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北方大學霸主青松和同樣是北京大學教師的妻子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原來的"鐵飯碗",回到隐蔽的山林中。這讓無數人大吃一驚。
這個窮家一潭窮困潦倒,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國政治系的大學生和北京大學法學研究所學生,通過閱讀實作了人生曲線超越了你兒子的寒門,為什麼要在康莊大街前放棄,做出如此驚人的選擇呢?

到底發生了什麼?
20世紀60年代,王慶松出生于河南省洛陽鄉下,祖為農民。對于同學們來說,閱讀是唯一改變人生的機會,王青松也不例外。
高中畢業後,他被信陽國土委看好,成為他們秘密局的成員。
能進入這個秘密局,不僅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還要要幹淨利落,不能幹部和孩子,正是這三點,王青松都在排隊。
然而,公務員的"鐵飯碗"一直不熱,他的心開始不安,1979年,聯考第三年複會,緻力于學習他做出了重大決定,改變了他未來的人生道路——放棄公務員制度,參加聯考。
命運永遠關心每一個努力工作的人,王青松作為洛陽市的文科,成功成為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的一員,當年他隻有22歲。
班上有58人,但22歲的王青松卻成了自己的大哥哥,也許是因為之前在國委工作,王青松帶着"幹部"的習慣,每天都穿皮西裝,行為作風是"闆和眼"。但這并不妨礙他赢得同學們的喜歡,畢竟他對同學的要求是要有求必應。
就連比他小六歲的唐也曾打趣道:
手腳帶着一種穩定感,自然讓我們尊重,甚至晚上我睡翻身,都要輕手輕盈,敬畏。
在80年代初,能讀懂高中畢業的書,都很少見,更不用說能讀名大學了,也是大學畢業後,留在學校繼續攻讀法學碩士學位,王青松可以說是你兒子冷門出門的典範,也是很多人心中驕傲的天子。
1985年,國内掀起了一股"氣功養生"熱潮,從小就學習國術王青松的優勢,他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于是,他學會了,和古代氣功養生理論相結合,變成了"氣功大師"。
他創辦的這門課程,盡管以每人10元的價格收取學費,卻被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名學生打破,他賺了350萬元,在一個千家萬戶"奢侈"的時代,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個選擇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猜測。在北京大學校園裡,王青松成為了"明星老師",其熱度不亞于現在的網紅老師。
校外設立健康班,為部門創收,王青松成了部門的熏香。
"活力全開"不僅讓他收獲了名利财富,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間,他遇到了自己的愛情。
她名叫張梅,比王青松小12歲,畢業于北京郊外漢語學院,在北京大學英語系任教。她抱着活潑的态度,走進了王青松的"健康班",誰曾想過,搭上了自己人生的順風車。
看清秀,氣質好,王青松一見鐘情。
于是,他趁着上課的,走到張梅身邊,用"力"隻是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那一刻,卻讓張梅心為之一的溫暖,走進了愛河無法自拔。
郎有意向,兩人結婚,天然水入運河。
90年代初,"養活工作""去火化"的熱度,王青松在學校的地位也有所下降,前進的道路,何去何從?王青松做出了人生的第二個選擇——看醫生。
不過,這條路并不像原來的"養生工作"那麼一帆風順,等待他也會是一連串的打擊。
他以博士生的身份就讀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唐毅傑教授,他以為自己雖然在單科和總分上都獲得了第一名,但在面試階段卻被唐毅傑教授拒之門外。他沒有死,第二年他還是轉到了法律部門。
科博無望,未來一片迷茫,此時的他,經過一連串的打擊,極度惱火的他不忍心繼續在北京大學任教,但此時在他心中,漸漸有了新的計劃。
1994年,王青松和張梅搬到了嶽父母的家鄉,在北京和河北的交界處,租了十幾畝土地,種了蔬菜作物,養了雞鴨等家禽,最初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
生活那裡很惬意,唯一的不便就是離北京大學有5個小時的通勤時間,這樣來來回回,熬夜兩天可以,時間長了,誰能忍受呢?
丈夫的事業遭遇了低谷,妻子張梅的事業一直一直受挫,無法堅持。
在北京大學的教學中,張梅連續5年沒有被評為講師,後來,電子教學的興起,學校要求教師學習計算機,不僅可以在電腦上對她産生偏見,甚至會反對它。
1998年,張梅終于活了下來,辭去了教師職務,兩年後,王青松也離開了北京大學。
沒有工作,他們的生活會去哪裡?
王青松讨厭農藥和化肥澆灌蔬菜,他們一起,多年來積累了數百萬的礦藏,承包了2500畝的沙漠山,租期50年,在那裡他們過着陶淵明式的隐居生活。
為了打造屬于自己的世界桃源,王青松找人建了一個水庫,還在湖面上建了一個土胚室,一扇門就可以在湖面上淡出山的色彩,全目張力,實在是沒有安靜。
沒有網絡,沒有電話,自己吃飯,因為沒有電,晚上,靠蠟燭照明,直到很多年後,才用太陽能燈。
遠離人群,呼吸新鮮空氣,閱讀古籍,唯一能了解外界的工具就是收音機。
但在村民眼中,他們是"不同的"。把一個好的北京大學老師不做,得來這個農村種地,是不是腦瓦特?
别說村民們不明白,張梅的父母已經兩個以上決定了,生氣不打地方。每當别人問起媳婦的情況時,他總是用一句話來阻止他們:"他們出國了",畢竟他覺得自己失去這個人不起。
為了營造綠色無公害的環境,王青松夫妻可以說是費力、昂貴。
在那裡住了幾年之後,王青松和妻子覺得現在住的地方不夠"安靜",花了四千五百萬,搬進了山裡。他們填滿了高高的兩個溝壑,把黃土鋪成梯田。
他們吃的除了鹽是用來買的,其他都是自己綠色的有機蔬菜,喝山泉水,甚至洗衣服和洗手刷牙都不使用肥皂和牙膏,而是用草灰和肥皂等替代品。
久而久之,這就會被外界拒絕,"清洗"也越來越嚴重。有一次,王青松下山做事,他帶了食物和水,靠在被褥的背面,是以他從山上回來,也總是覺得不舒服。
而那些帶着好奇心,想踏進自己"走出世界"來确切地摸索,他們都拒絕上門,對陌生人那麼,甚至他們的嶽父和嶽母來山上參觀,他們都很抗拒,他們會被安排在離自己家15米遠的地方。
用他們的一句話來說:
人從外面來,吃的都是化肥食物,身上有味道,三天散開,污染對我們實在是太嚴重了。
吃可以自己種,用可以自己做,但是有孩子要做嗎?
張梅當時懷孕35歲,在山裡生活了很久,她習慣了一切"自己生",連生孩子也不例外,她不僅沒有去醫院進行例行的分娩檢查,連接配接就是王青松親自完成的。
在夫妻倆的期待中,孩子們日複一日地長大,卻從未離開過山,對外界一無所知。
3歲那年,小玉跑遍了山,天真地給每隻羊起了個名字,成為名副其實的"山羊指揮官"。
家長都是高知識分子,自然學習的孩子不會跌倒,小宇7歲,張梅拿着語言、數字,課外,給他上課。
每天早上去學習,下午養羊或牛,因為經常做農活,他比城裡的孩子更強壯。
然而,一位拿着相機的朋友突然來訪,兒子小玉先是害怕,然後相機的眼睛變得好奇起來。
"爸爸媽媽,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
兒子反複問道,外界的好奇心,感動了張梅和王青松最柔軟的心,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選擇,會不會影響兒子的未來嗎?
再加上王青松夫妻在山林老林生活了十幾年,不僅花了350萬,而且收入幾乎"0",為了維持山的經營,每年至少20-30萬。
如果因為自己的選擇,耽誤了孩子的人生,這太自私了,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弱點,他不得不思考,孩子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
有一次,王青松的富友,得知自己的情況,千裡迢迢山探望,看到他毛茸茸的臉、衣服、會見都會哭:
你是北京大學博士的表弟,蜻蜓現在混了,你得缺錢告訴我啊,我會幫你的,怎麼不讓你在這裡得罪。
王青松禮貌地拒絕了富友的善意,曾經幾何上,他們兩人都畢業于北京大學,現在,一個衣冠楚楚,變得富有,一個破爛緻富,成為農民。
這次朋友的來訪,徹底震撼了夫妻倆隐居的心。為了回歸社會,王青松也做了足夠的"功課"。
他在新華社聯系了他的老同學唐世成,邀請他到他的世界桃園,如果不是,唐世贊的新聞報道,引起了網友的注意,北京大學甚至表示願意免費接受他的兒子小宇上學。
2011年,這對夫婦賣掉了他們的山區資産,結束了11年的隐居生活,并帶領他們7歲的兒子走出山區,回到城市。
從唐世贊那裡,王青松感受到了網際網路的魔力,他打算自己種植無污染的農産品來推廣,但價格是同類蔬菜價格的10倍,他甚至計劃寫一本書,叫《新桃花源頭》或《原創》,記錄自己多年來的隐秘生活,以震撼諾貝爾文學獎。
事情本來應該這麼圓滿結束,但這些年王青松一家"不見了",至今沒有消息。
2020年3月,在王青松的朋友唐世成的一段視訊中,我們了解到王青松為何再次從公衆視線中消失。
原本王青松出山時,媒體接受采訪,攻擊北方大學,激怒了北方大學附屬小,對這個兒子小宇學校毫無希望。
從那時起,他和他的家人再次從殼中收回。
也許是多年的"隐秘"生活,早已讓王青松無法應對這個複雜的社會。
從社會精英到底層社會生存無法适應底層,夫妻的結局是噓聲。
有人說,北京大學培養像王青松這樣隻會逃避現實、不為國家做貢獻的人,是浪費國家資源。
還有人說:如果夫妻咬牙切齒,努力面對困難,沒有選擇躲在山裡逃生,無論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還是為了兒子小玉的未來,人生的軌迹,就大不相同,即使沒有進入精英階層,也不會成為底層。
不知道此時王青松夫妻,卻已經後悔了自己的選擇?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時間機器,沒有後悔的藥,在錯過了難得的機會之後,很難踏上回歸的正确軌道。
作者: 不要飛
負責編輯和規劃:《葉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