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心營救”:山東栖霞笏山金礦爆炸事故救援難點解析

新華社濟南1月19日,片名:"地面救援":山東栖霞廬山金礦爆炸救援難點

新華社記者陳偉、劉霞存、張武嶽

山東省栖霞廬山金礦爆炸的救援工作,導緻22名勞工被困在地下,已進入第10天。這是一種"地心救援"——被困勞工在地下600多米處,可用于人員上下回井豎井因爆炸嚴重堵塞,地面鑽井面臨複雜的地質條件......

1月17日,救援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在被困人員所在的道路上鑽了一個鑽孔,救援人員與一些被困勞工取得了聯系。

這一進展并非易事。救援指揮部官員表示,地面鑽探面臨諸多困難:由于地質條件複雜,岩層裂縫容易造成鑽井"卡鑽",施工難度大;

事實上,實作3号通過鑽井到521米,在測量确認偏差為7.3米後,不得不對新控制邊坡的強力團隊進行修正。

目前,救援仍面臨較大困難,處于原來"遏制"之後的"追趕"局面。

讓我們從"遏制"開始。井眼清理可謂困難,進展緩慢。應急救援指揮部披露資訊顯示,16日12時,後風井井井間隙深度為350米;相關負責人表示,從井口到這個位置遇到嚴重的堵塞點,風排水管線、供電通信電纜等交織在一起;

在地面鑽井方面,雖然目前已經實作了1号鑽井,3号鑽井和困人通過巷道,但2号鑽井由于皮帶卡斷裂鑽井,5号鑽井由于偏差7.3米無法糾正,已被放棄。"據了解,在礦山救援中,達到600米深度的先例并不多,"該官員說。

再看看"追逐者"。應急救援指揮部副司令員、煙台市市長陳飛18日表示,要注意地下水位上升帶來的風險。根據鑽井資料和五段中間被困人員的回報,地下水滲透嚴重,滲透水量約為每小時10立方米,影響被困人員的生活環境。

此前,救援按照"兩條腿"并行思考,一方面加快清理風井壁障礙,另一方面加快地面鑽井,開辟生命通道。1月19日,緊急救援司令部進一步優化工作思路,明确"三加一"整體救援方案,即"3",即:生命維持監測通道(鑽探1号和3号)、生命支援通道(鑽井和10号鑽井)、排水支護通道(7号和8号鑽井);

具體而言,在"突破密閉"方面,應急救援指揮集中提高井筒清理速度,調整井筒清理方案,增加兩輛穩定車輛,采用三層盤布局,上闆做保護盤,下兩層盤做工作盤, 小碎屑用籠子吊裝,大碎屑用鈎頭直接吊起。事故救援專家組成員、風井清理工作組副組長馬志敏表示,将用于清井的雙層籠改為三層提升盤後,井内各班工作人數從2-3人增加到7-10人,吊裝盤往返速度也更快, 而且清洗效率大大提高。然而,350米地下目視有約7米高的障礙物淤積,清理工作仍需一些時間。

同時,新開通的10号鑽場作為救援逃生路線,截至19日12時,正在平整現場,力争盡快開挖鑽。4号、6号和9号鑽探被用作尋找失蹤人員的輔助探測通道。截至19日12時,第4鑽進555米,第6洞進480米,第9鑽進9米。

在"攔截追逐者"方面,鑽7孔和8兩個孔作為排水支撐通道。截至19日12時,第7鑽進28米,第8鑽井設計點完成,等待場地的找平。

此外,19日,國家衛健委派出緊急醫療救援隊指導廬山金礦爆炸事故。據悉,專家組由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北京穩定醫院等專家組成,在重症醫學、營養學、神經外科、職業病和中毒醫學、心理幹預等方面有5名專業專家。緊急救援指揮部官員表示,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到達後,醫療援助計劃将重新優化,以更多地了解每個被困人員的身體狀況,建立單獨的健康檔案,明确吃什麼,使用什麼藥物,提高身體康複的目标。

資料來源:Xinhua.co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