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作者:星星飛翔
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10月18日,第六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核心活動之一——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北京廣場正陽門下舉行。本次活動由北京文化聯盟、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作家協會、北京十月文學出版社主辦。邱華東、何向陽、朱秀海、劉建偉、李偉、陳福民、張力、喬晔、劉大賢、石一峰等知名作家和評論家、北京文化聯盟一級督察田鵬、北京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曹磊、北京十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韓景群出席了此次活動。張力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評論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是論壇的學術主席。

論壇上,與會人員深入探讨了"與曆史對話"、"與時俱進"的主題,回顧總結了北京文學的創作成果和實證特征,分析交流了北京作家的創作風格和使命,共同展望了北京文學的未來。

第81電影制片廠原導演劉建偉結合自身創作劇本《血戰湘江》的經驗指出,要用當代視角來審視過去的曆史,特别是從整體曆史發展的角度,到與曆史對話的角度。作家在書寫曆史時,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曆史是由來世來判斷的,判斷的标準需要考慮曆史對現在有什麼影響,作家不應該把對曆史的了解局限在棺材的結論上,而是通過時間去思考曆史的啟蒙,通過書寫曆史來反映現實。

作家兼編劇朱秀海認為,我們回顧曆史,照顧今天。寫曆史是一門大課題,需要作家們長時間的投入。作家在社會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是通過寫作和表達來觸動社會,用自己的感受來表達,而社會反響,反過來又觸動了動作家,是一種互相的效果。"我寫了《白馬遠征》,我寫了這部解放戰争史,因為我聽到了這個故事,卻忘不了它,我看到很多讀者在反思它,我自己也很感動。

北京市作家協會批評家、理事陳福民認為,用文學來處理曆史,就是要處理時間。作家要克服靜止的時間,激活曆史知識,讓那些曆史知識來自遙遠的過去,進而成為新鮮有效的知識,滋養自己,滋養社會。另一方面,作家也應該處理曆史題材的邊界,"作家要保持自己的界限,無論文學小說、想象力、基本曆史資料、靜态曆史都應視需要尊重。"

李偉,《人民日報》海外版副主編,中國散文文學會副會長,他認為曆史有三個特點:時間意識;曆史意識;曆史意識;時間作家和曆史學家在寫曆史方面的差別在于,作家寫的是人類的一部分,歸根結底,是知道什麼不該做的信念和勇氣。最近上映的電影《長津湖》以長津湖戰役為背景,以反美援助北韓為背景,講述了一段輝煌的戰争史。大量電影如《單衣漂流而過鴨綠江》《冰雕公司》等曆史細節的描述最具沖擊力和感染力,感人至深。正是這些看似不可能卻發生的事件,賦予人們思想價值的力量,是奮鬥所激發的,正是文學藝術的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評論家、研究員劉大賢認為,作家和曆史對話應該具有世界視野和國際視野。他認為,與曆史的對話應該具有曆史意識,作家隻有做好現世,才能更好地為曆史服務,這就是曆史對作家的意義。對于大衆來說,曆史不僅賦予我們一種認知功能,它還具有教育的功能,從根本上影響着我們的情感,讓我們愛國。

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書記邱華東認為,小說寫作的一部分是對曆史的甜蜜想象,另一部分是在時空與生活一起寫作。其中,作家要有能力将生活經曆和生活感受轉化為文學寫作。城市文學的未來是極其廣闊的,正是作家要特别關注寫作的方向和寫作空間,而目前,對于作家來說,在偉大的城市生活中,有必要與城市建立關系,"找到與城市的關系,我們才能找到與時代共鳴的關系。"

中國作家協會作家兼創意研究主任何向陽梳理了北京文學和北京作家的發展譜系。她認為,北京文學已經進入了五代作家的新時代,北京文化的包容性使北京文學具有獨特的平民精神。從老舍的《駱駝香子》中的湘子,到《毛澤東》中的陳建功的頭發,再到張大民的《貧口人的幸福生活》,再到鐵甯《多遠是永遠》中的白省,再到陳金芳的《世上沒有陳錦芳》。她認為,北京文學的包容性和平民精神代代相傳。

作家、北京市作家協會副會長喬烨認為,創作者應該在情感上産生人們生活的共鳴,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創作中寫作。這就要求作家在寫作前有一個冷靜期,選擇和改進生活中的熱材料,然後将其融入他們的創作中。與時共振是一個總體思路,寫作的實施需要從小處着手,注意普通人的煙火,才能使寫作更加生動,最終實作與人生情感的共鳴。

作家、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石一峰認為,今天的作家要寫北京,比老舍時代更難。"沒有産業知識背景寫不出北京,沒有金融知識背景,寫不出北京,現在需要作家的知識背景、思想背景越來越豐富。作家應該是簡單、複雜的頭腦,隻有自己複雜,才能看到時代的複雜性,你的筆也能反映複雜的時代。"

田鵬在活動總結中認為,文學創作是作家站在當下,探索曆史和燭光的精神勞動,通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與同行産生共鳴。作為中國新文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北京的文學創作一路走來碩果累累,星光熠熠,作家人數衆多,作品在不同時期的中國文學界,一路領先,推動了文學的發展。面對新時代,北京文學有自己的新使命、新責任,也呼喚新成就。本次論壇是一場盛宴,參會者的精彩分享為觀衆帶來了寶貴的價值和力量。(張鵬軒)

來源:海外網

繼續閱讀