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清,有一種海鮮
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餐桌美味
它就是——“蛏”

蛏子好吃
你知道蛏苗長啥樣?
又是如何放養呢?
今天,小編為你大揭秘!
每年的2、3月份,是國家級•福清台灣農民創業園三華園區螠蛏養殖基地投放蛏苗的最佳時機之一。自元宵節過後,蛏埕裡便是一幅忙碌的景象,機械化翻耕、平整蛏田,漁民們做好投放蛏苗前的各種準備。
滿懷好奇心,小編實地探訪了
漁民洗苗、運苗
投放蛏苗的全過程
采蛏苗、洗蛏苗
下午3時許,小編來到蛏苗養殖池
數十名漁民集結在池邊
将采挖上來的蛏苗裝入筐并進行清洗
螠蛏養殖基地的管理人員林小強告訴小編,這是今年投放的第一批蛏苗,已經持續采收十多天,再過四五天就能結束,還有一批投放時間要等到11月份左右。
家住附近村莊的老漁民說,早上六點多,他就已經下池采挖蛏苗,一個小時大概采十多斤,工作6~9個小時,能采100多斤。漁民的工錢是按采挖蛏苗的重量算,一斤3.5元,日均能賺三百多元。
“采挖蛏苗的漁民,大多是附近無其他職業的村民,平均年齡在55歲左右,采挖20天,能補貼家用五六千元,對他們來說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林小強說,一天下來,
這些全靠人工采挖的蛏苗重量
共計60擔(6000斤左右)
經過三個月的育苗期,蛏苗能長到兩厘米到四、五厘米不等,其殼色呈淺黃色,肉色潔白鮮嫩,對外界刺激反應敏感。據了解,三華園區螠蛏養殖基地采取自主育苗,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也保證了蛏苗在運輸過程免受損傷。
得益于自主育苗
蛏苗對當地水質和氣候較為适應
生命力較強
存活率達98%
運蛏苗、投放蛏苗
入筐清洗後的蛏苗
被裝上小卡車運往不遠處的養殖區
負責投放蛏苗的漁民們
馬不停蹄地将裝有蛏苗的筐
搬到小船上
每個筐的蛏苗重約80斤
小船的四角各放一筐蛏苗
漁民借着海水的浮力,撐着杆
推着蛏苗朝着投養區域緩緩行進
林小強介紹
三華園區螠蛏養殖基地有2000多畝
一半是蛏埕,一半是蓄水池
模仿海水漲潮退潮
自主安排進水、放水養殖蛏子
這次投養蛏苗的面積為50畝
每平米蛏埕約養500粒蛏苗
小編粗略地計算了下~~~
1畝≈666.66平方米
666.66平方米x50畝x500粒
≈1600萬粒(蛏苗)
劃着小船的漁民
将蛏苗運到養殖灘塗
再均勻地撒播在灘塗上
林小強說,因為能夠自主安排進出水,是以投放蛏苗的時間不再受潮汐限制。在投放時候,水位一般控制在40厘米左右為佳,讓蛏埕露出水面,待蛏苗放養後,再放入蓄水池的水,供給養料。
蛏苗投放下去,二三十分鐘内就會鑽入灘塗裡,如果放苗後遇到大風、大雨等不利因素,也會影響蛏苗的存活。
小編了解到
這批投放的蛏苗長勢好的話
七八月份即可采挖
最遲年前也能采挖
在收成的季節
養蛏人的汗水與艱辛交錯
唯有豐收的期許相伴
圖/福清市影像中心
視訊/宋波海
記者、編輯/品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