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結了婚,有了穩定的事業,但仍然長不大?成年是一種颠覆性的理想在曆史中“成年”

"艱苦成長,不是在網際網路上,不是在社交媒體上,甚至不是目前的經濟形勢,當然,這些問題使增長變得更加困難,但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不再提供任何有吸引力的成人模式。

最初的90年代是30歲。

你認為你長大了嗎?

|陳賽

<h1>成年期是一種颠覆性的理想</h1>

在當今社會,許多成年人像孩子一樣生活,他們希望永遠享受年輕人的自由和随和,避免在工作或人際關系中承擔責任。他們可能已婚,事業穩定,但這隻是一個症狀,在内心深處,他們還是孩子,懷着不切實際的夢想,希望寫出最偉大的小說,或者找到完美的情人,但并沒有真正采取行動,或者為此承擔責任。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美國哲學家蘇珊·内曼(Susan Neiman)在《你長大的原因》(Why You Grow Up)一書中指出,"成長是艱難的,不是在網際網路上,不是在社交媒體上,不是在經濟上,當然,這些問題使增長變得更加困難,但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不再提供任何有吸引力的成人模式。"

在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Erik Erison)的八階段生命理論中,青春期(從十一歲到十七八歲)是人格發展的第五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人生的這個階段,他們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建立起來,仍然需要多元度的探索和實驗,但社會(尤其是父母)已經出發并期待扮演他将要扮演的角色,兩者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沖突。

什麼是成人圖檔?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想象着我的成年生活,好像我知道一切,可以做任何事情,并且擁有世界上所有可能的金錢,愛和幸福。這種成年的圖景與其說是粗俗,不如說是幼稚。另一幅成年期的圖景恰恰相反——成年人過着寂靜、凄涼、絕望的生活。成年意味着放棄你的希望和夢想,接受既定現實的極限,屈服于生活,即使它遠不如最初想象的那麼刺激,有價值或有意義。

19世紀流行的成長小說,描述了一個年輕人追求靈魂和發現自己的過程,意味着一個獨立的自我的成長,在社會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而在20世紀,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幾乎所有的小說家,索爾·貝婁,瑪麗·麥卡錫,菲利普·羅斯,約翰·厄普代克,都寫了成年人的生活, 所有破碎的夢想,破碎的婚姻,無法實作的野心,工作疏遠和家庭分裂。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結了婚,有了穩定的事業,但仍然長不大?成年是一種颠覆性的理想在曆史中“成年”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結了婚,有了穩定的事業,但仍然長不大?成年是一種颠覆性的理想在曆史中“成年”

《絕迹毒枭》和《廣告狂人》的主角都是各種自戀的幼童

美國曆史學家史蒂文·明茨(Steven Mintz)在《最好的歲月:當代成人史》(The Best Years: A Contemporary Adult History)一書中分析了過去400年來美國"成年"的變化,他認為,"成人形象"的衰落始于19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不要相信任何30歲以上的人"。

成人小說,又稱啟蒙小說,起源于德國,是現代西方文學中重要而常見的類型。簡單地說,這類小說處理的是主人公從童年或青春期到成年的經曆,從天真的無知到成熟:也許進入社會是為了受苦,逐漸了解世界的艱難,也許是經曆一些或一些重大事件,讓生活了解了變化;

根據美國哲學家蘇珊·内曼(Susan Neiman)的說法,成年的下降來得更早,而且是以一種更隐秘的形式出現的。在她看來,彼得潘是一個真正的轉折點。這部小說寫于1911年,與其說是一個"浪漫"或"理想化"的童年,不如說是對成人世界有多糟糕的描述。當斯皮爾伯格改編這部電影時,成年人(彼得·潘甯飾)變得更加悲傷和荒謬。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結了婚,有了穩定的事業,但仍然長不大?成年是一種颠覆性的理想在曆史中“成年”

胡克船長

"真正的自由意味着控制你的生活,學會計劃,做出承諾,做出決定,并對你行為的結果負責。像彼得·潘這樣的孩子,如果他受欲望的擺布,他怎麼能學到這一點,他怎麼能發展出一個能夠支配自由的自我呢?"

60多歲的蘇珊·内曼(Susan Neiman)定居在柏林。她說,在50歲的時候,她經常聽到别人稱贊說:"你看起來很年輕。作為一名哲學家,她立即抓住了這種贊美背後的問題 - 不僅是對年輕人的女權主義,而且還暗示你隻有在一個你不是的狀态(年輕)中看起來才好。

"我們生活在一個慶祝不成熟的文化中。"成年是一幅令人生畏的畫面,"她說。成年意味着放棄你的希望和夢想,接受既定現實的極限,屈服于生活,即使它遠不如最初想象的那麼刺激,有價值或有意義。"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結了婚,有了穩定的事業,但仍然長不大?成年是一種颠覆性的理想在曆史中“成年”

"新生活的新生活"的照片。

她甚至認為,伊斯蘭極端主義在西方的興起現在與西方文明的"成年危機"有關。缺乏道德目的和無法在現代經驗中找到意義,導緻年輕人轉向可怕的宗教教條。"沒有成年人可以服從宗教權威的行為,但我們還能提供什麼其他選擇呢?"

在《為什麼長大》中,她試圖回答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在哲學中找到一個成熟的模式,不是屈服于不可避免的損失,而是成為她想成為的人?

"我總是回到各種憤世嫉俗的啟蒙,因為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位置。在開悟之前,很難想象成長是一個問題,因為别無選擇 - 你的命運取決于你的父親。難怪增長是盧梭和康德的核心問題。盧梭的父親是制表師,康德的父親是馬鞍,他們從未想過自己的兒子會成為一名偉大的哲學家。"

盧梭和康德是《你為什麼長大》中的主要角色。盧梭過着不羁的生活,康德過着僵化而無聊的生活。但康德說,盧梭改變了他的生活,他房間裡唯一的照片是盧梭的肖像。盧梭寫了世界上第一本育兒書——我們現代關于育兒的許多觀念都來自這本書,比如孩子應該由母親撫養長大,孩子應該有機會玩耍,教育不應該基于機械的學習,而是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好奇心。這也是盧梭的第一個建議,即童年有其自身的重要性 - 它是最接近生命"自然狀态"的人類,也是自然儲存最完好的時期。它不是一個工具,而是一個目的本身。但他的目标不是将自己的童年浪漫化,而是為一個自由、有自我意識的成年人奠定基礎。但與此同時,他意識到在一個不想要自由公民的社會中撫養這樣一個孩子是多麼困難。正是這個問題促使康德寫了《什麼是啟蒙》。

在《什麼是啟蒙運動》一書中,康德将"成熟"定義為理性從自我造成的不成熟中解放出來。

按照成長的邏輯,一個人生來就是一個無助的嬰兒,但随着身心的發展,我們會用它逐漸掌控生活和世界。我們将逐漸融入這個世界,并確定我們在其中的位置,然後變得更加獨立和更有經驗,直到我們成為自我支配的成年人。但另一方面,我們最糟糕的本能總是阻止這個過程被打亂- 被動是很舒服的。我們選擇了不成熟 - 讓别人為你做決定比你自己做決定要舒服得多。

"如果有一本書照顧了我的了解力,一個牧師照顧了我的良心,還有一個醫生開了我的飲食,我就根本不用費心了。隻要我能付錢,我不需要思考,别人會幫我什麼都幫我。(康德)

但根據奈曼的說法,康德更深刻的見解是,不成長不僅僅是我們的錯,而是我們生活中的社會結構,它維持着我們的"幼稚"。因為我們不會長大,永遠保持年輕人的精神狀态,這符合社會的利益——即使是最好的政府也會發現,天真、消極的主體比獨立、理性的公民更容易統治。對國家控制的渴望和我們對舒适的渴望創造了一個不那麼沖突的社會,但這不是一個成人社會。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結了婚,有了穩定的事業,但仍然長不大?成年是一種颠覆性的理想在曆史中“成年”

"成長邊緣"

在康德的時代,這意味着審查和懲罰,但消費社會發明了更好、更隐秘的方法。通過消費而不是生産來定義一個人 - 成長意味着能夠購買昂貴的玩具,更昂貴的汽車,更新的手機,更時尚的鞋子......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被斥為一個幼稚的夢想。是以,我們被各種各樣的資訊所包圍,其中一半迫使我們務實,停止夢想,接受世界的真實情況,并将成人世界描繪成對現狀的妥協。資訊的另一半是關于如何保留年輕的産品和建議。這種"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比審查制度更有效——"如果你阻止人們擷取資訊,總會有勇敢的人站出來反對它,但如果你用很多無意義的選擇淹沒他們,他們隻是想讓噪音停止。"

"這就是為什麼真正的增長不是順從的,而是颠覆性的理想。像所有的理想一樣,它永遠無法真正實作,但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指導我們的行動。"内曼說。

"在康德看來,哲學在幫助我們成長方面起着相反的作用。它不會安慰你,它不會減輕你的痛苦;因為現實是不合理的,理性的任務是確定我們不會忘記這一點。通過武斷和懷疑之間的辯證法,哲學引導我們尊重兩者所包含的好奇心和憤怒。它要求我們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永遠不會得到我們想要的世界,同時拒絕放棄我們想要的世界。"

是以,在康德的成人模型中,"成長更多的是關于勇氣而不是知識: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不能取代你使用判斷力的勇氣。判斷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真正觸動我們的問題不能通過遵循規則來回答。我們需要勇氣來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依賴於我們國家、鄰居或我們最喜愛的電影明星的判斷。換句話說,獨立思考是成年的關鍵。第二,要有勇氣接受貫穿我們生活的裂縫。理性理想告訴我們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但經驗告訴我們,現實往往不是理想。成長需要我們面對兩者之間的鴻溝——兩者都不會放棄。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結了婚,有了穩定的事業,但仍然長不大?成年是一種颠覆性的理想在曆史中“成年”

是的,成年注定要失去。我們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外表,失去了健康。父母去世,朋友離開,婚姻結束,孩子長大,最終離開。對于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即使是最親密和最重要的情感依戀也可能被證明是短暫的,一半的婚姻以離婚告終。

但是,正如中國哲學家李健告訴我的那樣,"成年意味着做一個有尊嚴的人,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這些包括能夠愛,悲傷,體驗渴望,感激和正義的憤怒,能夠形成關于善的想法,能夠批判性地反思他們的生活,被平等對待和尊重,等等。"

<h1>曆史上的"成人"</h1>

羅伯特·哈裡森教授對這個時代的"青春癡迷"的心态和思考比蘇珊·内曼(Susan Neiman)更複雜。

幾年前,當我在斯坦福大學采訪他時,他對矽谷的青年文化表示了一些深切的擔憂。我記得,這個時代最可怕的事情之一是,現代人讓他們的文化由一群"矽谷孩子"(男人和男孩之間)上司,他們改寫了社會規則,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這與蘇珊·内曼(Susan Neiman)的《你為什麼長大》(Why You Grow Up)完全是同一故事的兩面,他在書中批評成年人放棄了對更美好世界的希望;

2014年,他寫了《回到老年:為什麼我們崇拜"青年"》一書,這是對"年齡"的哲學反思,從更大的文化曆史的角度切入了成長的問題——"人類有許多不同的衰老方式:生物、心理、社會,以及文化時代。如果考慮到年齡,我們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老得多。"

他借用了美國生物學家斯蒂芬·J·古爾德(Stephen J. Gould)的"neoteny"概念,認為我們目前對青春的癡迷是"少年堅持"的文化或精神表現。

目前的進化生物學研究表明,一些重大的進化變化是通過發育遲緩(或阻塞)而不是積累來實作的。這個過程被稱為"幼蟲持久性",當生物體通過進化被改變,使它們的身體保持幼兒期的某些特征時。

人類是"幼年持久性"的動物。我們進化的方法之一是保留祖先的原始早期特征,直到成年,例如我們的大腦生長得更慢,骨骨骨骼較晚,新生兒變得更加徹底成熟,他們的生存完全取決于父母的照顧。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幼蟲繼續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我們巨大的大腦至少部分是由于出生前的快速生長速度一直持續到後期。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結了婚,有了穩定的事業,但仍然長不大?成年是一種颠覆性的理想在曆史中“成年”

哈裡森教授認為,如果将"少年堅持"的概念用于精神層面,它可以用來指代被保留和修改并延伸到成年期的童年心态。"如果人類心中沒有'内在的孩子',世界上可能就不會有各種各樣的父親、母親和神靈。世界上不會有宗教,不會有俄狄浦斯情結,沒有藝術,沒有詩歌,沒有科學,沒有哲學,因為所有這些人類的創造都源于面對某種現象時的某種幼稚的驚奇感。人類對生活的許多期望——我們的存在很重要,有人應該關心我們——本質上是幼稚的。這些幼稚的欲望、夢想、失望不會随着成年而結束,而是繼續我們的生活。"這樣的'青春延續性'并不是一件壞事——青春對文化創新和天才的閃耀至關重要。一方面,人類青年的空前延伸,有賴于成年人提供的智慧和穩定,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延伸、受保護的青年,我們才得以成長、成熟,創造社會文化,積累了足夠的智慧,與天才抗衡。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文明的發展取決于"青春"與"老年"、"天才"與"智慧"之間的平衡與轉化——"天才"側重于創造屬于未來的新事物,"智慧"側重于繼承過去的遺産,并在傳遞的過程中向更新。("智慧"的概念是從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那裡借來的,指的是對世界連續性的關注。但他認為,我們今天的文明呈現出一個不尋常的特征——過去的文明,一次又一次的警告,青春的天才是如何被老年的智慧所摧毀的。但是,我們的時代恰恰相反,青春的天才被頌揚,老年的智慧被抛棄。

"我不知道我們的文明能否依靠青春的天才生存下來。"當創新和變革來得太快、太魯莽時,文明複興的源泉會被摧毀嗎?"他說。"

在他看來,這個時代最大的詭計是癡迷于青年,同時對他們認為自己崇拜的青年發動戰争——"一方面,它給了年輕人在文化上的引領作用,但另一方面,它剝奪了他們發展真正創造力所需的休閑、庇護和孤獨感, 這是一個人身份和創造力的根源。它剝奪了年輕人即興創作、出人意料和失敗的自由,剝奪了他們閉上眼睛,在螢幕巫術之外形成自己形象的能力。剝奪他們與自然的關系,如果沒有這種與自然和宇宙的聯系感,生命将毫無意義。剝奪他們與過去的關系,是以無法形成自己的未來。"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結了婚,有了穩定的事業,但仍然長不大?成年是一種颠覆性的理想在曆史中“成年”

"28歲未成年人"

"矽谷的年輕人喜歡說我們連接配接世界。是的,我們可以越來越快地将世界聯系起來,但它們真的有助于曆史和文化的遺産嗎?"

他最擔心的是,無處不在的聯系,來自所謂"雲"的集體意識的聲音,整天在你腦海中嗡嗡作響,使孤獨和孤獨變得不可能,但隻有在孤獨和孤獨中,人們才能與自己進行對話,與曆史進行對話。

人們如何獲得曆史?

"一個人必須進入一個地方,在那裡,超越自我的愛在'活生生的記憶'中将過去,現在和未來連接配接起來。正是在這裡,一個人可以獲得一個曆史性的存在,進而将自己對自己的愛轉化為對世界的愛,正是這種愛,不僅在心理層面上,而且在文化和曆史層面上,将一個孩子變成了一個成年人。例如,作為一個西方人,我對19世紀、文藝複興時期、中世紀、古典羅馬希臘了解得越多,我對這些時代了解得越多,我的曆史感就越成熟,我的文化感就越成熟。"

"但這些地方需要每天的内省,沉默和孤獨。一個人未來生活的智慧是由他年輕時獨自度過的時光所滋養的——閱讀、學習、好奇心、觀察、做夢、想象、冥想。正是這種孤獨催生了心理、情感和文化的成熟。"

"我理想的成年,不是在外表、行為、思想、生活方式上無限接近年輕人,而是經過這樣的曆史性轉變,你是一個年輕人,而是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責任;同時,你是一個成年人,對世界有着無限的好奇心和驚喜,一個年輕版的成年人。

(摘自《三人生周刊》2017年封面故事《三十不站立:推遲成年》)

⊙文章版權屬于《三重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

新一期《最美敦煌》,點選連結購買産品詳情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結了婚,有了穩定的事業,但仍然長不大?成年是一種颠覆性的理想在曆史中“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