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演達:鐵血丹心

作者: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廣東惠州市惠城市鹿頸村三鎮矗立着一尊銅像,身着西裝,大岸袅璨,看上去結實。這是中國農業和工業民主黨創始人鄧興達的銅像。

鄧興達(1895-1931),選詞學生,廣東惠陽,1909年入廣東陸軍國小,1911年加入同盟。

革命爆發後,鄧興達和其他廣東軍國小學生被派往朝頭,加入姚玉平率領的革命軍隊。

1919年,鄧小平畢業于保定軍校。1920年初,在廣東軍參謀長的緊急召喚下,鄧興達趕到福建漳州,在孫中山的上司下加入廣東軍,開始追随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

1920年後,鄧興達擔任廣東軍第一師參謀、獨立營長、第三團團長。

1924年,在中國共産黨和共産國際的幫助下,孫中山重組了國民黨,将"三文明"改性為反帝反封建主義,确定了"統俄、統一共産黨、支援農業勞工"三大方針,并組織了黃埔軍校。鄧興達被孫中山任命為軍事學院七名籌備委員會委員之一。在黃埔軍校,鄧興達曾任黃埔軍校預備員、黃埔軍校教練部副主任、學生隊隊長。他尊敬蘇聯顧問,與共産黨人周恩來、于榮榮、葉劍英等真誠合作。同年冬天,鄧興達赴德國學習政治經濟學。

1925年底,鄧小平回國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并擔任黃埔軍校教育主任。

北伐期間,鄧小平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主持國民革命軍政治工作,參加中央公路軍軍事指揮。他積極推進軍隊的政治工作制度,擴大和完善總政治部的組織,支援北伐軍的軍事行動。總政治部在各部隊中設有政治部,軍下各師也設立了政治部。國民革命軍的八個軍中,除第一軍、第五軍外,均由李富春、朱克靜、馬朝忠、林伯元等共産黨員任命為黨代表或政治部部長,他們擔任第二、三、四、六軍政治總監。

北伐軍占領武漢後,鄧興達曾任湖北省政府委員會主任、北伐軍武漢營長,是武漢國民黨著名左翼上司人。

1927年3月,鄧興達出席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委員會三中全會,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主席團委員、農民部長,并擔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決定在武昌設立中央農民運動工廠中的房間,毛澤東實際上負責鄧小平支援的農業工廠中的房間的工作。革命失敗後,鄧小平去了蘇聯、德國和一些歐亞國家。

1930年5月,鄧小平秘密傳回上海,同年8月9日,他在上海主持了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正式成立了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倡導反帝反封建主義,推翻南京的反動統治,建立了文官政權。

1931 年 8 月,當鄧小平準備武裝起義時,他因叛徒舉報在上海被捕,并于 1931 年 11 月 29 日在南京被國民黨當局殺害。

為紀念鄧興達烈士,惠州市和惠城市兩級政府共同出資建設鄧興達紀念公園,并于2010年投入使用,現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統戰基地、國家社科教育基地、惠州市誠信教育基地。電影劇情片《鐵血丹心鄧興達》等紀念鄧興達烈士的書籍、電影和作品已經出版發行。

(新華社記者李雄英)

鄧演達:鐵血丹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