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推动文明互学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推动文明互学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月12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开幕式上,与会嘉宾出席。

推动文明互学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以"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上,法国汉学家、中欧论坛创始人、中欧全球倡议创始人高大伟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推动文明互学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月13日上午,四川省文化旅推广大使丁震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上致辞,题为"文化与减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文明互学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月12日,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期间,李克强与阿塞拜疆共和国驻华大使、大会主要嘉宾格纳利·阿克拉姆交换了礼物。位于鹿城古城古屋博览园的阿塞拜疆文化之窗国家馆于同日落成。吴兰/照片

推动文明互学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在鹿城古住宅博览园龙围大厦举行。

在10月11日至13日举行的第六届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界人士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就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晓彤先生在谈到文化多样性时,总结了十六个字的格言:"每一种美的美,美的美,美与共,世界是一样的。"这意味着人们既要欣赏自己创造的美,又要欣赏他人创造的美,这样,自己和他人的美在一起,才会实现同一美的理想。

自古以来,中国就呼吁"和谐与差异"和"包容"的交流理念,不仅要寻求差异与状态,每一种美,还要关注美国和美国的共同,世界大同小异。在国际社会日益复杂的全球性挑战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文明互鉴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促进文化多样性、美和共性

中共中央对外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周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文明相互取长、相互学习的社会历史进程。他指出,"人类文明始终在融合互补中前进,没有一个文明能够排斥其他文明,引领潮流。每一个文明都植根于自身的存在土壤,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的价值。因此,他认为,必须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加深相互了解和相互承认。要坚持求同存异、和谐差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美、美、共,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提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在2018年3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宪法序言中增加了"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提出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法,并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响应和赞同。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Issam Sharaf)表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的重要性和价值现在非常突出。"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国家和国家是相互联系的,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伊萨姆·沙拉夫说,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和平,因此需要跨文化信任,这需要通过协调文化多样性来实现。"塑造更美好的文明,有不同的审美,我们必须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建立文化信任。

"外交、商务、人际关系、安全,都是关于信任的,这是基于相互承认和理解,这是文化的核心价值,"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米歇尔·切基(Michele Cheki)说。因此,我们应该在人心之间架起桥梁,在促进全球一体化的同时,还要维护文化多样性。"

乌克兰外交官和汉学家谢尔盖·库兹米切夫认为,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文化,各国就无法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逃脱自身利益的陷阱。

库兹米切夫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他说。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随着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将更加丰富多彩,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寻找文化兼容性和共生关系

法国汉学家、中欧论坛创始人、中欧全球倡议创始人高大伟认为,费晓彤先生提出的"美、美、美、共,世界一样"是高层次的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当代中国中国古典宇宙主义和儒家"大通"思想的重新诠释,也呼应了西方的普世主义。"中国和西方应该充满信心地拥抱他们的传统,同时坚持自己的承诺并相互激励,"他说。

高大伟认为,中西传统蕴含着可以相互融合的元素,历史的镜子告诉我们,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出人意料地相容——两种文明都崇尚人文主义,其本质是把人的尊严放在核心。

例如,高大伟说,儒家思想和斯多葛学派、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和司马迁、愤世嫉俗和庄子都有重要的相似之处。在《欧洲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法国著名汉学家安踏公园探讨了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深远影响。丝绸之路的概念引起了人们的深远共鸣。这不仅是因为它描述了欧亚大陆沿线频繁的货物贸易,还因为它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有力象征。

"用安踏的话来说,如果我们能思考什么是'中国欧洲',那么我们也可以讨论'欧洲中国'的多维度。高大伟说,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就像太极拳中的"阴"和"阳",两者是相对的,但同时又相互融合,相互转化。

面对当前的全球性问题,西方和中国将取得什么成果,本质上取决于它们能否在一个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充分利用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兼容性。"中国对西方的开放和西方对中国的开放对双方都至关重要,"他说。我们必须反驳中国和西方相互矛盾的观点,因为两者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强大的共同建设者。"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昌河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差异"的世界里,需要共生而不是对抗的智慧。苏昌河说,文明交流有三个层次,其中最原始的,最初的层次是相互消灭,用一个文明来取代和覆盖另一个文明,应该放弃。

苏昌和分享说,他读过很多英美政治哲学书籍,其中观点认为世界应该追求,用标准和模式来改造,消除差异,当一切一致时,世界就会有序。这种观点将共生世界分为"好世界"和"坏世界","自由国家"和"专制国家","文明世界"和"野蛮世界",认为前者拥有控制、统治、干涉和改造后者的世界的天然权利。

苏昌河指出,这是对抗顺序的一种观点。这种世界观是无法适应的,甚至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文明交流中,应该放弃这一概念。

文明交流的第二个层次是相互尊重和欣赏。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常态,差异和差异意味着丰富,对此的认识将使文明的"美丽与共性"得到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实现。

文明交流的更高层次,就是通过发现文明之间的共性,创造更大的文明交流格局。苏昌河指出,如果我们找到共同点,文明就会彼此亲近,相互欣赏,走向"同一个世界"。

苏昌河认为,共性是东方哲学的重要智慧,"求同"是世界文明在东方对话的重要出路。"寻找共性"使文明从多样性走向共生,这种文明观就是共生的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种共生哲学。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和谐共生来实现的。

民间文化交流,具有独特的精神和情感力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在古丝绸之路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为继承和提升古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对今天促进跨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阿塞拜疆驻华大使格纳利·阿克拉姆(Genali Akram)在论坛上表示,在漫长的历史中,丝绸之路加速了人类的文化发展,为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文明交流的"催化剂"。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不仅使亚欧贸易商能够交换商品,而且向不同地区的人们引入了新的政治制度,文学流派,音乐风格和视觉形式,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文化和文明中心。

阿克兰说,古代丝绸之路在阿塞拜疆的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因为它位于丝绸之路中心的中心位置,考古遗址,古城,城堡,浴场,集市和许多其他令人难以置信的古迹都可以在阿塞拜疆随处可见,这些都是丝绸之路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在阿塞拜疆的建筑和多元文化传统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阿塞拜疆是许多伟大艺术家的发源地,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丝绸之路在丰富阿塞拜疆文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许多伟大的阿塞拜疆诗人,如Nizami,Nahimi和Fuzuri,为世界文学财富做出了贡献。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赵戈金认为,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非政府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赵戈金说,新疆克孜勒苏有一位基尔基兹"玛纳斯"史诗歌唱大师,名叫古苏普·马梅,他的歌唱成就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赢得了大众的欢迎,他还多次被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元首接过,获得了吉尔吉斯国家勋章。Gusup Mamay只是一位民间史诗歌手,但通过唱史诗,他将边境两边的人们拉近了距离,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Gusup Mamay让Chaogokin意识到,虽然非物质化遗产的交流大多是民间文化交流,但它具有独特的精神和情感力量,其作用和影响力是官方交流无法取代的。

赵悟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共享的,反映了人民的创造力。只有更充分地了解彼此,才能更深刻地欣赏对方,更深地爱对方,才能达到"美与共,世界一样"的境界。

(本版图片,除签名外,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秘书处提供)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15日第7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