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變慫了?信用卡兩年減少3300萬張,定存1年暴增16.8萬億
藍白觀樓市
2024-05-27 18:52釋出于河南房産領域創作者
大家好,我是藍白。
最近老是接到騷擾電話,大概有三類。
要麼是冒充銀行的中介,說能置換低息貸款。
要麼是不知道真假的移動客服,要給我更新套餐。
要麼是先生您好,您是我行優質客戶,符合辦理XX信用卡标準。。。
我一般都是連說幾句謝謝,啪的一下很快啊就挂掉了。
太慘了家人們,咱每天的社交圈子就是這些禮貌又客氣的推銷電話,再加上外賣和快遞。
說實話,擱前些年,有推銷信用卡的,我高低得聊幾句,現在早沒這個心氣了。
身邊朋友該辦的也都辦了,任你現在什麼聯名卡,白金卡,積分卡,都喚不起辦卡的欲望。
十幾年前吧,剛畢業那會,大街上随便拽個人問“哥你辦卡不?”,人家就有興趣,路邊支個小攤還有人主動上來問。
我一個同學那時候懷裡揣個機器天天掃樓,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上萬,喝酒全是他請。
後來地推這一套就不靈了,花樣開始變多。
比如各種APP的線上導流,電話轟炸,或者電影院、超市、車展特定場景獲客,搞一些明星動漫萌寵之類的IP聯名。
今天咱們就從信用卡和存款聊起,我們生活中的“花錢”和“存錢”趨勢,發生了什麼變化?
先說信用卡。
看兩組數字:
1,信用卡發夾量大幅下滑。
央行釋出的《2023年支付體系運作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23年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67億張,同比下降3.89%。
2022年減少了200萬張,2023年少了3100萬張,這降幅有點誇張。

同時,季度環比降了1.54%,不僅連續五個季度下降,也創出最大下降幅度。
宇宙行ICBC少了1200萬張,建行少了800萬張,平安銀行、交行、浦發也都減少了數百萬張。
有“零售之王”稱号的招行,少了559萬張,首次跌破1億張,更有風向标意義。
為啥從2022年第四季度開始,發夾量降這麼多?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前些年銀行瘋狂擴張信用卡業務,搞了太多的僵屍卡,連央媽都看不下去了。
2022年7月份,央行和原銀保監會發了個通知,長期睡眠卡率超過20%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新增發夾。
啥叫睡眠卡呢?
監管說了,是針對連續18個月以上、無主動交易且目前透支餘額、溢繳款為零的信用卡。
截止2022年底,信用卡活卡率隻有56.9%,離20%的要求差太遠了。
這個通知的過渡期是截止到今年7月份,是以,今年上半年,信用卡量還會繼續壓縮。
2,清理睡眠卡能解釋發夾量下降,卻不能解釋交易額也在降。
券商中國的統計,2023年銀行信用卡交易金額普遍出現萎縮,14家銀行同比下降。
平安銀行減少了6100億,降了18%、興業銀行少了4500億元,降幅16.23%、光大和廣發都少了10%以上。
為啥信用卡不香了?
我覺得兩個原因吧。
一是移動支付的沖擊。
疫情之前的全民超前消費時代,從2014年螞蟻金服成立,先後推出花呗、借呗,到2019年累計發放貸款高達1.7 萬億。
不是有句話麼,“該省省,該花花,花呗白條都香過信用卡”,雖然信用卡活動積分多,架不住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觸角無孔不入。
二是以前透支的太兇了。
我之前同僚,上有老下有小,老婆全職帶娃,每個月還房貸,加上吃喝煙酒,養車買衣服出去玩,從一張卡到手裡攥七八張卡,以卡養卡,滾雪球一樣欠了将近二十萬。
欠債這件事啊,一回生二回熟,欠兩三萬的時候還有點忐忑,這得存多久才能還?後來就債多不愁,虱多不癢,該幹嘛幹嘛,能拆對就拆對,實在頂不住了,任你催收電話打到爆,照樣吃的好睡得香。
尤其是過去幾年積攢下來的大坑。
中國銀行研究院的報告,2023年末,中國批量個人不良貸款規模創單季度新高達475.2億元,規模同比增長超6倍,其中,信用卡透支占比達60.8%,是個貸不良主要來源。
我覺着,信用卡這玩意,不是洪水猛獸,也沒有好壞之分。
有人把它當作薅羊毛賺積分的工具,辦卡送東西,吃飯購物還能打折,有愛精打細算的,還能打個還款時間差多賺幾天利息。
有人把它當成虛幻的數字,那句話怎麼說來着?“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誰都喜歡吃喝玩樂,可凡事皆有代價。
銀行借你錢的時候,是心善見不得窮人的于老爺子。
催收的時候,就是有債必償的蘭尼斯特。
相比信用卡兩年減少3300萬張的變化,存錢的數字波動更加劇烈。
這兩年手裡但凡有點錢的,存定期是越來越瘋狂了。
截至4月12日,已經公布的2023年23家上市銀行,定期存款餘額達到99.36萬億元。
比2022年的82.57萬億元,同比暴增16.8萬億元,增幅達到了20.33%。
李奇霖的報告說,定期和活期存款比重,已經從2017年的“六四開”,上升到了目前的“七三開”。
興業宏觀的資料,2024年2月,居民定存在居民存款中的占比達到72.1%,創下2004年12月有資料以來的新高。
大家都知道,存定期還是存活期,死錢和活錢,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态。
放到活期上是為了随取随用,放定期那就是打持久戰,奔着利息去的。
在低利率環境下,人的心理都是先鎖定長期無風險收益再說。
這就有意思了,你越是降息,利率越低,哄搶定期的越多人,主打一個叛逆。
當大家一股腦都去存定期,大額存單搶都搶不到,沉澱在銀行裡的存款無法“活化”。
居民存款無法轉化成活期,那就更不能轉化成企業的活期。
而企業活期存款,是M1的核心部分。
這就是M2高增,M1負增長的原因。
正因為經曆了透支爆卡的毒打,又看不清工作收入的走向,才有了居民花錢與存錢态度的變化。
信用卡交易額減少,不良率增加,和一窩蜂的存定期,剛好是硬币的兩面。
原來爹媽說“趁年輕多存點錢”,“窮家富路”,“能省則省”,“量入為出”,總覺着老一輩人太摳了。
所謂“話不教人,事教人”,賺錢變難之後,“真香定律”自然就起作用了。
在花錢與存錢這件事上,終于做到了“了解父母,成為父母,超越父母。”
很多人可以在讀個二本之後,不屑于父輩們略顯笨拙的知識、見聞、口才、文筆。
但是,千萬千萬不要小看他們的閱曆。
花錢慫一點,存錢早一點,沒什麼不好。
每個人都想當萬衆矚目的英雄,可現實往往是:為了花錢和存錢,為了這碎銀幾兩,生活中隻能做個狗熊,關鍵還特喵的是個小心翼翼的狗熊。
我是藍白,今天現聊到這,咱們下期再見。
檢視原圖 99K
-
大家都變慫了?信用卡兩年減少3300萬張,定存1年暴增16.8萬億 -
大家都變慫了?信用卡兩年減少3300萬張,定存1年暴增16.8萬億 -
大家都變慫了?信用卡兩年減少3300萬張,定存1年暴增16.8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