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影節大師班丨陳可辛:觀衆在哪裡,我們就去哪裡

作者:羊城派

溫/陽城晚報 全媒體記者 王力

2013年,陳可欣首次與編劇張偉合作拍攝電影《中國合夥人》,赢得了口碑和雙赢的票房。2020年,張偉執導的陳可欣《奪冠》将中國女排的堅韌不拔搬上了大銀幕,感動了無數觀衆。在第11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師班系列活動中,"黃金夥伴"從舞台上分離出來,通過作品講述他們合作的曆史和多年來的創作洞察力。

北影節大師班丨陳可辛:觀衆在哪裡,我們就去哪裡

快樂的"中國合作夥伴"

回憶起第一次合作《中國合夥人》的經曆,張先生深情地說:"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2012年,然後寫了《中國合夥人》,這是我的第一個劇本。我記得那天下午,現在它有點像一個夢。如果讓我來形容創作的這十年,《中國夥伴》是一部非常快樂的劇,我充滿了遠見和新鮮感的電影體驗,有一種甜蜜的感覺。"

北影節大師班丨陳可辛:觀衆在哪裡,我們就去哪裡

陳還表示,《中國合夥人》是他30年導演生涯中最快樂、最不緊張的電影。"雖然這是一個關于改革開放後一個年輕大陸人的故事,我沒有親身經曆過,但我對年輕人的這些角色感同身受,有很多身份認同。陳可欣形容自己是"不寫劇本的導演",能拍出《中國合夥人》,張偉很重要,"畢竟我想拍這些接地氣的電影,無論我怎麼觀察不同地方的人,我還是很難接地氣,是以我真的需要一個大陸編劇。"

對于陳可欣來說,《中國夥伴》是一個分水嶺,甚至影響了後續的電影創作風格,"拍攝前是愛情、風雪月、小男女、友誼、愛情、感情等等,後來變得更加草根,更加接地氣。

北影節大師班丨陳可辛:觀衆在哪裡,我們就去哪裡

導演想讓路不"走路"

張說,自然和真相是陳可欣在電影中永遠表達的内容,張偉也稱與陳可欣的合作是"一段苦澀的曆史":"尤其是少數作品,真的崩潰了,他的要求非常高,是沒有辦法的,是把這本書交給演員的時候自然的。"

對此,陳可欣坦言,電影永遠不可能是一條路,"但說實話,哪部電影不是路呢?當我學電影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其實電影的故事是36,所有的故事都是從那36個換出來的,來來去去也好幾套。在那些片場,我們怎樣才能讓它不像方式,讓它自然,有生命,覺得每一次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這就是導演要做的。

北影節大師班丨陳可辛:觀衆在哪裡,我們就去哪裡

除了劇本,陳可欣對演員也有自己的判斷。他說,香港演員很少接受過正式教育訓練,"許多獲獎演員不一定有完整的戲劇,台詞并不總是需要記住。我試圖發揮他的優勢,把觀衆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寫進劇本裡,這樣他們就可以憑自己的能力表演。内地演員做過很多舞台劇,有時可能會落入陷阱,"我們需要把他拉出來。"香港和内地演員是兩個極端,我必須把他們拉到中間,把最自然的一面,觀衆從未見過的一面,放在那裡。"陳可欣說。

電影制作人應該"永遠站在舞台上"。

如今的電影走向流媒體,似乎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陳可欣對此并不反對。"盡管我喜歡電影,而且在電影院長大,但我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人。這一年多來受到疫情的影響,對國内外電影産業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果對流媒體有抵觸情緒,說我們是電影人,不是電視人,不是網絡劇,那麼也許我們的觀衆會越來越少。"

北影節大師班丨陳可辛:觀衆在哪裡,我們就去哪裡

不過,陳可欣還是對電影人、媒介本身充滿信心。"我不認為去電影院的那套東西會被淘汰,它可能會成為一種更進階的活動,比如去看歌劇。我們不能停滞不前,要為商業模式的變化做好準備,還要有對策。我們必須與年輕觀衆溝通,并與他們保持對話。"

面對流媒體給影片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陳可欣充滿了拼搏精神和期待。"我們應該始終站在平台上,無論它是什麼樣的平台,"他說。我們可以講故事,我們可以感染人,我們可以擁有這種能力,我們不應該放棄,我認為這是我們作為電影制作人的責任。這是我個人的選擇,觀衆應該去哪裡。(欲了解更多新聞,請關注羊城餡餅 pai.ycwb.com)

源|羊城晚報 綿羊城餡餅

圖檔|北影節組委會

|偉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