅遊标志區項目。本項目占地面積約2657畝,總建築面積約210萬平方米,将依托黃河沿岸重要景觀與優良環境和跨河重要廊道節點,打造集文化、旅遊、娛樂、購物、五星級酒店于一體的"黃河之窗"文化旅遊城市, 形成創新産業孵化與文化交流展示的黃河将居家空間。

二是渝口古鎮工程。曆史上,祿口古鎮是繁華的商貿之鄉,是黃河下遊的重要碼頭。濟南開通後,黃河鐵路大橋建在河口附近,還有"青嶼小鐵路",水陸交通蓬勃發展。

随着東隧道現在穿過黃隧道,彜口地區即将轉型,發展成為黃河南岸新的城市地标。拟建的渝口古鎮占地約3536畝,在改造祿口古鎮的基礎上,計劃在高端商業綜合體的基礎上建設地标性綜合體,吸引國際高端商務服務,打造國際貿易一體化的國際貿易示範區, 交易會,商業文化和生态保護。

同時,記者獲悉,除了頂層規劃設計外,還将建設黃河文化大隊資料"雲平台",目前黃河沿岸的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已經觸底反彈,正在系統梳理過程中,資料平台一旦建立起來, 公衆可以在平台上找到關于黃河文化旅遊的景點、文物介紹,進一步傳承黃河文化基因,促進黃河文化的保護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