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作者:認知解答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北京廣場正陽門下舉行

10月18日,第六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核心活動之一——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北京廣場正陽門下舉行。本次活動由北京文化聯盟、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作家協會、北京十月文學出版社主辦。邱華東、何向陽、朱秀海、劉建偉、李偉、陳富民、張力、喬晔、劉大賢、石一峰等知名作家和評論家、北京文化聯盟一級督察田鵬、北京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曹磊、北京十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韓景群等相關上司出席了此次活動。著名評論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力是論壇學術主席。

論壇上,與會人員深入探讨了"與曆史對話"、"與時俱進"的主題,回顧總結了北京文學的創作成果和實證特征,分析交流了北京作家的創作風格和使命,共同展望了北京文學的未來。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與曆史對話"主題

與曆史對話

北京文學不僅是一個區域概念,北京作家作為一個群體,雖然作品風格千差萬别,但北京作家的曆代有着共同的責任和曆史使命,那就是:一直密切關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穩紮根于宏偉的社會實踐,堅持為人民的生活汲取豐富的滋養, 勇于回答現實和生活提出的問題,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區域色彩和極具包容性的北京文學。正是幾代作家的現實精神,使北京文學和北京作家走在時代的前列。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劉建偉發表演講

著名作家、劇作家、毛墩文學獎得主、第81電影制片廠原導演劉建偉結合自己創作劇本《血戰湘江》的經驗,指出要以當代的眼光審視過去的曆史,特别是從整體曆史發展的角度,到與曆史的對話。作家在書寫曆史時,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曆史是由來世來判斷的,判斷的标準需要考慮曆史對現在有什麼影響,作家不應該把對曆史的了解局限在棺材的結論上,而是通過時間去思考曆史的啟蒙,通過書寫曆史來反映現實。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朱秀海講話

著名作家、編劇朱秀海認為,我們回顧曆史,照顧今天。寫曆史是一門大課題,需要作家們長時間的投入。作家在社會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是通過寫作和表達來觸動社會,用自己的感受來表達,而社會反響,反過來又觸動了動作家,是一種互相的效果。"我寫了《白馬遠征》,我寫了這部解放戰争史,因為我聽到了這個故事,卻忘不了它,我看到很多讀者在反思它,我自己也很感動。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陳福民緻辭

著名評論家、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簽約作家陳福民認為,用文學來處理曆史,是處于處理時間之中的。作家要克服靜止的時間,激活曆史知識,讓那些曆史知識來自遙遠的過去,進而成為新鮮有效的知識,滋養自己,滋養社會。另一方面,作家也應該處理曆史題材的邊界,"作家要保持自己的界限,無論文學小說、想象力、基本曆史資料、靜态曆史都應視需要尊重。"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李偉緻辭

著名作家、《人民日報》海外版副主編、中國散文文學會副會長李偉認為,曆史有三個特點:時間意識;曆史意識;曆史意識;時間作家和曆史學家在寫曆史方面的差別在于,作家寫的是人體的部位,比如長金湖,裡面有很多關于反美援朝的曆史資訊,以及大量關于戰場的細節,比如"單件衣服跨鴨綠江"和"冰雕公司", 對曆史細節最有影響力和感染力的描述。賦予人們鬥争所激發的思想價值的力量,是作者的意義所在。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劉大賢發表演講

著名青年評論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國家文學研究》副主編、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劉大賢認為,作家和曆史對話應該具有世界視野和國際視野。他認為,與曆史的對話應該具有曆史意識,作家隻有做好現在的生活,才能更好地為曆史服務,這就是曆史對作家的意義。對于大衆來說,曆史不僅賦予我們一種認知功能,它還具有教育的功能,從根本上影響着我們的情感,讓我們愛國。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與時俱進"主題

與時俱進

北京作家群體擁有一支完整的中老人才梯隊,具有深厚的生活、紮根于人、多主題、綜合挖掘、以現實主義為創作基調等諸多優秀傳統。深厚的傳統也為創造性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一大批北京作家可以在全球化的視野下重新審視現實和曆史,大膽拓寬作品題材範圍,豐富表達手段,在追求思想深度、厚度的基礎上,以穩健的态度實踐藝術創新, 在叙事上有比較獨特的探索,現在的經曆也有比較成熟的寫作。

傳承就是突破,突破意味着最有生命力的傳承。《北京作家和北京文學新時代》把握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脈搏,聚焦人民群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的思路達到新的高度。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邱華東講話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書記、局員邱華東認為,小說寫作的一部分是對曆史的甜蜜想象,另一部分是用生命寫時空。其中,作家要有能力将生活經曆和生活感受轉化為文學寫作。城市文學的未來是極其廣闊的,正是作家要特别關注寫作的方向和寫作空間,而目前,對于作家來說,在偉大的城市生活中,有必要與城市建立關系,"找到與城市的關系,我們才能找到與時代共鳴的關系。"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何向陽講話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創意研究部主任、魯迅文學獎得主何向陽,詳細梳理了北京文學和北京作家的發展脈絡。她認為,北京文學已經進入了五代作家的新時代,北京文化的包容性使北京文學具有獨特的平民精神。從老舍的《駱駝香子》中的湘子,到《毛澤東》中的陳建功的頭發,再到張大民的《貧口人的幸福生活》,再到鐵甯《多遠是永遠》中的白省,再到陳金芳的《世上沒有陳錦芳》。她認為,北京文學的包容性和平民精神代代相傳。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喬爾說話了

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家協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得主喬烨認為,創作者應該在情感上産生人們生活的共鳴,如何在自己的創作中寫作。這就要求作家在寫作前有一個冷靜期,選擇和改進生活中的熱材料,然後将其融入他們的創作中。與時共振是一個總體思路,寫作的實施需要從小處着手,注意普通人的煙火,才能使寫作更加生動,最終實作與人生情感的共鳴。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石一峰講話

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簽約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石一峰認為,今天的作家要寫北京,比老舍時代更難。"沒有産業知識背景寫不出北京,沒有金融知識背景,寫不出北京,現在需要作家的知識背景、思想背景越來越豐富。作家應該是簡單、複雜的頭腦,隻有自己複雜,才能看到時代的複雜性,你的筆也能反映複雜的時代。"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田鵬做活動總結

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作家、評論家和相關上司人的照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