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影节大师班丨陈可辛:观众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作者:羊城派

温/阳城晚报 全媒体记者 王力

2013年,陈可欣首次与编剧张伟合作拍摄电影《中国合伙人》,赢得了口碑和双赢的票房。2020年,张伟执导的陈可欣《夺冠》将中国女排的坚韧不拔搬上了大银幕,感动了无数观众。在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系列活动中,"黄金伙伴"从舞台上分离出来,通过作品讲述他们合作的历史和多年来的创作洞察力。

北影节大师班丨陈可辛:观众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快乐的"中国合作伙伴"

回忆起第一次合作《中国合伙人》的经历,张先生深情地说:"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2012年,然后写了《中国合伙人》,这是我的第一个剧本。我记得那天下午,现在它有点像一个梦。如果让我来形容创作的这十年,《中国伙伴》是一部非常快乐的剧,我充满了远见和新鲜感的电影体验,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北影节大师班丨陈可辛:观众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陈还表示,《中国合伙人》是他30年导演生涯中最快乐、最不紧张的电影。"虽然这是一个关于改革开放后一个年轻大陆人的故事,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对年轻人的这些角色感同身受,有很多身份认同。陈可欣形容自己是"不写剧本的导演",能拍出《中国合伙人》,张伟很重要,"毕竟我想拍这些接地气的电影,无论我怎么观察不同地方的人,我还是很难接地气,所以我真的需要一个大陆编剧。"

对于陈可欣来说,《中国伙伴》是一个分水岭,甚至影响了后续的电影创作风格,"拍摄前是爱情、风雪月、小男女、友谊、爱情、感情等等,后来变得更加草根,更加接地气。

北影节大师班丨陈可辛:观众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导演想让路不"走路"

张说,自然和真相是陈可欣在电影中永远表达的内容,张伟也称与陈可欣的合作是"一段苦涩的历史":"尤其是少数作品,真的崩溃了,他的要求非常高,是没有办法的,是把这本书交给演员的时候自然的。"

对此,陈可欣坦言,电影永远不可能是一条路,"但说实话,哪部电影不是路呢?当我学电影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其实电影的故事是36,所有的故事都是从那36个换出来的,来来去去也好几套。在那些片场,我们怎样才能让它不像方式,让它自然,有生命,觉得每一次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就是导演要做的。

北影节大师班丨陈可辛:观众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除了剧本,陈可欣对演员也有自己的判断。他说,香港演员很少接受过正式培训,"许多获奖演员不一定有完整的戏剧,台词并不总是需要记住。我试图发挥他的优势,把观众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写进剧本里,这样他们就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表演。内地演员做过很多舞台剧,有时可能会落入陷阱,"我们需要把他拉出来。"香港和内地演员是两个极端,我必须把他们拉到中间,把最自然的一面,观众从未见过的一面,放在那里。"陈可欣说。

电影制作人应该"永远站在舞台上"。

如今的电影走向流媒体,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陈可欣对此并不反对。"尽管我喜欢电影,而且在电影院长大,但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这一年多来受到疫情的影响,对国内外电影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对流媒体有抵触情绪,说我们是电影人,不是电视人,不是网络剧,那么也许我们的观众会越来越少。"

北影节大师班丨陈可辛:观众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不过,陈可欣还是对电影人、媒介本身充满信心。"我不认为去电影院的那套东西会被淘汰,它可能会成为一种更高级的活动,比如去看歌剧。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为商业模式的变化做好准备,还要有对策。我们必须与年轻观众沟通,并与他们保持对话。"

面对流媒体给影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陈可欣充满了拼搏精神和期待。"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平台上,无论它是什么样的平台,"他说。我们可以讲故事,我们可以感染人,我们可以拥有这种能力,我们不应该放弃,我认为这是我们作为电影制作人的责任。这是我个人的选择,观众应该去哪里。(欲了解更多新闻,请关注羊城馅饼 pai.ycwb.com)

源|羊城晚报 绵羊城馅饼

图片|北影节组委会

|伟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