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拔400公裡的中國空間站核心子產品開始,一輛小型載人飛船重返藍地,在天地之間架起了一條壯麗而美麗的軌迹。英國夏令時2021年9月17日13時34分,航天員博海生、劉波明、唐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成功降落在沙漠東風着陸點,傳回地球家園三個月。
這相隔5年,神舟載人飛船再次實作了中國航天員往返世界的壯舉,标志着中國在空間站建設階段實作了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對中國空間站項目按計劃推進具有重要意義。神舟12名宇航員在空間站綜合體中工作和生活了90天,創造了中國宇航員在太空中度過的時間的新紀錄,也為未來的飛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神舟XIF的成功回歸,重新整理了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進度,提高了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能力。

2021年9月17日,神舟XIA載人飛船成功降落在東風着陸點。這是航天員博海生(中)、劉伯明(右)、唐洪波安全順利地走出太空艙。新華社
從宇航員從太空艙中走出太空的那一刻熟悉的笑臉,我們确信中國航天事業是另一個進步。作為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任務,神舟十二号具有重要意義,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打造"一刀切"的中國空間站綜合體,打造中國"太空新家",進入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成功完成兩次太空行走......從"太空日"到"太空90天",它不僅跨越了日子,也跨越了中國太空進步的步伐;比較中國航天員7次"太空旅行"的條件和經曆,變化是為了實作攀登高度的天空夢想和空間科技的飛躍,同樣是航天員永遠擁有國家最偉大的心髒,以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開拓進取。
從年輕沉着、冷靜自信的宇航員臉上,我們看到的就是中國航天的精神準則。火箭發射倒計時密碼清脆自信,火箭、航天器組裝工廠中的房間内部擰緊螺絲,宇航員走出太空艙時地面支援團隊集中注意力......從弱水岸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南海沿岸的文昌發射場,到海洋上空的主要空間站、太空測量船,是無數宇航員共同舉起宇航員在太空中飛行,建造中國空間站。為了以最可靠、最安全、最溫暖的回程方式迎接航天員,着陸點地面搜救隊員常年準備,不時穿越無人區,在高原草原、沙漠戈壁不怕暴風雨和寒熱,練習優秀的搜救技能。幾代航天員創造了"特困、特戰、特攻能力、特獻身"的載人航天精神,而這種精神不斷激勵和弘揚一代又一代航天員的真誠奉獻、奮鬥不止于此。
從喜樂世界的互動中,我們也感受到科技的進步,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帶來的美好與喜悅。"太空旅行"的體驗越來越豐富,不僅讓宇航員更加自信,也讓熟悉天空場景的人從宇航員的太空生活中找到樂趣。航天員與奧運冠軍的"太空對話"被推上了熱搜;宇航員在拍攝美麗的照片時更加令人振奮;有人笑稱,"神12号"宇航員"太空旅行"三個月前,正好趕上中秋節......在太空的精彩生活、太空驚豔的大片、太空的熱門話題背後,是科技創新的力量支撐着與星辰交織的夢想紐帶。這種紐帶與年輕人探索太空的好奇心相吻合,激勵着成年人不要被困難打敗,同時也拉着每個人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