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推動文明互學互鑒 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推動文明互學互鑒 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10月12日,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開幕式上,與會嘉賓出席。

推動文明互學互鑒 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以"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上,法國漢學家、中歐論壇創始人、中歐全球倡議創始人高大偉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推動文明互學互鑒 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10月13日上午,四川省文化旅推廣大使丁震在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上緻辭,題為"文化與減貧: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推動文明互學互鑒 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10月12日,在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期間,李克強與阿塞拜疆共和國駐華大使、大會主要嘉賓格納利·阿克拉姆交換了禮物。位于鹿城古城古屋博覽園的阿塞拜疆文化之窗國家館于同日落成。吳蘭/照片

推動文明互學互鑒 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建設全球生态文明"在鹿城古住宅博覽園龍圍大廈舉行。

在10月11日至13日舉行的第六屆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年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界人士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就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曉彤先生在談到文化多樣性時,總結了十六個字的格言:"每一種美的美,美的美,美與共,世界是一樣的。"這意味着人們既要欣賞自己創造的美,又要欣賞他人創造的美,這樣,自己和他人的美在一起,才會實作同一美的理想。

自古以來,中國就呼籲"和諧與差異"和"包容"的交流理念,不僅要尋求差異與狀态,每一種美,還要關注美國和美國的共同,世界大同小異。在國際社會日益複雜的全球性挑戰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促進文明互鑒互鑒,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美好的未來?

促進文化多樣性、美和共性

中共中央對外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周立提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文明互相取長、互相學習的社會曆史程序。他指出,"人類文明始終在融合互補中前進,沒有一個文明能夠排斥其他文明,引領潮流。每一個文明都植根于自身的存在土壤,展現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的價值。是以,他認為,必須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加深互相了解和互相承認。要堅持求同存異、和諧差異、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美、美、共,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内瓦總部提出了共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倡議。在2018年3月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憲法序言中增加了"促進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表述。提出了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想法,并迅速得到國際社會的響應和贊同。

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Issam Sharaf)表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的重要性和價值現在非常突出。"這個概念很重要,因為國家和國家是互相聯系的,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伊薩姆·沙拉夫說,建立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和平,是以需要跨文化信任,這需要通過協調文化多樣性來實作。"塑造更美好的文明,有不同的審美,我們必須互相學習,互相了解,建立文化信任。

"外交、商務、人際關系、安全,都是關于信任的,這是基于互相承認和了解,這是文化的核心價值,"意大利駐上海總領事米歇爾·切基(Michele Cheki)說。是以,我們應該在人心之間架起橋梁,在促進全球一體化的同時,還要維護文化多樣性。"

烏克蘭外交官和漢學家謝爾蓋·庫茲米切夫認為,文化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文化,各國就無法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逃脫自身利益的陷阱。

庫茲米切夫認為,尊重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他說。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繁榮。随着文化的多樣性,世界将更加豐富多彩,将充滿生機和活力。"

尋找文化相容性和共生關系

法國漢學家、中歐論壇創始人、中歐全球倡議創始人高大偉認為,費曉彤先生提出的"美、美、美、共,世界一樣"是高層次的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對當代中國中國古典宇宙主義和儒家"大通"思想的重新诠釋,也呼應了西方的普世主義。"中國和西方應該充滿信心地擁抱他們的傳統,同時堅持自己的承諾并互相激勵,"他說。

高大偉認為,中西傳統蘊含着可以互相融合的元素,曆史的鏡子告訴我們,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出人意料地相容——兩種文明都崇尚人文主義,其本質是把人的尊嚴放在核心。

例如,高大偉說,儒家思想和斯多葛學派、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和司馬遷、憤世嫉俗和莊子都有重要的相似之處。在《歐洲中國文化史》一書中,法國著名漢學家安踏公園探讨了18世紀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深遠影響。絲綢之路的概念引起了人們的深遠共鳴。這不僅是因為它描述了歐亞大陸沿線頻繁的貨物貿易,還因為它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有力象征。

"用安踏的話來說,如果我們能思考什麼是'中國歐洲',那麼我們也可以讨論'歐洲中國'的多元度。高大偉說,中國與西方的關系就像太極拳中的"陰"和"陽",兩者是相對的,但同時又互相融合,互相轉化。

面對目前的全球性問題,西方和中國将取得什麼成果,本質上取決于它們能否在一個日益互相依存的世界中充分利用兩種文化傳統之間的根本相容性。"中國對西方的開放和西方對中國的開放對雙方都至關重要,"他說。我們必須反駁中國和西方互相沖突的觀點,因為兩者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強大的共同建設者。"

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蘇昌河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差異"的世界裡,需要共生而不是對抗的智慧。蘇昌河說,文明交流有三個層次,其中最原始的,最初的層次是互相消滅,用一個文明來取代和覆寫另一個文明,應該放棄。

蘇昌和分享說,他讀過很多英美政治哲學書籍,其中觀點認為世界應該追求,用标準和模式來改造,消除差異,當一切一緻時,世界就會有序。這種觀點将共生世界分為"好世界"和"壞世界","自由國家"和"專制國家","文明世界"和"野蠻世界",認為前者擁有控制、統治、幹涉和改造後者的世界的天然權利。

蘇昌河指出,這是對抗順序的一種觀點。這種世界觀是無法适應的,甚至阻礙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文明交流中,應該放棄這一概念。

文明交流的第二個層次是互相尊重和欣賞。文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是常态,差異和差異意味着豐富,對此的認識将使文明的"美麗與共性"得到互相尊重、互相欣賞和實作。

文明交流的更高層次,就是通過發現文明之間的共性,創造更大的文明交流格局。蘇昌河指出,如果我們找到共同點,文明就會彼此親近,互相欣賞,走向"同一個世界"。

蘇昌河認為,共性是東方哲學的重要智慧,"求同"是世界文明在東方對話的重要出路。"尋找共性"使文明從多樣性走向共生,這種文明觀就是共生的模式。"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一種共生哲學。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通過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和諧共生來實作的。

民間文化交流,具有獨特的精神和情感力量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文明之間的互相學習,在古絲綢之路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作為繼承和提升古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倡議,絲綢之路精神得以發揚光大,是以對今天促進跨文明交流,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阿塞拜疆駐華大使格納利·阿克拉姆(Genali Akram)在論壇上表示,在漫長的曆史中,絲綢之路加速了人類的文化發展,為各國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文明交流的"催化劑"。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線不僅使亞歐貿易商能夠交換商品,而且向不同地區的人們引入了新的政治制度,文學流派,音樂風格和視覺形式,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成為文化和文明中心。

阿克蘭說,古代絲綢之路在阿塞拜疆的曆史和文化中留下了豐富的遺産,因為它位于絲綢之路中心的中心位置,考古遺址,古城,城堡,浴場,集市和許多其他令人難以置信的古迹都可以在阿塞拜疆随處可見,這些都是絲綢之路遺産的一個組成部分。絲綢之路的文化影響在阿塞拜疆的建築和多元文化傳統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阿塞拜疆是許多偉大藝術家的發源地,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來源。絲綢之路在豐富阿塞拜疆文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許多偉大的阿塞拜疆詩人,如Nizami,Nahimi和Fuzuri,為世界文學财富做出了貢獻。

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趙戈金認為,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中,非政府流非物質文化遺産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趙戈金說,新疆克孜勒蘇有一位基爾基茲"瑪納斯"史詩歌唱大師,名叫古蘇普·馬梅,他的歌唱成就在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赢得了大衆的歡迎,他還多次被吉爾吉斯斯坦國家元首接過,獲得了吉爾吉斯國家勳章。Gusup Mamay隻是一位民間史詩歌手,但通過唱史詩,他将邊境兩邊的人們拉近了距離,讓他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Gusup Mamay讓Chaogokin意識到,雖然非物質化遺産的交流大多是民間文化交流,但它具有獨特的精神和情感力量,其作用和影響力是官方交流無法取代的。

趙悟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共享的,反映了人民的創造力。隻有更充分地了解彼此,才能更深刻地欣賞對方,更深地愛對方,才能達到"美與共,世界一樣"的境界。

(本版圖檔,除簽名外,由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秘書處提供)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報(2021年10月15日第7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