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遊于托卡爾丘克的怪誕故事

作者:文彙報
雲遊于托卡爾丘克的怪誕故事

先後失去丈夫和兒女,老無所依的婦人變成了一隻狼,“雕像一樣低着頭,左右打量,然後擡頭看向親眷所在的方向,直到自己完全被對岸的陰影吞沒。”

這是托卡爾丘克的短篇小說《怪誕故事集》裡一個故事的結尾,繼《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和《雲遊》之後,托卡爾丘克的作品中譯本出到第四本。《時間》和《房子》是作家早年的成名作,《雲遊》英譯本獲得布克獎,為她在英語世界确立聲譽,她的不同階段不同題材的寫作中,延續着一種頑固的精神追求,在最近的《怪誕故事集》,讀者能直覺地體會到她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中強調的:文學察覺到這世界不對頭的痛苦,它揭示着人們難以用其它方式向他人展開的體驗,在作家的頭腦裡,微小的碎片頑強地粘合成另一個完整的宇宙。

雲遊于托卡爾丘克的怪誕故事

托卡爾丘克被授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時,波蘭國内的回應是全然對立的兩種聲音。一位文學雜志編輯曾總結過托卡爾丘克在波蘭本土的讀者特征:年輕人,來自西部的城市,渴望多元文化,對本國錯綜複雜的多民族曆史抱有好奇心。這些人認為,托卡爾丘克的作品在文學和曆史的雙重層面撕開了新的想象空間。但在波蘭的“老派人”眼裡,隻有顯克微支的曆史小說代表着正統正典,托卡爾丘克是曆史和文學的雙重叛徒。

雲遊于托卡爾丘克的怪誕故事

托卡爾丘克皈依于波蘭文學裡離散的、甚至被遺忘的那一脈。她的偶像是布魯諾·舒爾茨,她曾說:“我崇拜且嫉妒舒爾茨,因為我知道自己永遠沒法寫得像他那樣好。”布魯諾·舒爾茨,一個生前靠教書維生的落魄猶太人,生平細節不可考,在出版《肉桂色鋪子》和《砂制時鏡下的療養院》薄薄兩冊短篇小說集後,他被關入集中營。他幸運地因為繪畫才能得到一個納粹軍官的庇護,荒唐的是,那位軍官因與同僚不睦,洩私憤處死了對方保護的猶太人,對方為了報複,朝舒爾茨的腦袋連開數槍。一個日後被證明寫作天分和成就堪與普魯斯特比肩的現代作家,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在1942年冬天。在被遺忘的塵埃下,舒爾茨留下文學史版圖中異常斑斓的一塊,他用寫作打開了世俗生活中的神秘領域,豐美的、洋溢着感官吸引力的語言,讓微不足道的日常事件打開核心,浮現其中無窮燦爛的遠景——這吸引了托卡爾丘克。

雲遊于托卡爾丘克的怪誕故事

和舒爾茨一樣,托卡爾丘克來自族群雜居的波蘭西南。二戰後,波蘭作為戰勝國收複了東德的故土,代價是把東部領土劃入俄羅斯,這意味着波蘭全境往西“平移”了,東邊的波蘭與烏克蘭原住民被集體移民。“很多波蘭人住了下來,根還在烏克蘭,思念故土,整天喝得醉醺醺。有些德國人沒有走,和波蘭人通婚,号稱自己是波蘭人。有德國人在風燭殘年回來尋根,結果倒在波蘭和捷克的分界樁旁……”托卡爾丘克生于一個移民家庭,由一個德國奶媽撫養長大,從很小的時候起,她就對“邊界”感到迷惑,她的生活和寫作,成了一次次穿越“邊界”的雲遊。波蘭文學的翻譯大家易立君把托卡爾丘克的作品形容成“文學品種邊緣的小說”“修辭風格混雜、滲透”“各種文體的雜交”,直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紛至沓來,自由馳騁”“七巧闆的拼圖形成富有凝聚力的整體”。

雲遊于托卡爾丘克的怪誕故事

正如舒爾茨相信“藝術家應畢生緻力于诠釋那些如郵票般貼在他們腦海中的意象”“他們創造性的努力變為永無止境的注解”,作為精神層面的繼承人,托卡爾丘克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裡借第一人稱叙述者的口吻寫下:我不善于再現一個故事本身,但總能再現場面、環境和那個故事在我心中生根的世界……留給我的是故事裡某些模糊不清的刺激情節或亮點,我把整個故事忘于腦後,記住的都是些無太大價值的果核和種籽,而後我的記憶由不得不将它們吐出來。

雲遊于托卡爾丘克的怪誕故事

托卡爾丘克在大學裡主修心理學,畢業後她意識到“自己比大多數病人還神經質,以至于無法從事這個行業”。從大學畢業到成為專職作家的幾年裡,她短暫地旅居倫敦,為了謀生做過豪華酒店的保潔員,是以看到了金碧輝煌的走廊兩側,“門背後混亂不堪的房間和那些客人同樣混亂的内心”。心理學的科班訓練和倫敦生活經曆讓她面對空白的稿紙時,相信生命的真相是無序且多義的,過于平滑的第一人稱叙事難以解碼四面八方的雜音。“我寫小說,讓所有屬于人類和超越人類的一切穿透我,把每一件事人格化、個性化”“時間沒有盡頭,沒有以前,沒有以後,我不會認識任何新的事物,也不會忘記我見到的一切”,托卡爾丘克的寫作創造了新的文體,新的閱讀經驗,她給小說制造了核裂變的反應。在《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這些小說裡,把作者視為“東歐鄉村的民俗守望者”将是一種誤讀,确切說,她重建了遺失已久的寓言傳統,一種甚至讓文學編輯措手不及的新的神話——當她把《雲遊》的定稿交給出版社時,編輯讀完後給她發了封郵件:“請問您是不是搞亂了章節之間的順序?”

雲遊于托卡爾丘克的怪誕故事

托卡爾丘克的小說是這樣的重要,迷人,原因就在這裡:她的寫作不是對經驗的複刻,她在寫作中創造了經驗。《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裡有一個封聖不成功的修女,祈求上帝把她變成男子的形貌,而寫下她的故事的修道士,是個美貌的男孩,同樣懷揣着難言的心事。在那個故事裡,性别界限是模糊的。《糜骨之壤》裡,作家塑造了一個文學史中罕見的憤怒的老婦人的形象,她被村民視為瘋癫,捍衛着一個屬于狐狸、兔子和鹿的沉默世界,在這裡,物種界限是模糊的。直到《變形中心》,萬念俱灰的老婦人變成孤狼,消失在陰影裡。托卡爾丘克在演講中提過安徒生童話裡一則“被扔在垃圾堆裡的茶壺”,她說她在寫作中追求的,也是那個沉默的、破損的,“茶壺的世界”。“為沉默者發聲”,這份寫作者的溫柔,不是迎合意識形态正确的口号,而是在喧嘩騷動的世界中找到新的故事。

雲遊于托卡爾丘克的怪誕故事

恰如《太古和其他的時間》裡《麥穗兒的時間》裡那段讓人心碎的溫柔的尾聲,麥穗兒被侮辱,被傷害,她在一無所有的時刻,在孩子的墳墓邊——

“她看到一個碩大無朋的野獸,一個巨人,她周圍的一切是一個大軀幹,她的身體是這軀幹的一部分。她看到一種滲透萬物的力量,她了解這股力量。她看到鋪陳在我們世界上下和其他世界其他時代的輪廓。她看到許多無法化成語言的東西。”

作者:柳青

編輯:汪荔誠

責任編輯:範昕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